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郭沫若“肚内有文章”

作品:《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之七:才艺智慧

    翩翩少年郎,

    骑马上学堂。

    先生嫌我少,

    肚内有文章。

    1896年,年仅4岁的郭沫若要求同五哥一块儿去上学。父母不准,说他年纪还小,过一两年再去上学吧。郭沫若又吵又闹“我要上学,我要上学!”

    父亲没有办法,只好同塾师商量,请求先生收下这个不够上学年龄的学生。这样,郭沫若就成了沈焕章老先生所教的年纪最小的学生。

    郭沫若为何对读书这么感兴趣呢?这不能不说起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

    郭沫若1892年出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商贩,早年失学,深切体会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当他有了钱以后,就在家里设了塾学,请沈老先生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郭沫若的母亲出自于一个官宦家庭,后来父亲死了,由别人收养。母亲聪明善良,能写会画,还能背许多唐诗。郭沫若两三岁时,她就教他读和写,教他背诵唐诗。郭沫若后来曾回忆母亲说:“我之所以倾向于诗歌和文艺,首先给了我以决定影响的就是我的母亲。”

    最使年幼的郭沫若激动不已的是妈妈讲的我国古代少年成材的故事。这些一二十岁就成名、成家的古代少年的故事,激励着郭沫若,他渴望早上学早读书,早成材。“先生嫌我小,肚内有文章”,那该是多么有趣呀!

    上了学以后,郭沫若学习认真,勤于思考,寻找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尽管他是班上年纪最小的,才气却是班上最高的。

    有一次,老师带他们一块出去钓鱼。钓鱼回来后,沈老师挥笔写了“钓鱼”两个字,问“你们谁能对上这两个字?”

    对对子,可不那么简单,它有一套严格的规则,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出句和对句字数要一样多,文字的读音要平仄相对。

    十多个学生都低头不语,沉思静想,绞尽脑汁。郭沫若这时想到了“打虎”,便脱口而出。“打虎”对“钓鱼”不仅音韵对应,而且“打虎”二家铿锵有力。在封建社会,这被视为出语不凡,大富大贵的象征。

    沈先生听后,十分吃惊。他对郭沫若的父亲说:“这孩子出语不凡,才思敏捷,将来准有出息。”

    沈先生有了一位好学生,郭沫若也有一位好先生。沈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教育有方。他思想开明,拥护变法,很早就实行了塾学改革,把地理、数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引进塾学里来,郭沫若如鱼得水,学习兴致一直很高。

    在沈老先生塾学里读了8年,郭沫若在诗文、历史、经学、自然科学方面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积累了深厚的知识功底,尤其是在文学方面,他已经有了一定的造诣。

    13岁时,郭沫若就已经写了不少美丽的诗篇。他有感于峨眉山的美丽雪景曾作诗吟道:

    早起临轩满望愁,

    小园寒雀声啁啾。

    无端一夜风和雪,

    忍使峨眉白了头。

    诗的大意是说:早晨起来,听见小鸟在冬天的园子里啼叫,我倚窗远望,到处是一片银白,不见巍峨的峨眉山。峨眉哪里去了呢?原来是昨夜下了一场大雪,埋下了峨眉山,使它看上去就象白了头一样。

    1905年,郭沫若考上了高等小学。当时清政府刚刚取消科举制度,只办新学堂。报考高等小学,就等于考秀才,所以报考的人特别多,大多是三四十岁以上的成年人。郭沫若考了第27名,他考中了,父亲十分高兴。

    夏天,郭沫若入了学。在班上,他又是最小的。第一学期过后,考试发榜,郭沫若考了第一名。不料,这却引起了一阵风波。

    那些老学生派代表到校长办公室,要求查郭沫若的试卷。他们认为像郭沫若这样的来自农村的孩子,年纪又小,怎么能考过他们呢?

    他们一大群人围在校长办公室外,大喊大叫“不公平,不公平”,“有假,有假”。

    “可惜我的面孔不好看罢了。”

    “我们也去买根红头绳来缠缠辫子罢!”

    “最好买点粉来打点打点面孔,买点胭脂擦擦脸蛋,这样先生会轻饶你的,让你高分高中。”

    这么一大群老学生在校长办公室外折腾了半天,搞得先生们没办法,硬是扣了郭沫若6分,降为第3名。风波才得以平息。

    这些老学生只晓得郭沫若的年纪轻,哪晓得郭沫若的天赋和才能?他们更不知郭沫若在入学前已受过8年良好的私塾教育。“人家嫌我小,肚内有文章”,少年郭沫若凭的是真功夫!

    第二学期一开学,学校进行了分班考试,因为嘉定府在第二年要开办中学了,从高等小学抽一班人出来提前毕业。郭沫若又考了第一。这次题目是校长出的,郭沫若的考卷是校长批的,大家该没得话说了吧。可校长先生嫌郭沫若年纪小不让他上甲班,后经过郭沫若据理力争才允许进甲班。少年郭沫若,这时在嘉定府已经名气远扬了。

    1947年,郭沫若谈到他少年时代的成就时说:我自己没有什么天才,“大体上是一个中等的资质,并不怎么聪明,也并不怎么愚蠢,只是时代是一个天才的时代,让我们这些平常人四处碰壁。我自己感觉着也就像大渡河里面的水一样,一直在崇山峻岭中迂回曲折地流着”。

    郭沫若生活的少年时代是新学和旧学交战的时代,进步与保守,革命与守旧都在争夺青少年。郭沫若在大哥的影响下,走上了反叛清政府,为救国而读书的道路。

    这样,郭沫若不仅成了我国现代有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戏剧家,而且也是我国有名的思想家、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