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杨惠之苦练成绝技
作品:《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之七:才艺智慧》 杨惠之,是唐朝末年著名的泥塑大师。在他十五岁那年,曾以泥塑绝技,把“金殿”改为“佛殿”,救了一位大臣全家人的性命。
这是怎么回事呢?
杨惠之出生在江苏太湖的一个普通平民家庭。他小的时候,聪明伶俐,喜欢读书,而且对父母所教内容一学就会。但是,当他长到五六岁时,才到入私塾上学的年龄,父亲就去世了,杨惠之上学的愿望也就成了泡影。母亲是个农家妇女,只好以替别人纺线和洗衣服维持家中生活。
有一天,杨惠之出去玩耍,来到太湖边上,见有许多孩子用泥堆长龙,觉得好玩,便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不久,杨惠之也学会了堆长龙,并且因为心灵手巧,比谁堆得都好看。又过了一段时间,杨惠之感到用泥堆长龙太单调,就用泥捏起人和动物来。开始,他捏出的人和动物,只有形状,没有表情,他就继续琢磨思考,并且把湖泥拿回家去捏。有一次,母亲帮人家干完活回家,看了看小惠之捏的小泥人,突然高兴地说:“好,你捏的这个小泥人会笑了!”
小惠之听了,也高兴地问道:“真的吗?看出笑来了?”
母亲说:“是真的,你站远一点看看!”
小惠之站起身来,走到母亲站着的地方一看,那泥人的确有笑模样,他高兴得蹦了起来,大声喊道:“我会捏笑着的泥人了!”
小泥人的笑模样,给他增添了巨大的信心,他下决心要捏出各种表情的泥人,捏出各种不同动作的动物。
有一天,他想捏两个打架的泥人,由于需要泥人举手抬腿,他捏到太阳下山也没有成功,便闷闷不乐地回屋睡觉去了,刚睡下一会儿,他突然想到了放风筝,大受启发。于是,他一把抓起衣服,就跑了出去。他一边走一边穿衣,找来细木棍和草秆,扎成两个人打架的姿势,在木棍和草秆的外面再用泥裹住,果然成功了。随后,他又用这种办法,捏出了各种形态的泥人。他拿着这些泥人到集市上去卖,每次都被一抢而空。从此,小惠之的名字也随泥人被传开了。
杨惠之十四岁那年,他去苏州卖泥人的消息,被阊门外寒山寺的住持听到了,便把他邀到寺中,请他用面为寺内捏几尊佛像。结果,他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捏成了三尊不同形态的佛像,很受称赞。从此,每当他来到寒山寺,都要被住持请到寺中品茶、下棋。
有一天,杨惠之正在和寒山寺的住持下棋,突然有一位官样打扮的人,五十岁上下,面带愁容,心急火燎地进入禅房,见到住持,失声痛哭道:“兄长一定要设法救我全家性命啊!”
随后,那人就把家中变故对住持说了一遍。
来人名叫陈有天,在朝为官。年初,陈有天因父亲病逝,请假回乡处理丧事。待丧事处理完毕,陈有天见母亲因父亲去世终日悲伤不止,心中很是不安。为了让母亲高兴,他便命人在后花园中建了一座房子,里面装饰得富丽堂皇,像宫中的金殿一样。谁料不久,此事竟被他的仇人、奸臣李天奉知道了,便向皇帝奏了一本,说陈有天在家中私建金殿,图谋不轨,罪当不赦。皇帝大怒,立即派钦差大臣去实地察看,如果有此事,就将其全家押入京师问斩。
噩讯传来,陈有天吓得魂不附体,心想:自己把房子建得好一些,完全是一片孝心,没想到竟招来杀身之祸,连年迈的母亲也要跟着自己受刑,岂不是更大的不孝?为此,他痛不欲生,因寺内住持和他是至交,才来求救。
住持听后,也惊得面如土色。未等住持开口,杨惠之大怒说:“真是岂有此理!请陈大人不必着急,咱在钦差到来之前,捏上几尊佛像放进去,不就成佛堂了么?”
一句话提醒了住持,不由得拍手叫好说:“好主意!”
然后,他又把杨惠之介绍给陈有天说:“一时着急,忘了给你介绍,这位公子叫杨惠之,年龄虽小,但身怀泥塑绝技,看来能救你一家性命的,全在他了。”
陈有天听后,纳头便拜。
随后,杨惠之便和住持一起,来到陈有天家中,用面捏起佛像来。经过七天七夜的努力,他捏完大小佛像二十四尊,于是,“金殿”变成了“佛堂”。
但是过了一夜,第二天到佛堂一看,由于佛像是面捏的,一夜之间,就被老鼠咬得乱七八糟,完全失去了原来的面貌。陈有天一见,绝望地捶胸顿足说:“难道上苍真要灭我陈氏一家吗?”
住持也是唉声叹气,手足无措。
杨惠之见状,急忙劝道:“陈大人和师父不必如此,我重捏就是了,虽然离钦差到来的时间不长了,我加把劲,还是可以提前完成的!”
接着,杨惠之便重捏了起来,为了防止老鼠再咬,他改用湖泥做原料。五天之后,十八尊罗汉栩栩如生地被搬进了房内,“佛堂”又变成了“罗汉堂”。
陈有天家的一场灭顶之灾,就这样混过去了。直到唐朝灭亡后,“金殿”变“佛堂”的故事,才随着杨惠之的绝技被广泛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