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吴廷桢妙对显才

作品:《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之七:才艺智慧

    吴廷桢,字山抡,生于公元1663年。据资料记载,他自幼聪明好学,5岁能联对,7岁能吟诗,10岁会写八股文,12岁在乡试中就中了秀才,被当地人誉为神童。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有才华的神童,由于家中贫寒,无钱在官场打通关节,结果屡试不中,直到1696年,康熙南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他,当场赐举人,后又中进士,才走上仕途,官至翰林院大学士。

    就在他屡试不中的前后,出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自造章句充古诗

    吴廷桢14岁那年,由于家中贫寒,不再继续上学,来到杭州,被介绍到一个大盐商汪孝亭家中做门客。汪孝亭虽然家产万贯,却不知诗书,常常在和官府打交道中丢丑,被人瞧不起。于是,他便下决心像其他人那样,找一个有文才的门客,替他装点门面,以便在关键时刻给他出来“挡驾”。经过面试,汪孝亭便收下了他。

    从此,吴廷桢在这里一面替人做事一面挤时间读书,生活倒也丰富多彩,又能挣些钱寄回家中,颇觉心满意足。

    有一天,扬州盐商举行聚会,周边地区的盐商都被请了来。汪孝亭在当地所有盐商中是数一数二的大户,是这次聚会的重要人物之一,理所当然地要带上吴廷桢去参加会议。

    别看这些盐商文化水平低下,而在酒宴中,却又常常学着那些文人墨客,不是提议作诗,就是提议联对。尽管他们作的诗联的对不伦不类,仍然要故作文雅,自命风流。特别是在行酒令时,他们虽然不懂酒令的规矩,却也有不懂装懂的办法,只要到时每人念一句诗或曲子,最后一个字是个“红”字就行了,以此表示盐业的兴旺发达。不过,他们的肚子中毕竟没有什么墨水,也背不出几句古典诗词来,不过这也无妨,他们都带有门客,到时候由门客在小纸条上写上一句,他出来念就是了。

    这天的“酒令”开始了。

    头一个开口念道:

    万绿丛中一点红

    接着第二个念道:

    花落水流红

    第三个又接着念道:

    当年拼却醉颜红

    第四个轮到汪孝亭了。恰在这时,吴廷桢去了厕所,汪孝亭急得满头大汗,嘴一张一合,就是念不出诗来,再加上众人的催促,汪孝亭更加慌了神,当他往院中看看吴廷桢回来没回来的一刹那间,忽见满院柳絮飞舞,便信口胡诌了一句:

    柳絮飞来片片红

    他以为,反正后边有个“红”字就行,可是他的话音一落,众人便哈哈大笑说:“不通,不通,柳絮分明是白的,怎么变成红的了呢?”

    又有的说:“罚酒,罚酒!”

    汪孝亭正急得满头冒汗,吴廷桢却走了进来说:“且慢,谁说柳絮不能由白变红呢?这分明是诸位少见多怪罢了。”

    众人被他的一句话弄蒙了,其中一位盐商见他年龄小,不会有多少文化,便追问说:“白絮变红,你有什么根据?如说不出,连你和你的主人一块加倍罚酒!”

    吴廷桢微微一笑说:“其实,汪先生刚才所念的是一首古诗,并非杜撰,是古人一首七言绝句中的最后一句。如果不信,我现在将全诗背出,诸位一听就明白了。”

    只听他念道:

    浪迹天涯西复东,青山绿水画图中;

    夕阳返照桃林岸,柳絮飞来片片红。

    众人听了,一个个目瞪口呆,他们想不到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竟有这么大的学问。

    回到家中,汪孝亭异常高兴,于是拿出一千两银子交给吴廷桢说:“亏你学识渊博,记住了那首古诗,为我挽回了面子;否则,我不知道要丢多大的丑呢!拿着,这一千两银子,就算我给你的报酬吧!”

    吴廷桢笑着说:“哪里是什么古诗,只不过我见主人为难,胡诌了几句蒙他们罢了!”

    汪孝亭听了,哈哈大笑,更加喜欢他的聪慧机警,每有外出应酬,定要将他带在身边。

    宴席联对露才华

    清朝初期有个吏部尚书,名叫宋,字牧仲,号漫堂,出生于公元1634年,河南商丘人。此人通经书,善诗词,爱绘画;特别是在写诗上,与当时的著名学者、诗人王士桢齐名;在作画上,善水墨兰竹,兼长山水树石,还精于鉴别文物。

    公元1678年,宋在苏州做布政使的时候,听说号为神童的吴廷桢很有才华,便经常邀请他到府中谈诗说文,虽然他们年龄相差悬殊,谈话却很投机。

    有一次,宋大宴宾客,在客人中,除了他的同僚,便是社会上有名望的学者和文人,为了使吴廷桢显露才华,特地将他召来作陪。席间,宋把他的名气和才能向人家介绍后,众人无不向他表示祝贺,但也有的流露出不服气的表情。

    于是,有的人提议说:“既然是江南有名的才子,何不当场为我们露上一手,以让我们大开眼界?”

    众人对这个提议,一致表示赞同。

    宋明白大家的意思,便主动说:“好,诸位既然有这个意思,让我来考他一考吧。我们今日考他,一不要他作诗,二不要他作文,让他当场作一副对联;而且今天的对联,也不用命题,就叫往里边嵌字吧!”

    宋说着,便取过一本书来,随意让一位客人指了个“两”字,又让一位客人随意指了个“空”字。尔后,宋规定,要把这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而且要都嵌在七字句第六个字的位置上。

    宋讲完要求后,让侍从为大家斟上酒,接着对吴廷桢说:“我希望酒过三巡,能看到你的佳作。”

    众客人听了宋的要求,就觉得这副对联实在是够难作的,现在又听说在酒过三巡后必须作出,便一齐瞪大了眼睛,盯着吴廷桢。

    吴廷桢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坦然自若,无事一般。三巡过后,只听他朗声念道:

    忽听猿声啼两岸,

    又闻人语响空山。

    他的声音一落,宴席上顿时一片欢腾,齐声叫妙。宋听了,觉得这副对联作得确是巧妙。上联化用了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下联化用了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不但用语现成,对仗工整,而且意境也高。他岂能不为自己发现了这样一个人才而高兴呢?

    对于宋的得意之态,众客人已经看了出来;其实客人们也未尽兴,于是又提议让吴廷桢再来一联。

    吴廷桢急忙对大家说:“刚才宋大人出这么个难题,我已险些被难住,岂能再来一次?请诸位不要再让我献丑了!”

    众人不放。

    宋只好又说话了:“廷桢,我知道你腹中诗文,犹如源头活水,潺潺不断。既然大家有这个愿望,你又何必推辞呢?就再来一首吧!”

    吴廷桢说:“既然宋大人也发话了,我岂敢违命?不过有话在先,我若真的被难住了,作不出来,诸位可不要见笑哦!”

    这一次,大家仍按上次的办法,点了两个字,一个是“蛟”字,一个是“断”字,而且指定嵌在七字句第四个字的位置上。

    吴廷桢见点的是这两个字,的确有些作难了。因“蛟”是个名词,“断”是个动词,如何对得上?而且意思相隔太远,也无法把它们贯串起来。

    正当吴廷桢苦思冥想,还未找到合适词语的时候,宋端着酒杯站了起来。就在这一刹那间,吴廷桢看见宋坐的是一把垫着虎皮的交椅,忽地灵机一动,妙思涌出,遂念道:

    射虎斩蛟三害尽,

    房谋杜断两心同。

    在这副对联中,上联用的是晋朝周处除三害的典故;而下联中的房谋杜断,指的是唐朝李世民时的两个贤相,一个是房玄龄,善于谋略,另一个是杜如晦,善于决断,两人配合十分默契,后来“房谋杜断”便也演化成了一个典故。

    直到此时,众人才觉得吴廷桢的确是个学识渊博、才思敏捷的难得人才,一个个佩服得五体投地。

    受荐御前赐举人

    吴廷桢虽然自幼被誉为神童,后又多次显露才能,但在他十七岁的时候去考举人,却仍未得中。这是怎么回事呢?身为江苏布政使的宋深是不解,并且也很表惋惜。

    有一次,吴廷桢前来拜见,宋心想:吴廷桢屡试不中,是不是因为八股文写得不好?便想趁其来访之机,考考他的八股文作得如何,于是对他说:“廷桢,今日我出个题目,你来破题如何?”

    吴廷桢说:“不知大人以何为题?”

    恰在此时,有两个木匠正在院子的一角锯木板,宋便用手一指说:“就以锯板为题吧!”

    八股文,这是自明朝后才兴起的科举必试题目。八股文分为八段,头一段叫破题,用一两句话点明题目的意思,为下文开路。

    吴廷桢听说以锯板为题,稍加思索,便开口说道:“送往迎来,所厚者亦薄也!”

    这个破题很是形象,因锯木板要拉锯,一拉一推,把这动作说是“送往迎来”;一块很厚的木头,或者一根圆木,被锯成许多板子,就薄了,所以说它是“厚者亦薄”。但是,这个破题内含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只知道“送往迎来”,习惯了敷衍,他就对人不会有什么深厚的友情了,即使原来比较深的友情,也会淡薄的。

    宋听了,不由得拍手叫绝。他想,既然破题如此好,行文必不差,那么怎么就一次又一次地考不中呢?他决心伺机向朝廷推荐。

    恰在这年,康熙皇帝南巡来到江苏,宋在率领各级官员跪地相迎时,有意将吴廷桢安排在内。

    康熙是个重视人才的皇帝。他在召见宋汇报当地政事民情之后,又要他推荐人才,宋乘机汇报了吴廷桢的情况,并说此人今日也已前来迎驾。

    康熙闻言,立即派人把吴廷桢召来,亲自面试,以“圣驾巡幸”为题,让他作一首诗。

    吴廷桢谢罢龙恩,站起身来,当即念出了两句:

    龙舟彩益鸟动旗幢,

    圣主巡方至越邦。

    他正要念下两句,不料康熙在这时问身边的侍臣:“船现在到什么地方了?”

    侍臣回答说:“到了吴江。”

    吴廷桢闻言,不由灵机一动,又续出了下两句:

    民瘼关心忘处所,

    侍臣传语到吴江。

    吴廷桢这首诗,特别是后两句,是说皇帝心中光想着民瘼(民间疾苦)了,把船行到什么地方都忘记了。这是两句拍马屁的话,而且拍得及时,康熙听了也不由得笑了,感到这小子也真会逢迎,不过,他感到此人才思也的确敏捷过人,便称赞他说:“即景生情,出口成章,是个才子!”

    吴廷桢此一举,引得康熙高兴,当场便赐他为举人。

    由于这举人是皇帝钦赐的,后来再行考试,谁还敢挡他呢?于是,吴廷桢1703年便中了进士,受封为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