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突破腊子口
作品:《读懂长征》 腊子口位于今甘肃省迭部县境内,是红军过草地后从川北通往甘南的重要隘口。如果红军打不下腊子口,就无法继续北上,只有返回草地。
腊子口素有天险之称。隘口两边绝壁峭立,仿佛是被一把刀劈开了似的。山口处只有30米宽,像一条石壁构成的长廊;中间是一条水流湍急的腊子河,河上架有一座东西走向的木桥,将两边绝壁连接起来,成了进入腊子口的惟一通道。桥东头悬崖上筑有碉堡。红军要想进攻,必须经过三四十米宽、百十米长的一小片开阔地。敌人在腊子口部署了2个营的兵力,从山口往里直到岷县,纵深配置了3个团的兵力,严密封锁着红军北上的去路。
1935年9月16日,刚刚由红一方面军改编的陕甘支队连续几次向腊子口发起攻击,均因地形不利未能奏效。于是,担任主攻的红4团不得不停下来,重新研究战斗方案。研究的重点是能否组织一支迂回部队,爬上腊子沟口侧面的悬崖峭壁,实施包抄夹击。讨论来讨论去,大家认为要爬上看着都叫人眼晕的峭壁,把握不大。可时间不等人。关键时刻,红4团有个外号叫“云贵川”的小战士献计说:“在家采药、打柴,经常爬大山,攀陡壁。眼下这悬崖绝壁,只要用一根长竿子,竿头绑上结实的钩子,用它钩住悬崖上的树根、崖缝、石嘴,一段一段地往上爬,就能爬到山顶。”顿时,大家用惊奇的眼神望着他。因为大家都知道,只要有一个人能上去,就可以上去一个连、一个营。由于事关重大,红4团领导在征得军首长的批准后,决心做一次大胆试验。
腊子口,红军从川北通往甘南的重要隘口,素有天险之称。
黄昏前,团长王开湘率领迂回部队将“云贵川”护送过腊子河,悄悄地向腊子口侧面的绝壁处移动。“云贵川”赤着双脚,手握长竿,迅速到达绝壁下。只见他把长竿向上一伸,铁钩便紧紧地钩住了一根歪脖子树根,然后一把一把交替着往上爬。越往上,瘦小的身影就越小了。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每个指战员的心。揪心的等待终于过去了。不一会儿,只见一条用战士们绑腿接成的长绳从天而降。“云贵川”终于成功了!铆足了劲的红军战士们一个一个迅速地爬了上去。敌人在绝壁处根本没有设防,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红军会从似刀劈的悬崖爬上来。
然而,那个为夺取腊子口立下特殊功勋的红军小战士,连个完整的姓名也未能留下。只知道“云贵川”是一个贵州籍苗族红军战士。
红军北上甘南突破腊子口要图
清晨,一红一绿两颗信号弹如约升起,迂回部队按时到位。总攻开始了。位于右面悬崖高处的迂回部队,看准下面敌人没有顶盖的炮楼和阵地,扔下一个接一个的手榴弹。所有轻机枪和冲锋枪一齐开火,直打得敌人鬼哭狼嚎。与此同时,正面部队自下往上,轻重机枪一起开火。担任强攻的突击队员们,一个个身背马枪,抡起雪亮的大刀,冲向木桥,向敌人左砍右杀。没用一会儿功夫,红军就攻占了隘口的两座炮楼。指挥员见状,立即命令分兵两路,向峡谷纵深扩大战果。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冲杀,两道防御阵地均被攻破,敌人全部溃散。天险腊子口被红军占领。
小档案
军委二局,为红军长征照明的“灯笼”在中央红军长征中,中革军委二局把监听、破译国民党军的无线电联系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来完成,多次为中央及时报告了敌人行动部署的准确情报,为帮助红军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特别是红军三渡赤水后,二局曾冒充蒋介石给“追剿”红军的国民党军主力发电,调动了其行动,保证了红军南渡乌江。为此,毛泽东评价说:“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腊子口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腊子口小桥
《刀山火海挡不住勇猛砸开腊子口》(木刻画)
腊子口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少见的硬仗之一,也是红军出奇制胜的一仗。夺取腊子口的意义非常重大,当年指挥腊子口战斗的红1军团政委聂荣臻回忆说:“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现在好了,腊子口一打开,全盘棋都走活了。”
1935年9月20日,《战士报》刊登的红军夺取腊子口的消息。
小档案
华北事变与日本侵华危机的加重1935年7月,国民党政府接受日本提出的无理要求,签订《何梅协定》,日本攫取了中国在河北和察哈尔的大部分主权。11月,日本策动汉奸进行“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将侵略矛头直指华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