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调元七岁联对

作品:《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之七:才艺智慧

    李调元,清代著名文学家,四川绵阳人,出生于公元1734年,1754年中进士,成为乾隆年间年纪最轻的一名进士。

    他在七岁的时候,有一个叔嫂联对的故事,读来颇是有趣。

    李调元出身于书香门第,尤以文学世代相传。这样一个家庭,使李调元自幼受着读诗、写诗、咏诗的熏陶,到六岁开始上学读书时,就已会联诗作对了。

    他七岁那年的五月五日,即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都吃粽子。李调元一大早起来,便跑进了厨房,以去上学为由,要他的三嫂拿出粽子给他吃。

    三嫂见他馋成那个样子,感到好笑,故意逗他说:“粽子还未煮熟,再等会儿吧!”

    李调元说:“再等,上学就晚了,老师批评我怎么办?”

    三嫂笑着说:“又不批评我,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再说,现在离上课的时间还早着呢,你急什么?”

    李调元无法,见桌子上放着已做好的糍粑,便又改口说:“那就让我先吃点糍粑好了。”

    说着,他便伸手去拿,三嫂又上前拦住说:“这糍粑是我连夜做出来的,全家人正好一人一份,非要等大家齐了一块吃才行呢!”

    李调元这下没咒念了,闻着锅里透出来的粽子味,口水都流下来了。

    直到此时,三嫂才对他说:“要吃粽子可以,但必须对出一联。”

    李调元一听,觉得这是自己的拿手好戏,便急忙说:“好,就请三嫂出题吧!”

    三嫂便以端午节为题,来了个上联:

    五月五日,五叔讨粽子

    李调元见三嫂用了个“讨”字,把自己要吃粽子的情景说得那么难堪,也不甘示弱,立即以牙还牙地对了个下联:

    三更三点,三嫂偷糍粑

    三嫂听了,有点不满意地说:“你用三个‘三’字,对三个‘五’字,倒也对仗工整,构思巧妙;不过,你那偷字却用得不好。我一夜未睡觉,赶做糍粑,为了全家,辛辛苦苦,怎么叫‘偷’呢?”

    李调元不服气地说:“那你在上联中为什么要用个‘讨’呢?我以‘偷’字相对,不是合乎情理吗?”

    三嫂望着他那认真的样子,扑哧一乐说:“好你个小五叔子,真是一点亏也吃不得!”接着便顺口改道:

    五月五日,五叔吃粽子

    李调元听后,也立即把下联改成,

    三更三点,三嫂做糍粑

    此后,李调元“叔嫂联对”的事传了出来,也就成了一段趣话,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