第一卷:少年的美好时光 第18章 救命之恩的回馈
作品:《一缕青丝束我少年狂》 寒假第一天,沐涵就去了干妈家,也就是同学高子凯家,俩家离有十里远,每年放假沐涵都去干妈家住一段时间。
干妈刘玉琴是个热心的女人,看见沐涵来了,赶紧下地烧火做饭,嘴里一直念叨一定是在学校饿瘦了,这个寒假得好好给她补补,从小认的干亲,刘玉琴又没女儿,对沐涵和亲的没两样。
说来话长,刘玉琴为什么成了沐涵的干妈,还得从一次意外说起。
那是在沐涵六岁的时候,连雨天季节,几个孩子去河里玩耍,那时候的农村娃都是放养,大人忙着干活,无暇管孩子。
几个小孩正在河道里捉鱼,根本不知道上边有水头子下来,转瞬间就来到孩子的面前,孩子们都吓傻了,撒丫子往岸上跑去,沐涵离岸比较远,已经来不及跑了,瞬间就被水冲跑了,急得小伙伴们在岸上大哭起来。
该着沐涵命大,正赶上刘嫂回娘家,听见孩子哭,急忙跑过来,一看浑水里还有一个孩子的头,不顾得拖鞋,就冲向了洪水中,两个人被水冲出很远,但刘嫂凭借有点水性,愣是抓住孩子的头发没放,在一个狭窄的地方,刘嫂抓住了岸边的一棵树枝,才爬上岸,自始至终,刘嫂都没放下孩子。
等到大人们到跟前的时候,刘嫂已经又吓又累,瘫软在那里,好在两个人没什么大碍,就是一些外伤。
农村人朴实善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袁老师一家对刘嫂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当即命令闺女跪下,“铛—铛—铛”磕了三个响头。
“丫头的命是你刘嫂捡回来的,从今以后,闺女就有两个妈,老了以后,她咋样孝顺我们,就咋孝顺你们。”袁老师把孩子推到了刘嫂跟前,一阵表白。
农村的风俗就是这样,对待救命之恩,当时没有多少物质补偿来报答恩人,一般就是认个干亲,两家人像亲戚一样走动,孩子也成了两家孩子。
刘嫂没有女儿,就两个男孩,看着眉清目秀的女孩,欢喜地把沐涵抱在怀里,这个女儿她认定了。
沐涵回来,可高兴了既是同学,又是干哥哥的高子凯,忙前忙后的帮妈妈做饭。
“呵,这孩子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啦,从来不帮我做饭,要不是你妹子回来,你才不这勤快呢!”刘嫂打趣的逗着儿子,一阵笑声从简陋的房子里传来。
高子凯不好意思起来,“谁说的,我饿了,你自己做太慢了。”
“干妈,我也帮忙做。”沐涵这时候也凑了过来,她从小就喜欢干妈,也许娘俩有缘,要不然两个村子离那么远 ,偏偏刘嫂能遇到,说明就是她的女儿。
高子凯是家里的二儿子,老大已经成家单过了,刘嫂老伴死的早,一家的生计都靠这个女人,可见得有多难。
高子凯从小就帮妈妈干农活,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长得很强壮,黑黑的,笑起来露出一排白牙,眼睛眯缝着,话很少,但很勤快,是一把劳动好手。
高子凯比沐涵大几岁,原来日子穷,刘妈就让儿子晚上了两年,小子脑袋也笨,小学还留了级,到上初中了,正好和沐涵一个班 ,周围村子的小学升初中,都集中在镇上那所中学来了,高子凯每天得走几里地,中午都是拿着饭在学校解决,沐涵家离学校近,所以袁老师经常叫他去家里吃午饭。
两家人就和亲戚一样走动了十来年,孩子也都很懂事,大人也合得来,唯一的苦恼就是两家人都不富裕,谁也帮衬不上谁家。
前段时间高子凯说啥不想上学了 ,他想早点替阿妈干农活,也想随山里后生去伐木,听说一天好几十呢!刘嫂也同意了,毕竟家里太需要劳动力,但袁老师不同意,男孩子家怎么也得上完初中,将来学点技术。
就这样,高子凯又勉强在初三混了半年,还有半年,初中毕业说啥也不在学校混日子了,他认为就是浪费时间。
两个孩子吃完饭,又去找其他同学去了。
路上,沐涵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享受着哥哥带给她的安全感,空气都是那样的舒服。
“哥,听我爸说,你打算上完初中就不上了,那怎么行。”沐涵还是想劝劝他。
“上学有什么用,对我这样的人,还不如早些出来挣钱。”高子凯和沐涵从小长大,并且两个人从来没有秘密,他喜欢沐涵训斥他的样子。
“上完高中或技校回来也不晚呀!着啥急呀!”
“我学习不好,脑袋笨,也考不上高中,不同于你,好大学料子。”高子凯很羡慕干妹能去县里读初中,他知道沐涵就是山里出来的金凤凰。
“你不努力哪里知道你能行,再说你才多大,能干得了那么重的体力活吗?”沐涵很担心这个哥哥。
“我就不差力气,我就是天生干活的命,那些书本啊!看见他们我就头疼。”
“说不过你。”沐涵赌气不说了。
一路很快,就到了闺蜜王媛媛家,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是无话不谈的好姐妹,有沐涵带动着,高子凯和王媛媛关系也不错。
这个假期也是三个人最值得怀念的日子,多年以后的形同陌路,让每个人心里都隐隐作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