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庭坚感吟《牧童诗》
作品:《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之七:才艺智慧》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老人、涪翁,出生于公元1045年,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英宗年间中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之罪被贬。在文学方面,他是北宋著名诗人,由于出于苏轼门下,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其著作有《山谷集》、《山谷精华录》,词集有《山谷琴趣外篇》;并擅长书法,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庭坚小的时候,由于刻苦好学,其才华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故事表现出来,至今传诵不衰。
黄庭坚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叫黄庶,进士出身,是个诗人。因为他在政治上没有如愿,便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崇尚杜甫风格,内容朴实,语言凝练。他的舅舅叫李常,既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学者,也是一位诗人。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黄庭坚自幼开始读书。他记忆力很强,对于经书,他只要读上几遍就能背诵,故史书说他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背诵五经,而且能诗会文。
在他七岁那年,父亲送他到私塾读书。有一次,他对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在家时,父亲教我读经书,说的是要学六经,实际上教给我的只有五经;现在,我来上学,先生也说要教六经,可在课程安排上,仍然是五经。还有一经到底叫什么?为何不让学呢?”
老师回答说:“所谓六经,是指《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乐经》和《春秋》,但一般教学生读书,就是读前五部经书,因为《春秋》是部编年体性的历史书,比前几部难读一些,故一般不去读。”
黄庭坚又说:“既然《春秋》列入六经,就应该读,也应该教,否则,就不成其为六经了!”
老师见黄庭坚说得振振有词,而且很有道理,感到他非同一般孩子,便答应了他的要求,教他读《春秋》。不料,他读得兴致勃勃,只用了十天的时间,就全部读完了。老师惊奇地称赞他说:“真是个神童啊!”
从此,黄庭坚的神童称号闻名乡里。
舅舅李常对黄庭坚的自幼好学早有所闻,如今又听说他有神童之称,心中更加高兴,便决心亲自前来看个虚实。
李常来到后,见黄庭坚正在读书,便顺手于书架上拿过一本书来,从其中找出几个问题,让他回答。结果,黄庭坚都一一答了出来,而且准确无误。李常又抽出一本,提了几个问题,黄庭坚依然对答如流。李常一连抽出七本,提出很多问题,都没有把黄庭坚难住。
李常高兴地称赞他说:“好,好,你学得这么快,进步这么大,实在是我没有想到的!”
舅舅李常检查了黄庭坚的学习情况后,感到他这个被称为神童的小外甥,对经书是比较精通了,但诗又作得如何呢?他决定进一步考考他。
这一天,李常带黄庭坚到郊外去玩。江南的田野上,稻苗青青,油菜飘香,微风拂面,令人格外舒畅。正在这时,忽闻一阵笛声,悠扬婉转,声音悦耳,引得蜂蝶狂舞,百鸟争鸣,给景色如画的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
李常顺声望去,只见一个牧童,倒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任牛驮着慢慢行走,神态很是自由自在。他又回头看了一眼黄庭坚,时而在油菜花上捉蝴蝶,时而跑着捉蜻蜓,喜笑颜开,十分快活。于是,他把黄庭坚叫住说:“鲁直,如此美景,难道没有诗么?”
黄庭坚说:“诗是有的,可是,今日既然跟您出来,也是机会难得,如果请舅舅命题让我来作,不是更有意义么?”
李常心想:这孩子不但学习刻苦认真,而且还十分明白事理,善解人意,这分明是有意让我高兴啊!
为了体谅孩子对自己的那份孝心,也正好借此考考他的作诗能力,李常便顺手一指,对黄庭坚说:“就以那吹笛的牧童为题吧!”
其实,黄庭坚也早就觉得那牧童是今日咏诗的最好题目,现听舅舅一说,正合自己的心思,遂朗声吟道:
骑牛远远过前村,
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尺不如君。
这意思是说:牧童骑在牛背上,走过前面一个小村庄,一阵微风吹来,将那优美的笛声吹过小溪,小溪对岸的人们都听到了。此时此刻,长安不知有多少人,正在勾心斗角,用尽心机,为了名利而在奔波追逐,机关算尽,可他们都比不上牧童的悠然自得。
李常听后,心中万分感慨,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触景生情,能写出这样的诗句,表明这孩子的文学功底已相当深厚;然而,他又猛地省悟道,当年自己学识渊博,但多次考试总是名落孙山,心情是何等苦恼?而现在想想,即使考中了,做了官,又能怎么样呢?就连韩愈、欧阳修那样有才学的人,当在官场上遭到诬陷,被贬降职的时候,心情又会好到哪里去呢?倒不如从此以后,放弃仕途,一心专做学问,自食其力,就像那牧童一样,生活是何等悠闲?顿时,他觉得心情特别开朗。
想到这里,他心情激动地对黄庭坚说:“好孩子,你诗作得好,意境更好,该不是专为安慰舅舅而作的吧?要这样,那就应该是:知我者,是鲁直了。”
舅舅说完,高兴地笑了。
黄庭坚也笑了。
《牧童诗》,是黄庭坚童年时候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又因为他的家住在修水,当地人都以他的才华引以为豪,所以,有的称他为“修水神童”,也有的称他为“修水才子”。
黄庭坚的父亲黄庶,此时也感到儿子已基本成熟,便有意识地让他走上社会,游览胜地,交结名流,以丰富他的创作资源,开拓思路。
在父亲的赞同下,黄庭坚于公元1059年的五月,离开老家修水,来到了繁华的江州。
“修水才子”来到江州,消息不胫而走,不少文人前来拜访,但是心态各异。有的见他年仅十四五岁,就谈吐不凡,成绩卓著,从内心感到佩服;有的觉得他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大的名声,恐怕是一些人吹出来的,未必有真才实学,准备寻机考一考他;但也有少数文人,自己没什么才学,又不想让别人出名,怀有妒忌,企图伺机对其羞辱,使黄庭坚赶快离开江州。
这一天,他们陪黄庭坚游览名胜古迹,来到烟水台。恰在这时,有一游客正抽水烟,陪同黄庭坚游览的一位文人看见后,触景有思,便脱口来了句上联:
烟水亭,吸水烟,烟从水起
众人称赞说:“好一个烟从水起!好,实在是好!”
可是,众人光说好,并无一人接对下联。黄庭坚一见阵势,心中就明白了,这是等着他续下联。于是,他联想到刚才游览过的汉代灌婴所开掘的一口“浪井”,心有所动,遂也脱口吟道:
风浪井,博浪风,风自浪兴
众听了,齐声称好,而那位出上联的文人,则更加兴奋地说:“黄公子不说浪随风起,反说风自浪兴,正是浪井之奇。可见公子之才,非常人所比,在下实在佩服!”
几句话,说得黄庭坚兴致勃勃,觉得这些文人对自己非常友好,因而戒备全消。当他和众人来到思贤桥的时候,不由得脑中一闪,于是对众人说:“承蒙诸位错爱照顾,在下不胜感激,现我也偶有一联,想以谢大家,不知诸位能否赐教?”
一位文人抢先答道:“黄公子光临江州,实为江州之幸,公子能一展风采,实在是我等求之不得的啊!”
黄庭坚于是念道:
思贤桥,桥上思贤,德高刺史名流世
众人听后,无不感到这上联用的典故生疏,深感孤陋寡闻之苦,不由得你望我,我望你,难以接对。为了扭转这难堪的局面,黄庭坚笑道:“我想这下联,诸位早已胸有成竹,不过,我也自思了下联,想先说说,请诸位指点,不知是否妥当?”
众人急忙答道:“就请公子先讲,公子先讲!”
于是,黄庭坚又念道:
琵琶亭,亭下琵琶,情多司马泪沾襟
话音一落,众人便抢先称妙;但也有几个人,以为黄庭坚盛气凌人,心下气愤,便悄悄议论,定要设法将他羞辱一顿。
当他们一行来到小桥梳妆楼下时,一位文人对黄庭坚说:“几年前,这里有一位书生结婚,在洞房花烛夜,新娘出了一个上联,要新郎对,对得上,新郎方能入洞房。结果,那位新郎没能对出,最后羞愧自杀而死。此后多年,这个下联无人能对得出来,不知黄公子能否应对?”
随后,只听那文人念道:
梳妆楼头,痴眼依依,痴情依依,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
黄庭坚一听,心中明白,知道此人把自己当成痴女献媚,有羞辱之意,遂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反击道:
延支山上,落木萧萧,落花萧萧,无缘省识春风春难留
众人一听,齐称佩服,只有那位出上联的文人,见黄庭坚把自己比做春风,把他比做残花落叶,不由得羞得面红耳赤,低头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