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中央红军打破围追堵截
作品:《读懂长征》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于1935年1月19日兵分三路,从遵义等地向北挺进,拟由土城、赤水北上,直插泸州至宜宾间渡过长江,以尽快摆脱优势敌军的围追堵截,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当时,红军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蒋介石调集了150个团约40万兵力,从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对中央红军进行“围堵”和“追剿”。红军只有3.5万人左右,双方兵力对比为10:1.27日,毛泽东获悉有川军2个旅4个团正直奔土城而来,便同朱德、周恩来、刘伯承商议,拟集中优势兵力,歼灭进犯之敌,为红军北渡长江创造有利条件。
28日晨5时,土城战斗打响。激战持续数小时后,川军不但没有丝毫退却的迹象,反而后续兵力像潮水般地不断涌来,战场形势十分危险。这时才查明,原来情报有误,敌军不是2个旅4个团,而是4个旅6个团。
战斗持续到28日黄昏,红军虽然击溃敌军一部,但敌主力仍在顽抗,两军形成对峙局面。
土城战斗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的第一仗,可谓出师不利。毛泽东在总结原因时说了三条教训:“一、敌情没有摸准,原来以为四个团,实际是六个团;二、轻敌,对刘湘的模范师战斗力估计太低了;三、分散了兵力,不该让一军团北上。”
土城,红军一渡赤水河渡口之一。
毛泽东意识到土城之战难以为继,为化被动为主动,立即与张闻天、周恩来等主要领导人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指出:土城所以不能再打,一是地形不利,河流多;二是敌人援军快要赶到,敌人的兵力都集中到这里来了;三是这一仗再打下去,就是一个消耗战,会使我军损失很大。所以根据敌情,红军原定由土城、赤水北上,在泸州与宜宾间北渡长江的计划已难以实施,必须迅速撤出战斗,由土城西渡赤水河,沿叙永等地北上,寻机从宜宾以西地区渡江。这一果断决策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
1月29日拂晓,中央红军3万余人按照毛泽东的决定,把大炮等笨重物资全部沉入赤水河中,部队进行轻装,分三路纵队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前进。
红军一渡赤水河要图
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后,在川南的古蔺、叙永等县先后遭到敌人的截击,而且敌军不断增加。军委和毛泽东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令部队西进至扎西(今云南威信)地区集结,以休整部队。蒋介石发现红军集结扎西,判断红军仍将北渡长江。于是,除继续部署长江防守外,急调重兵向扎西推进。这时,毛泽东见黔北兵力相对薄弱,决定“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
2月10日,军委对各部队进行了缩编。除红1军团外,各军团一律取消师一级编制。干部层层下放,充实基层战斗单位。把辎重坚决甩掉,部队再次轻装。2月11日,红军出敌不意地由扎西东进,于18日从二郎滩、太平渡等地东渡赤水河,回师黔北,连打四个漂亮仗。
太平渡,红军二渡赤水河渡口之一。
第一仗是攻克桐梓。蒋介石发现红军回师黔北,急忙命令川军3个旅从扎西掉头向东追击。军委遂命令红5军团第37团携电台一部,以运动防御吸引敌人向东跟进,红军主力则直取东南方的桐梓县城。2月24日,红1、3军团会攻桐梓,不到两个小时,敌人弃城逃窜。这时红37团已将敌3个旅9个团牵制了6天之久。
红军二渡赤水河要图
1935年2月16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二渡赤水河途中发布的《告全体红色战士书》。
第二仗是攻克娄山关。娄山关是桐梓通往遵义的必经之路,地势险要,素有黔北门户、遵义屏障之称。黔军1个旅又1个团驻守于此。红军经一天激战,占领娄山关。守敌大部被歼,残敌逃往遵义。
第三仗是重占遵义城。打下娄山关后,毛泽东判断遵义城较空虚,决定乘敌喘息未定,再占遵义。2月28日,红军不顾疲劳,奋力攻城。敌军抵挡不住红军的猛烈打击,弃城溃逃。
第四仗是伏歼援敌。红军重占遵义城时,国民党军第93师、第59师也正在向遵义城急进。毛泽东立即决定,在遵义城西南的老鸦山、红花岗一带设伏。敌军进入伏击圈后,在红军阵地阻击和迂回包抄打击下,兵败如山倒,2个师大部被歼。
从2月11日起的18天中,中央红军横扫1100余里,击溃和歼敌2个师又8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活捉敌团长1人,击伤敌旅长、团长3人,同时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红军自长征以来的最大胜利。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手迹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娄山关,二渡赤水后战斗最激烈的地点之一。
红军二渡赤水后毅然回师遵义,5日内连克桐梓、娄山关、遵义城,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共歼敌5000余人,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图为油画《而今迈步从头越》,沈尧伊作。
重占遵义后,毛泽东本想继续寻机歼敌,再打一个胜仗。但是,各部敌人均不敢冒进,使红军始终未能达成目的。这样,红军就在遵义附近地区活动了,这给蒋介石造成了错觉:一方面认为红军仍想东去,与红2、6军团会合;一方面认为“红军徘徊此地”,是战略方针未定的表现。于是,下令各路“追剿”大军齐向遵义方向推进,寻找红军决战。毛泽东见敌军已麇集一起,失去了再次歼敌的机会,遂率兵西进。于3月15日向驻守鲁班场的3个师8个团之敌展开进攻。激战持续到当晚20时,还没有解决战斗,毛泽东果断决定撤出战斗。此战,红军毙伤敌1000余人,自己也牺牲480人、伤1000余人。但这一仗,主动权始终掌握在红军手中,想打就打,不想打就撤,行动自如。撤退的路线和时间也预先有筹划。
茅台镇,红军三渡赤水河渡口之一。
3月16日,红军进占赤水河东岸的茅台镇。17日,在茅台及附近地区大摇大摆地再次西渡赤水河,进入川南。渡河成功后,毛泽东即命红1军团派出一个团,伪装主力,大张旗鼓地向川南的古蔺前进,造出北渡长江的架势。蒋介石遂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便令其所有部队立即向西向北,以川南为目标进行追堵。
红军三渡赤水河要图
小档案
打鼓新场风波与“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遵义会议后,张闻天吸取博古、李德独断专行的教训,遇事都开会集体讨论。3月10日红1军团来电,建议进攻打鼓新场之敌。于是,张闻天召开了20多人参加的中央会议进行讨论,会上多数人同意进攻打鼓新场。毛泽东反对。张闻天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通过了攻打的决议。会后毛泽东做周恩来等人工作,第二天再次开会讨论,终于说服了大家。由于毛泽东的坚持,避免了红军陷入敌军的合围。根据这次事件的教训,中共中央于3月12日批准由周恩来、毛泽东和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指挥军事。
1935年3月5日,朱德、毛泽东在鸭溪地区下达的三渡赤水河作战命令。
二郎滩,红军四渡赤水河渡口之一。图中为红军渡河时拴过缆绳的石头。
正当各路“追剿”大军奔向川南时,红军主力以隐蔽、神速的动作,就在三渡赤水后第四天的3月21日晚,分别从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东渡赤水河,回师黔北。三渡赤水是公开的,生怕敌人不知道;四渡赤水是极其保密的,军委要求各军团首长迅速组织渡河时,“事前不得下达,以保秘密”。
3月24日,蒋介石飞抵贵阳,亲临前线指挥与红军的决战。为了再给蒋介石一个错觉,毛泽东又派红9军团伪装主力向西南前进,一路上大摆标语,多打旗帜,广放炊烟。红9军团的举动,吸引了敌人6个师的兵力尾随。蒋介石则一直被蒙在鼓里,至3月28、29日,仍在电令有关部队往黔西一带堵截。
3月31日,红军南渡乌江,并以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则直逼贵阳。这时国民党各路“追剿”大军已被甩在了乌江以北地区,贵阳城防兵力不足2个团。蒋介石大为惶恐,急令滇军主力星夜兼程,驰援贵阳。红军兵逼贵阳,目的就是可以借蒋介石之手,调出滇军,为红军西进云南、强渡金沙江扫除障碍。毛泽东说:“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
当滇军毫不含糊地按令到达贵阳时,毛泽东已率领红军从贵阳、龙里间的空隙带越过湘黔公路,以一天120里的速度,飞速抵达云南边界,跳出了40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圈子。
红军四渡赤水河与南渡乌江要图
小档案
四渡赤水之战,中央红军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精彩、最惊心动魄的军事行动,是中央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四渡赤水之战,红军进行了大小40余次战斗,共歼敌18000余人,击落敌机1架,缴枪数千支。最为重要的是,从此一反红军长征以来的被动挨打局面,夺取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
1935年3月4日,《红星报》刊登的遵义战役胜利报道和国民党军王家烈部军官的伤亡统计。
小档案
毛泽东: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1960年5月27日,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来华访问时对毛泽东说:“您指挥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出人意料地回答说:“三大战役没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红军渡赤水河时使用的马灯
《四渡赤水》(油画),吴厚信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