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成慈禧》 正文 第1章 安永,男,30岁未婚。博士学历,广阳大学历史系的老师,主要研究中国的近代史也就是比较屈辱的这一段中国历史。1840年中国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继续在中国贩卖鸦片而对中国发动的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战争持续到1842年,最终以清朝的失败告终,清朝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1843年……1846年…………每当安永向学生讲起这些的时候,安永都是痛心疾首,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也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也是一个负责的老师,他就是不停的学习研究这段屈辱的历史。寻找史料去完善这段历史……2023年年底学校放了寒假,安永按照自己的旅行计划去避暑山庄旅游,他要从走一下慈禧逃亡路,避暑山庄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亦称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区北部。清康熙皇帝在平定中国南部三藩之乱后,根据政治上的需要,便将注意力转向北方,决定在古北口外建立围场,每岁行围,以便习武。承德避暑山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起来的。承德这片地方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又直达清王朝的发祥地--沈阳,是满清皇帝家乡的门户,还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康熙于是选定在这里建行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在此大兴土木,疏浚湖泊,修路造宫,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建成36景,并建好山庄的围墙。雍正朝代暂停修建。乾隆六年(1741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又继续修建直至完工,建成的避暑山庄新增加乾隆36景和山庄外的外八庙,形成界墙内约占地564公顷,其规模壮观,是别具一格的皇家园林,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古代园林建筑杰作。冬季是避暑山庄旅游淡季,门口仅有稀稀拉拉几个游客,门口的杨树没有几片枯叶,寒风吹着枯树呜呜作响冬季一片萧瑟,淡季门票是90元,安永买完票从丽正门进入了避暑山庄,沿着游览路线走到驯鹿坡,安永发现一只黄鼠狼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跑了出来,一身金黄色的长毛在冬日的暖阳下闪闪发光,长长的尾巴乌黑的眼睛,安永发现它嘴有个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在发出绿色的光芒,黄鼠狼在跃起向一个小坡爬升的时候,那个闪亮的东西掉在了地上,安永好奇心起来急忙跑过去看见地上有一个戒指,闪光就是从这个戒指发出来的。安永拿起这个戒指仔细的观察起来,这个戒指的宽度达到了约8毫米,厚度有2毫米的样子,辅材竟然是一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安永轻轻擦拭一下,材质竟然是纯金的,不要问安永怎么知道的,他是学历史的,选修课有考古这个专业。这个戒指是金镶玉的,蓝宝石材质上乘,看年代应该是清中后期的玩意儿,他继续擦拭着宝石突然宝石发出一阵银色的光芒,安永头一昏就昏死过去。 安永一觉醒来,感觉周围有点冷。望着昏暗的房间他感觉到很陌生。他现在躺在一个木制的床上,床板很硬。抬头望向床顶看到床的木顶雕刻的很是讲究。我在哪里?这做的是什么梦?他一着急痰就涌了上来“咳咳!”安永惊呆了自己的咳嗽怎么是女声?安永惊的从床上坐起。突然一袭黑发垂到胸前,什么情况?他惊呼一声“啊!”又是一个女声,门口传来一个轻柔的声音:“娘娘,没事吧?是不是做噩梦了,需要奴婢进来服侍吗?”娘娘?安永一脸懵逼!什么情况?我是谁?我在哪?慌忙中安永说道:“不!不要进来!我,没事!”安永平静了一下心情,继续打量这个房间。奢华!看在床头衣架上有一套清朝的贵妃服饰自己是谁?这是在哪里?突然,记忆的大门打开了,他也许该叫她了,她融合了两个人的记忆,这具身体是清朝咸丰帝的懿贵妃慈禧的,现在是1860年的11月份,他重生了成为慈禧! 正文 第2章 落后是你的错 我是慈禧了!我不能让中华继续沉沦下去了!安永暗下决心,以后要用这个身份为中国做点什么了。咸丰无奈的躺在床上,想想祖先的文治武功,咸丰感觉自己很失败,自从1850年接过父亲道光皇帝的帝位。兢兢业业的想重振国家,可自己的国家却每况愈下。十一月的天气已经很凉了,在这个避暑的地方冬日就是一种煎熬,咸丰很想回北京,可北京已经被英法联军占据。 “额娘,我们什么时候回家?这里真没意思。”载淳问慈禧道。慈禧知道按历史的发展明年十月才能回去“过了年吧”慈禧敷衍着说着。咸丰是早产儿,本来身体状况就不佳,连日的劳顿使他没有什么精神。在暖日阁咸丰躺在床上,大太监接到北京恭亲王送来的战况:10月6日占领北京,侵略军烧杀抢掠焚烧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10月9日英法联军司令部,前些天的抢劫这两个强盗心满意足,望着军营到处堆满的奇珍异宝,英军司令克灵顿和法军司令孟斗班的眼中都露出贪婪的神色。 克灵顿说到:“上帝,这太美了!班,你不觉得的吗?” 孟斗班说:“确实很美,据说他们的皇帝有座宫殿,叫做故宫,里面有更多的奇珍异宝,我迫不及待的想进去参观一下!” 克灵顿说到:“我也想进去看看,但是你不觉得我们不进去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吗?” 孟斗班说:“WHY?我不懂你在说什么! “克灵顿说到:“亲爱的,他们的皇帝咸丰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虽然带走了几万士兵,可北京城墙上依然还有几万士兵,故宫的城墙上还有至少2万的禁军。” 孟斗班说:“他们的也叫士兵?什么禁军?拿着长矛愚民而已“克灵顿说到:“去年我们两国的联军在与华国互换《天津条约》我国公使普鲁斯和贵国公使布尔布隆兵临天津想取得更优惠的条约内容,与清军大沽口炮台发生血战,此战我们共有兵士2000余人,各种军舰20余艘,清廷不过是岸边的炮台我们战败而归,你忘了吗?北京的城墙已经历经两个王朝的加固了,上面有更多的大炮,你感觉我们攻进去的希望大吗?” “孟斗班听完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我现在就像一只枕着咸鱼的猫。” 克灵顿说到:“说实话,我也许更想进去看看,但是我们攻进去会付出多少多少士兵的性命?我们在付出这么多生命以后,我们能不能保护这些战利品回到我们的国家。你要知道我们的战线太长了,万一战败,国内那些贵族不会管我们的死活的” 孟斗班听完说到:“你是对的!你的睿智说服了我!我没想这么多,我们应该好好为自己考虑 ” 克灵顿知道孟斗班被说服了于是说到:“你也是对的,是落后的他错了!”说完两国联军的司令不约而同的大笑起来! 正文 第3章 咸丰帝震怒后昏倒 1860 年 10 月 25 日晚上避暑山庄云山胜地楼,咸丰皇帝一脸颓废地躺在床榻上,尽管从北京来到避暑山庄已将近一个月,但他始终未能安心入眠。他辗转反侧,思绪万千,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 自继位以来,咸丰皇帝一直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为何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那群来自西方的野蛮侵略者竟然将自己驱赶得四处逃窜,无处可逃。他不禁反思:“难道是我做错了什么吗?朕每日为国操劳不敢有一丝懈怠,大清怎么到了如此地步?” 然而,无论如何,事实都摆在眼前——他的国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曾经繁荣昌盛的大清帝国,如今却被外国列强打得节节败退,割地赔款。面对这样的困境,咸丰皇帝感到无助又无奈,辗转反侧不能入睡!窗外已经露出亮光,在这个皇家园林里有无数的野鸡野鸭已经开始聒噪起来,咸丰皇帝一夜未眠。 早上八点在澹泊敬诚殿,两眼无神的咸丰帝听取从京城转来的各处奏折,了解这个古老帝国最近发生的大事儿。 肃顺慌忙的走进来,见到皇帝慌忙下跪说到:“皇上,英法洋夷纵兵抢掠圆明园、清漪园等皇家园林,我大清守卫太监士兵皆以身殉国,这是内务大臣明善的奏折说完将奏折举过头顶,侍奉太监秦喜儿慌忙将奏折拿上来转角给咸丰,咸丰打开一看——《明善奏查得圆明园内外被抢被焚情形折》这份奏报是在英法联军撤出圆明园后,由内务府大臣明善和内务府总管王春庆两人亲往圆明园详查情况后所上奏的。根据这份奏报的记载,1860年10月7日,英法联军焚烧了圆明园的九洲清晏各殿、长春仙馆、上下天光、山高水长、同乐园、大东门等处。这次大火连续烧了三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咸丰看完奏折,猛地将奏折惯在地上大喊一声:“外夷欺我太甚!”咸丰帝气得脸色铁青,额头青筋暴起,双眼通红,怒视着前方,仿佛要将那可恶的洋人千刀万剐一般。他的双手紧紧地攥成拳头,身体微微颤抖着,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 众大臣们看到皇帝如此暴怒,纷纷跪地磕头,齐声高呼道:“臣等罪该万死!请陛下息怒啊!”他们的声音带着惊慌,在大殿内回荡。 然而,这并没有让咸丰帝的心情平复下来。他看着跪倒在地的一干大臣,心中满是失望与愤恨。还有的不甘!咸丰很生气说道,“你们都该死!我堂堂大清竟然被洋夷欺辱到如此地步,朕的后花园都被人烧了,奇耻大辱啊!哈哈!哈哈!”咸丰咳嗽起来,命令到:“肃顺,你快集合兵马,我要回京和这伙西洋蛮夷决一死战!” 肃顺脸色惨白,额头磕出鲜血也浑然不觉,仍继续说道:“陛下,老臣知道您心系天下苍生,但目前敌强我弱,我们需要时间来准备反击。如果现在轻易出击,不仅会让国家陷入更大的危机,还可能导致更多无辜百姓遭受苦难啊!” 咸丰皇帝此时正值而立之年,正是意气风发之时,怎能容忍如此侮辱?他怒不可遏地走下龙椅,一脚将肃顺踢倒在地,愤怒地喊道:“还从长计议!计议!计议!你们这群胆小怕事的家伙,难道就只知道退缩吗?朕要亲自率领大军出征,与敌人决一死战!” 肃顺被踢得翻滚了几圈,却不敢有丝毫怨言。他挣扎着爬起来,再次跪地求饶道:“陛下息怒,请听老臣一言。我们并非害怕战斗,只是担心陛下的安危。陛下乃万金之躯,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未来。若陛下有所闪失,国家将陷入混乱之中。请陛下以大局为重,保重自身安全才是啊!” 咸丰皇帝这几日内心备受煎熬,他眉头紧锁,面色苍白如纸,整个人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着。他的思绪纷乱,脑海里不断浮现出那些令他烦恼和焦虑的事情。 就在这时,一阵剧痛袭来,咸丰皇帝的胸口像是被一只无情的手紧紧攥住。他瞪大了眼睛,额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脸色瞬间变得通红。突然,他怒吼一声:“啊!”声音响彻整个宫殿,让在场的人们都惊呆了。 随着这声怒吼,咸丰皇帝眼前一黑,身体失去了平衡,倒在了地上。他的意识逐渐模糊,陷入了昏迷之中。周围的人惊慌失措地围上来,试图唤醒他,但咸丰皇帝已经毫无反应。 这场突如其来的昏厥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大家纷纷担心起皇帝的安危。而咸丰皇帝则在昏迷中继续承受着内心的煎熬,他内心甚至想一昏不醒! 正文 第4 章 慈安慈禧预掌后宫 咸丰突然昏倒,在场的众大臣们瞬间乱作一团,急忙传唤太医前来诊治。侍卫们则迅速将咸丰小心翼翼地抬起,送往后殿安置。然而这避暑山庄毕竟只是皇帝临时休憩之所,设施和条件远不如京城的紫禁城那般完备。咸丰昏倒之事,犹如一道闪电划破长空,转瞬间便传到了跟随而来的众多妃嫔耳中。她们听闻此事,纷纷惊慌不已,泪水如决堤之水般涌出。众大臣们也心急如焚,但却被侍卫阻拦在门外,无法进入内室。此刻,能够近身服侍咸丰的,唯有皇后慈安一人。 太医仔细号脉之后,松了一口气,转身向慈安禀报:“禀告娘娘皇上龙体并无大碍,只是因舟车劳顿、为国事操劳过度听闻国殇,导致急火攻心。只要精心调养,便可恢复安康。”慈安听后,心中稍安,连忙吩咐宫女们准备温水、毛巾等物品,悉心照料咸丰。慈禧守在咸丰床边,轻声唤道:“皇上,您醒醒。”咸丰缓缓睁开双眼,看着慈安,虚弱地说道:“朕没事,不必担心。咳咳!皇后你跟朕来这里。你受苦了。” 慈安说到:“皇上,太医说了,你身体无碍,安心调理便是。” 咸丰说到:“皇后暂且退去,朕想一个人静静!” 慈安说道:“皇上一定保重龙体,臣妾告退。” …… 一众嫔妃守在咸丰寝室外,慈禧现在只是懿贵妃。慈安皇后出来外面嘈杂的声音戛然而止。众人忙问皇帝身体如何。 慈安皱着眉头说道:“皇帝并无大碍只是操劳国事,积劳成疾并无大碍。” 然后又对在场的人说道:“尔等先告退吧,陛下需要静养,懿贵妃留下。” 等众人都走了以后,慈安看着慈禧说道:“妹妹,陛下身体不适,后宫一切事宜你我姐妹二人多多操心吧。” 慈禧听到这些话后,立刻恭敬地说道:“姐姐训导的是,妹妹一切皆听姐姐教诲。” 慈安太后继续说道:“你我都想个章程明日我们议一下。后宫我们两人要担起来。” 慈禧赶紧点头说道:“一切全凭皇后做主!”” 慈安坐在凤椅上,威严地说道:“明日卯时你到我那里,我们好好商议一下接下来的事情。”她挥了挥手,示意慈禧可以离开了。 慈禧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缓缓退出宫殿。她的步伐沉稳而坚定,仿佛带着某种决心。当她走出宫殿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心中暗自盘算着未来的计划。 慈禧深知咸丰皇帝在内外交困的困境下,只剩下不到一年的寿命。她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暗暗发誓道:“既然上天让我穿越而来,无论如何,我一定要改变历史,让这个清朝不再饱受列强的欺凌!”她的心中燃起了一团火焰,那是对权力和荣耀的渴望,也是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 慈禧回到自己的寝宫,静静地坐在窗前,凝视着远方的天空。她的思绪飘向了未来,思考着如何利用咸丰帝最后的时光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在琢磨着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正文 第5章奕?临危受命负责谈判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1860年9月21日,英法联军在通州的八里桥与清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血战。面对联军强大的攻势,清军明显难以招架,局势越发严峻。眼见战局不利,咸丰帝在大臣们的劝说下,不得不作出一项重大决定——离开北京,前往承德避暑山庄避难。 在离开之前,咸丰在圆明园和恭亲王奕?也就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见了一面,奕?奉召前来,一见到咸丰行礼跪倒拜道:“臣帝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咸丰快步向前搀起奕?说道:“六弟莫要多礼,现乃非常时期,只有你我兄弟齐心才能度过此次危机!” 咸丰让所有人退下,大厅只剩下他和奕?两个人。奕?站在咸丰帝的面前,目光坚定,他深知自己的身份和责任,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一员,他感到有义务为皇帝和国家分忧,奕?说道:“臣本为爱新觉罗子孙,又是皇上的兄弟理应为皇兄、为国分忧责无旁贷!”他的话语如同誓言,表明他愿意承担起任何为了国家和皇室的需要而赋予他的任务。 咸丰帝听着弟弟的话,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他的眼神中既有感激也有愧疚,他知道奕?的话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对他的一个承诺,更是对一个家族成员对国家的誓言。咸丰帝的眼眶微微湿润,他的声音带着颤抖几度哽咽,难以成语。 “打虎还要亲兄弟,为兄谢谢你了!”咸丰帝终于说出了心里的话,他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却充满了深深的情感,“为兄不知道说什么了!”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奕?的感激和对即将到来的艰难时刻的无奈。 咸丰说道:“原以为我大清海上被英夷打败是技不如人,陆地之上定让他有来无回,可是没想到啊……不到两个月时间英法军队竟然打到京城,奇耻大辱啊!我要与外夷死战京城!” 奕?听到此说道:“皇上万万不可,臣弟以为皇兄应听从僧格林沁的建议前往热河巡幸木兰,原因有二,原因其一,皇兄乃真龙天子,不可轻易涉险。如今英法船坚炮利,皇上不可在冒险;其二,只有皇上离开京城我八旗子弟方能无后顾之忧放开手脚与外来蛮夷决一死战;最后,请皇兄以国事为重,现如今外有蛮夷入侵,内有太平天国起事,皇兄不可有任何闪失,否则大清将陷入更大的祸端,天下黎民将更加困苦!请皇兄三思啊!” 咸丰说道:“现如今该如何破局,六弟可有对策?” 奕?说道:“外夷不足为虑,他们远涉重洋两万里,补给已经捉襟见肘,只是他们仗着兵器优势暂时不会败退而已,可我大清已将大部分兵力用于剿灭太平叛乱,又吃不掉他们。臣弟斗胆谏言请皇兄恕我无罪。” 咸丰说道:“六弟但讲无妨!” 奕?说道:“为弟想不管怎样,蛮夷过来不管提什么条件我们先应允一下,等他们撤兵以后我们再从长计议。当然皇兄先离开京城,皇兄若信的过兄弟,兄弟愿背着这骂名与英法外夷周旋!”奕?的脸上闪过一丝决然。 咸丰拉住奕?的手说道:“委屈六弟了!为兄记在心里!你放心的去做,为兄去围场也放心了,朕马上拟旨封你为钦差大臣全全负责与外夷的一切事物。不论谈成什么样朕都不会怪罪与你,只要让这伙西洋蛮夷赶快撤兵!” 奕?知道这是他为国家和皇兄效力的时刻。他深深鞠了一躬,表示接受这一重任。 “臣领旨,”奕?郑重地回答,他的声音中没有丝毫的犹豫,“定当不辱使命,为皇上解忧,为大清解难!。” 咸丰帝点了点头,他知道奕?的能力和忠诚,他相信奕?能够胜任这一职位。他随即叫来太监及众大臣宣布:“朕命奕?为钦差大臣,全权处理与外藩交涉事宜,上书房即刻拟旨抄军机处及六部知晓。” 奕?再次鞠躬,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但他也知道自己必须坚强,为了皇兄,为了大清,大殿中的气氛庄严肃穆,两个皇室兄弟的心紧紧相连,共同面对着国家的未来。 咸丰几度哽咽道:“打虎还要亲兄弟,为兄不知道说什么了!”为钦差大臣,留在北京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即与英法联军进行谈判并寻求和解。并且授予此外,咸丰帝还对其他重要事务作了相应安排。 1860年9月22日,咸丰帝逃离圆明园,这是清朝历史上首次出现皇帝出逃京城的情况。在此之后,英法联军果然如预期般顺利地进入了北京。10月6日,他们成功占领了圆明园;紧接着,在10月18日和19日,圆明园被联军无情地焚毁。 咸丰帝在离开北京前,也考虑到了朝政的维持,他留下了一些大臣在北京处理事务, 并且带走了一些重要的官员和侍从。他的离开对北京的民心和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京城在英法联军的侵略下更加脆弱。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的生活相对奢靡,但他也在那里处理一些政务,直到 正文 第 6章 奕?和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咸丰考虑到了朝政的维持问题。他不仅留下了一些大臣在北京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还特意挑选并带走了一部分重要的官员和侍从。然而,他的离开却给北京的民心和政治局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原本已经岌岌可危的京城,在英法联军的侵略下变得更加脆弱不堪。咸丰带着皇后、懿贵妃、载淳以及后宫中的其他佳丽,于1860年9月22日匆匆离开了圆明园,踏上了前往避暑山庄的路途。咸丰帝的这次出行迅速传遍了整个北京城,人们纷纷议论着这个消息。毕竟,此刻咸丰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咸丰帝此番不仅带走了一些重要的官员和侍从,还组织了大批的骑兵护送。这样的举动无疑让人们感到震惊和不安。 咸丰帝的离去并未让清军将士们摆脱后顾之忧,相反,他们感受到了一种被抛弃的痛苦。这种情绪在军队中蔓延开来,使得清军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这也是清朝历史上首次出现皇帝出逃京城的情况。在咸丰帝离开之后,清军的人心开始动摇,而英法联军则趁机长驱直入,最终于10月6日成功占领了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百姓们遭受了无尽的苦难。圆明园在10月18日和19日焚烧了圆明园。 奕?临危受命总领一切事宜,他本想通过几次战斗争取一些谈判的筹码,可是连战连败,清军已没有胆量与联军交手。清军固守在城池上也惶惶不安。圆明园的火光在夜晚照亮了北京西北的天空,使的人心更加不稳。于是,恭亲王奕?不得不着手加紧与联军议和。 奕?深知此次议和事关重大,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更多的麻烦。他决定采取拖延战术,与联军代表展开谈判。 在谈判桌上,奕?试图为清朝争取更有利的条件。然而,联军代表态度强硬,丝毫不肯让步甚至说要继续进攻。 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奕?倍感压力。他明白,清朝此时已是弱势一方,英法联军说若再僵持下去就攻入紫禁城,奕?明白联军一旦攻入象征皇权的紫禁城清朝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威严会颜面扫地,不能再拖了! 经过数日的拉锯战,奕?终于做出妥协,分别与英国和法国签订了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尽管心中满是无奈与屈辱,他也只能默默接受这残酷的现实。 1860年10月24日奕?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签订的《中英北京条约》该条约的内容是: 1. 确认中英《天津条约》的有效性。 2. 清朝割让广东新安县(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给英国。 3. 清朝增开天津为商埠。 4. 增加中英《天津条约》的赔款至800万两。 5. 允许西方传教士到中国租买土地及兴建教堂。 6. 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工(苦力)。 此外,根据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英国政府已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地区(包含香港岛,九龙半岛及新界)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政府于同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不仅完全确认了英国通过《中英天津条约》获得的侵略权益,还对中国进行了新的勒索。通过这个条约,英国从中国再次割占了领土,勒索了大笔赔款,又一次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条约还确认了英国公使驻京的权利,使英国可以就近干涉清政府。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向中国政治中心地区扩张。同时,条约准许华工出洋,使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侵略者贩卖华工的行为合法化。 1860年10月25日奕?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签订的《中法北京条约》。内容有: 1. 清朝批准中法《天津条约》有效性,并增加赔款至800万两白银。 2. 清朝同意归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财产。 3. 清朝同意开放大连为商埠。 奕?虽然心有不甘,可是他知道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正文 第7 章咸丰闻条约又一次晕倒 10 月 26 日这一天,咸丰皇帝晕倒后被送入后寝,大约过了大约半个小时,他竟然奇迹般地苏醒过来。当他缓缓睁开双眼时,映入眼帘的是坐在床边默默垂泪的皇后钮钴禄氏,那一刻,咸丰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难受之情。 钮钴禄氏也察觉到咸丰已经苏醒,瞬间喜出望外,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她连声呼喊:“皇上您终于醒了!皇上!皇上!”钮钴禄氏年仅 23 岁,但与皇上之间的感情却十分深厚。咸丰的这次晕倒对她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她无法理解为何自己这位兢兢业业的夫君命运如此多舛。自咸丰登基以来,便遭遇了诸多困境。就在他即位那一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而在他在位的第三年,太平军更是一举攻陷南京城,使得大半个江山都变了颜色。此后数年,活跃于淮河流域的私盐贩子和游民组成了庞大的“捻军”,兵力达十余万人之众;同时,全国各地还涌现出了小刀会、三合会等起义组织,纷纷投身反清大业;在遥远的云贵高原地区,苗民起义、回民起义以及彝民起义也此起彼伏。 内忧还未解决,外患又来了!国外列强如潮水般一波波地涌来,让这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而皇宫里,尽管咸丰的身体已无大碍,但他只想赖在床上不愿起身。 咸丰皇帝躺在床上回顾着自他继位以来发生的种种事情,觉得自己并未做错什么,兢兢业业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可为何国事却日益衰败呢?心中的憋屈让他愈发没有食欲,整个人仿佛失去了所有的力量,就这样昏睡了两日。 10 月 28 日,咸丰皇帝的身体刚刚有所好转,便迫不及待地再次前往澹泊敬诚殿处理公务吩咐随行大臣将关于北京方面的奏章整理出来优先查看,看了一篇又一篇,都是关于战败的消息,咸丰感觉到浑身无力越看心越凉,后面甚至感觉凉意从心里弥漫到全身,左臂甚至有些麻木了。他深知国事不能有丝毫延误,强迫自己看下去。就在这时,恭亲王奕?的请罪折子和《北京条约》的抄录本一同送到了避暑山庄。 当班太监秦喜儿不敢有丝毫耽搁,一路小跑着将它们送到大殿唱和道:“皇上,北京八百里加急!” 咸丰皇帝闻言急切地说道:“快呈上来!” 秦喜儿赶忙呈上急件,咸丰皇帝一把抓过奏折,迫不及待地展开。随着的深入,他的脸色越来越阴沉,眉头紧紧皱在一起,眼中闪烁着愤怒的火花。 读完之后,咸丰皇帝猛地将奏折扔在地上,胸膛剧烈起伏,仿佛有一团怒火即将喷涌而出。刚才的凉意竟然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无名业火在胃里翻腾。他瞪大双眼,怒视着前方,不由自主地大喊出来:“洋夷占我都城,杀我军民,竟然还要我赔款?割地?哈哈……我们竟然签了这样的合约?明帝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我们难道不如明朝吗?你们给朕说说,给朕说说啊?” 大臣们听到咸丰帝的质问,慌忙跪倒在地,身体颤抖不已,额头紧贴地面,大气都不敢喘一口。整个大殿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之中,只有咸丰皇帝沉重的呼吸声回荡在空气中。 咸丰越发的生气:“我要你们何用?”喊完这句话,咸丰皇帝竟然又一次直勾勾的晕死过去。 正文 第8 章 咸丰苏醒要开朝会 咸丰昏倒后,众大臣、侍卫和太监们瞬间乱作一团,还是侍卫们将咸丰小心翼翼地抬回了后宫。紧接着,太医们纷纷接到诏令,火速赶来,并聚集在一起进行会诊。然而,面对这种急火攻心导致的昏倒状况,太医们一时间也束手无策。 与此同时,皇后慈安在外室里焦急万分,坐立难安。当值太医张瑜在给咸丰号完脉后从寝室退出,来到外室向皇后禀报情况。他说道:“禀告娘娘,圣上此次突然昏倒,是因为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导致肝脏疏泄条达不畅,阴阳平衡失调,气机逆乱、清窍被扰。不过,圣上正值壮年,身体并无大碍。只要等圣上苏醒过来,静心调养一段时间便可以恢复健康。我会与外面的众太医共同商讨一个合适的方子,调理半个月左右就能康复。但请娘娘务必注意,圣上不能再受到任何刺激了。” 皇后慈安感激地点点头,说道:“辛苦张太医了。” 张太医请安后告退。 相比上次昏倒,咸丰这次的状况更为严重。这次昏倒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咸丰才逐渐清醒过来。当一个人全心全意去做某件事,可最终的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时,那种失落感足以让人崩溃。这也是咸丰目前面临的困境,他在处理政务时遇到了重重困难,而这些失落感和国事的压力最终压垮了他的身体。 咸丰艰难地睁开眼睛,感觉身体仿佛被掏空一般,虚弱无力。他缓缓转过头,视线模糊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慈安那张熟悉而又温柔的脸庞。 咸丰忍不住咳嗽起来,声音沙哑地说道:“咳咳咳……皇后,是朕无能啊!让你跟着朕飘落到此。” 慈安连忙伸手轻拍着咸丰的背部,眼中满是心疼和忧虑,轻声说道:“皇上言重了。臣妾只希望皇上能保重龙体,早日康复!只要皇上能恢复健康,臣妾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咸丰疲惫地摆了摆手,叹了口气道:“皇后,朕,朕,咳咳,让朕静静!让朕静静!” 慈安看着咸丰苍白的脸色,知道此时不宜再打扰他休息,于是小心翼翼地站起身来,轻声说道:“那臣妾先告退了。臣妾就在外室臣妾愿意守着皇上!” 咸丰慢慢地抬起手,摆了摆手,示意皇后离开。皇后默默地退出房间,轻轻地合上了门。 咸丰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心情沉重得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闭上双眼,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自己曾经的努力与付出——励精图治、彻夜不眠地批阅奏折,然而如今国家却陷入如此困境,自己也感到无能为力。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难受感。尽管自己如此努力,但国事仍如此艰难,实在让人难以承受! 咸丰感觉自己从未像现在这样虚弱过。 “咳咳咳!”咸丰忍不住咳嗽起来,仿佛要把肺都咳出来。他真想一走了之,永远告别这个让他失望透顶的世界。但他知道,作为一国之君,他不能轻易放弃。 “唉!”咸丰长叹一口气,或许自己真的不适合当皇帝,还不如做个闲散王爷自由自在。他自言自语道:“朕是皇帝,朕必须重新振作起来!” 随后,他强打精神,下达命令:“来人啊,将和约内容抄送热河行宫所有二品以上随行大臣,并通知他们明日早朝时,二品以上大臣上朝议事,共同商议和约签订后下一步该如何应对。任何人不得请假!”说完,咸丰又重重地倒在了床上,疲惫不堪。 正文 第9 章《北京条约》后的朝会(一) 10月29日早八点,一众大臣就已经来到了朝堂之上,准备参加每日一次的晨会。 咸丰皇帝端坐在龙椅上,接受着众大臣的行礼。待礼毕之后,二十余名大臣分立于两侧,整个大厅内鸦雀无声,甚至连呼吸声都能清晰地听见。 大约过了两分钟,咸丰皇帝轻咳了一声,打破了这沉默的气氛。他缓缓说道:“想必各位爱卿也都知道了,我们已经签订了《北京和约》。对于这份和约的内容,大家有什么看法呢?不妨说来听听。” 然而,面对咸丰皇帝的提问,众大臣们却迟迟没有人愿意率先开口。他们面面相觑,似乎都在等待别人先发言。 咸丰皇帝见状,心中有些不悦。他皱起眉头,提高了声音道:“既然你们都不愿意主动说话,那朕来点名吧。肃顺,你来说说,你对这份合约有何看法?” 肃顺此时担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以及领侍卫内大臣等重要职务,负责管理行宫的事务。听到皇帝点名让自己回答问题,他立刻从大臣的行列中向左迈出一步,走出队列,然后恭敬地向皇帝行礼并说道:“回皇上,臣昨日已经看过了抄送过来的合约内容,对此深感震惊。虽然臣对和约的某些条款有所非议,但综合考虑当前的形势和各方因素,臣认为这份条约已经是目前所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咸丰皇帝听了肃顺的回答面无表情接着,他又转头看向另一位大臣,继续问道:“怡亲王,你对这个合约有何见解?”这位被称为怡亲王的大臣名叫载垣,也是朝廷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载垣是清朝宗室、大臣,爱新觉罗氏,道光时袭封怡亲王位,此次也随咸丰来到热和行宫。 载垣听到皇帝叫他,心头一紧,赶忙站出队列,然后跪倒在地,额头触地,声音颤抖地说道:“臣有罪,年初微臣受命与外夷和谈,但未能谈出理想结果,以致都城遭受此番磨难。臣深感愧疚,对不起爱新觉罗的列祖列宗啊,皇上,呜呜呜……臣罪该万死啊!”说着,便开始嘤嘤哭泣起来。然而,载垣的回答显然偏离了问题,似乎有意回避关键话题。 咸丰皇帝见状,怒不可遏,右手狠狠地拍在龙椅上,发出一声巨响,愤怒地质问道:“够了!怡亲王!朕问你对当前局势有何看法,你来这一出是演给谁看?难道你是想说朕更对不起列祖列宗吗?” 载垣听到皇帝这番话,吓得脸色苍白,魂魄几乎要飞出体外,连连叩头求饶道:“臣不敢,臣不敢!臣一时口不择言,请皇上恕罪!”边说边砰砰砰地磕起了响头,额头上很快就出现了一片红肿。 咸丰皇帝见载垣如此惊恐,语气稍缓,喊道:“载垣,你起来吧。如今国家陷入如此困境,我们每个人都难辞其咎!” 载垣听到皇帝不再追究,如获大赦,急忙站起来说道:“臣谢陛下!”随后,他匆忙回到队列之中。 咸丰转眼盯向端华说道:“端华,你怎么看?你给朕说说。” 爱新觉罗·端华是清朝末期的重要宗室在道光年间,端华逐渐受到重用,道光帝临终时,他被任命为顾命大臣。咸丰帝即位后,端华继续受到信任,被拔擢为总理行营事务大臣及御前大臣。 端华出列行礼后说道:“臣以为和约已经签订,与其纠结合约内容不如筹划我们下一步怎么应对当下形势。” 咸丰听到此说道:“接着说下去!” 正文 第 10章 《北京条约》后的朝会(二) 端华接着说道:“和约已经签订,以当下局势英法联军按约定理应撤军,我认为皇上应令恭亲王积极接洽英法使馆,令其约束军队整肃军纪,满足其条件令其尽快撤军使都城免受进一步屠戮。只有待英法联军撤退以后,朝廷才能够腾出手来更好地剿灭捻军以及太平天国的叛乱。” 咸丰皇帝目光转向穆荫,问道:“穆荫,你对此有何看法?” 穆荫沉思片刻后,答道:“皇上,臣本是个粗鲁之人,带兵打仗乃是我的本行。最近与英法蛮夷的几场战斗。我认为我国士兵在战斗中的表现十分顽强,但英法联军的武器装备却远远超越了我们。据我观察,英夷所装备的步枪最远射程可达一千二百步,有效射程约五百步。相比之下,我们的鸟铳最多只能射击三百步。此外,敌方的大炮射程更是高达六千余步,射速快,一息间可发射三发炮弹,还能发射杀伤力巨大的能爆炸的散弹杀伤半径达方圆50步。武器有了代差,臣以为我国应尽快仿制武器训练新军,内可荡平叛乱,外以应对强敌。请皇上尽快批准。” 咸丰帝皱着眉头,神色凝重地对穆荫说:“穆荫啊,你要知道这件事情关系重大,务必慎重行事!朕希望你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尽快起草一份详细的奏折呈递上来。在这份奏折里,你需要清楚地说明需要哪些人才来协助你完成这个任务,以及所需的经费和粮草等具体情况。另外,还要预估一下这支军队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训练成一支有战斗力、可供调用的部队。明白了吗?” 穆荫恭敬地回答道:“皇上放心,臣明白此事责任重大,一定不负皇上所托,尽快将奏折呈上,并详实汇报所需人员及物资情况,以及大致的训练周期。” 咸丰皇帝继续询问其他几位大臣,他们纷纷发表意见后,咸丰皇帝总结道:“在座的诸位皆是我大清的肱骨之臣,你们和你们的祖先都是我大清的栋梁之才,为我大清立下了不朽功勋。如今,我大清面临着三个方面的直接压力。其一,外夷侵占了我们的都城;其二,捻军在山东、河南、江苏等地肆意叛乱;其三,太平天国竟然在南方建都并发动叛乱。这是我大清自建国以来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形势,各位爱卿应当竭尽全力与国家一同共度此难关。在此,朕感谢各位爱卿的忠心耿耿。” 大臣们听了咸丰皇帝的话,心中激动不已,纷纷跪地叩头,表示愿意为大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齐声高呼:“臣等惶恐,愿为大清肝脑涂地!” 咸丰皇帝也激动地站了起来,大声回应道:“我等同心,愿再造康乾盛世!”他的声音在宫殿里回荡,充满了决心和信心。大臣们被皇帝的热情所感染,纷纷表示要为国家出谋划策,共同应对当前的危机。一时间,整个朝堂充满了团结一心的氛围。 众大臣跟着喊道:“我等同心,再造康乾盛世!” 正文 第11章 咸丰让皇后和慈禧共同养育载淳 咸丰也被朝堂上的气氛所打动,但他毕竟身体虚弱,但仍支撑着直到午时才宣布散朝。 一散朝,咸丰便回到后堂,躺在龙榻上休息了约莫半个时辰。此时,他感到体力略有恢复,于是对贴身太监秦保说道:“传懿贵妃来见朕,朕有事要问她。” 懿贵妃接到皇帝的传唤,急忙赶来。如今的她仍以懿贵妃的身份示人,而这位懿贵妃正是穿越而来的安永。当她见到咸丰时,便要跪地行礼。 咸丰见状,连忙摆手道:“懿贵妃不必多礼。”接着,他转头对秦保太监说:“秦宝,你带领其他人暂且退下,朕有些事要问懿贵妃商议,不得让任何人打扰。” 秦宝应声退下。 咸丰皇帝非常宠爱慈禧。当她入宫时,凭借着聪明伶俐和出众的才艺吸引了咸丰的关注。他们在深宫中共度了许多时光。慈禧不仅多才多艺,还擅长歌舞,后来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尽管其中一个儿子出生不久便夭折了,但她作为咸丰唯一儿子载淳以及唯一女儿荣安固伦公主的母亲,地位越发重要,因此深受咸丰的青睐。 咸丰看到宫女们都退下之后,轻声地对懿贵妃说:“兰儿,”自从懿贵妃入宫以来,曾经被封为兰贵人,所以咸丰在无人的时候总是亲昵地称呼慈禧为兰儿。 安永听到咸丰的声音,连忙关切地说道:“皇上,您连续两次昏倒,臣妾真的担心死了,请务必保重身体啊!” 咸丰轻轻摆了摆手,微笑着说:“兰儿,载淳今年应该四岁了吧?” 安永此时已经完全适应了自己的新身份,她恭敬地回答道:“回禀皇上,载淳已经四岁半了。”。” 咸丰继续说道:“你要好生照看好他教导好他。” 安永说道:“载淳已经长大,现在还是乳母们在教导。” 清朝皇子的抚养制度具有严格的规定和制度,在清朝,皇子出生后,通常不会由生母亲自抚养,而是交给专门的乳母和保姆来照料。清朝限制皇子与生母的接触,以减少生母对皇子的影响力。通过乳母抚养皇子,可以有效地断绝皇子与生母之间的过分亲密关系,从而减少后宫干政的可能性。清朝皇子的抚养制度不仅是出于对皇子健康成长的考虑,也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定和后宫的和谐。 咸丰皇帝感到自己的身体很疲倦,对于处理朝政之事愈发厌烦。他将目光投向一旁的慈禧,语气低沉地说道:“我们现今身处热河,而非京师。朕打算明日颁布一道旨意,命皇后与你一同抚养载淳。你暂且退下吧。” 懿贵妃听闻此言,乖巧地行礼告退。 待懿贵妃离去后,咸丰皇帝立即传唤秦保,让他去请皇后前来寝宫会面。 皇后接到传召后匆匆赶来,恭敬地向皇帝行礼。咸丰皇帝挥挥手,示意宫人们退下,并轻声对皇后说:“皇后啊,朕原本想与你诞下一名皇子,以便日后继承大统,但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咸丰皇帝稍作停顿,继续说道:“而今唯有懿贵妃育有一子,朕计划明日发布一道旨意,由你和懿贵妃共同负责教导他。” 皇后聪慧过人,自然领会了皇帝的意图。她不禁潸然泪下,哽咽着回应:“皇上,您无需多言,臣妾感激不尽。” 正文 第12章 咸丰与慈禧夜谈(一) 10 月 29 日晚避暑山庄皇帝后寝。劳累了一天,咸丰又有些倦了。 咸丰累了,身体累,心更累。国事的艰难,自己的苦与不甘,他想找人倾诉一下,咸丰想找人说说话。 “秦保,宣懿贵妃见朕。”咸丰命令秦保道。 秦保说道:“奴才领旨。” “还有,让后厨做一些下酒的菜,烫两壶酒端上来要快!”咸丰接着命令秦保。 秦保行礼后说道:“奴才这就去办。”转身就安排下去了。 慈禧奉召来到皇帝寝宫,进门道了行礼。咸丰让侍从和宫人先行退下。 咸丰看着慈禧说道:“爱妃,过来坐吧。”说着拍了拍客厅的凳子。 慈禧走上前坐在凳子上说道:“那嫔妾就坐下了。皇上这几日身体可好?臣妾一直担心着您呢。” 咸丰叹了口气说道:“朕这几日心情烦闷,想找个人聊聊。” 慈禧温柔地说道:“皇上有什么烦心事尽管跟臣妾讲,臣妾愿意听您倾诉。” 咸丰握住慈禧的手说道:“如今国家内忧外患,朕深感无力啊。” 慈禧安慰道:“皇上不必过于忧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时,酒菜已经摆好,秦保在温水里烫起酒来,咸丰冲秦保说道:“烫好酒你就下去吧。” 慈禧柔声说道:“让臣妾为皇上烫酒吧。”说着,她轻盈地拿过烫酒的容器,细致地烫起酒来。片刻后,她优雅地给咸丰斟满了一杯酒。 秦保见此情景,悄悄地退下了。 咸丰接过酒杯,凝视着慈禧,感慨地说道:“爱妃,朕难啊!今日难得有你相伴,不如你也陪朕喝一点吧。” 慈禧轻轻摇头,推辞道:“臣妾不胜酒力啊,还望皇上恕罪。” 咸丰哈哈一笑,但笑声中却夹杂着一丝悲凉。他注视着慈禧,缓缓说道:“兰儿,此刻我们不必拘谨,你不要再把朕当作皇上。从现在起,我不再是的皇帝,只是一个普通的男人。而你,兰儿,就是我的妻子。这样可好?” 慈禧自幼聪慧过人,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她由镶蓝旗佐领恩祥选送入宫,参加八旗选秀,入宫后一直深受咸丰皇帝的宠爱。咸丰帝赐予她兰贵人的称号,同年五月初九,她正式入宫。如今,她已陪伴咸丰度过了八年时光,深知此时的咸丰需要安慰和鼓励。 于是慈禧说道:“夫君,你身为帝王家,国事就是家事,家事也是国事。大清是你的家,也是我的家,月有阴晴圆缺,事有波澜起伏,国事亦是如此,相信以后家好国好,一切向前看!”慈禧说这些的时候想到凭自己领先知道历史的走向靠自己的努力相信中国的一切会越来越好。” 咸丰听到这些说道:“你说的朕都懂,可是这次惨败朕不甘心啊!” 慈禧说道:“皇上,甘心也罢,不甘心也罢,奋发图强吧。你辛劳臣妾也看在眼里,也许我们需要改革一下。也许我们的政策有问题,正所谓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我们应该调整一下方向了。” 咸丰说道:“朕登基以来,国内外困境重重,我需要一位能理解我的人,适时又能够协助处理政务的伴侣。你都做到了,感谢有你!还给朕生了皇子和公主。” 慈禧听到回应说道:“皇上,这都是做为你的女人应该做的,千斤重担压在你身上你一定要保重身体啊,我和淳儿和固伦公主全指望着你!我们这个家就靠你了!” 咸丰感慨地说:“爱妃真是聪慧过人,朕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朕以后一定注意身体,你有什么好的想法都说出来,我们一同议议!” 咸丰接着问道:“你感觉这次我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说完举起酒杯和慈禧碰了一下。 慈禧也拿起酒杯一饮而尽,又给咸丰和自己斟上酒然后说道:“既然皇上问臣妾,臣妾妄言,请皇上一定恕臣妾无罪,这次败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有五个方面。 第一,我们政治腐败严重,乾隆爷时候的和珅竟然贪污达两亿两白银。这是一个官贪污的,可什么情况下他能贪这么多?说句不想说的话,只有官僚体系大部分官员都在贪的时候才能发生这样的现象。而背后是整个吏治的腐败; 第二个原因是我大清对外来威胁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应对措施。我们故步自封了,对于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缺乏了解,用传统的冷兵器军事观念和兵器、战术去和热兵器打仗焉能不败?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我们大清军师思想和兵器已经落后西方太多了。我们不相信海上大炮的威力如此巨大,也不相信对方枪支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能如此犀利,国外军队装备战术更新如此之快我们始料未及,相信皇上已经从战报上得到了这些; 第三,我们国内矛盾重重,无法一心对外。我们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事,捻军叛乱等内部起义,无心一致对外,民心离散我们失去了民心,从天津到北京,三百里路,官民无法形成统一的抵抗力量,甚至还有民众为了银两甘心为外夷运送物资,是我们没让百姓吃好饭,他们才会这样去做没有国家观念; 第四,外夷工业生产过剩,他们需要我们这个市场。他们够强我们够弱时,我们就会被欺负,这就是道理! 第五个原因就是:你在战争期间,犹豫不定是战是和左右摇摆,命令朝发夕改令部下无所适从。” 慈禧说完以上五条立马跪倒在地说道:“臣妾无状了!” 咸丰听完以后若有所思,尤其是第五条没人敢这么说,咸丰感觉慈禧说的句句在理也不感觉多刺耳了。 咸丰从座位起来搀住慈禧说道:“夫妻就该这样,你有什么就是说出来。第四点,外国的工业生产已经过剩,他们迫切地需要我们这个庞大的市场来消化他们的产品。当他们足够强大而我们又太过弱小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欺凌的对象,这就是现实的残酷写照啊! 第五个原因则是:在战争期间,您犹豫不决,对于是否要战斗或者求和始终拿不定主意,导致命令频繁变更,让部下们感到无所适从。" 慈禧一口气说完以上五条后,立刻跪倒在地,低头说道:“臣妾无礼了,请皇上恕罪!” 咸丰皇帝静静地听着,心里不禁泛起一丝涟漪。尤其是听到第五条时,他心中一震,因为从来没有人敢于如此直言不讳地指出自己的问题。然而,仔细一想,慈禧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切中要害,让人无法反驳。渐渐地,咸丰皇帝觉得这些话并不那么刺耳了。 咸丰皇帝缓缓站起身来,走到慈禧面前,轻轻地搀扶起她,并温和地说道:“夫妻之间本应如此坦诚相待,你有什么想法就应该坦率地表达出来。” 正文 第13章 咸丰与慈禧夜谈(二) 慈禧听到咸丰如此坦诚地与自己对话,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咸丰对自己的信任和依赖,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她不想中国就此沉沦,想一下一百多年的苦难让中国国之不国、多少中国人凄惨一生,她有信心让中国从新站起来,现在的中国虽然内忧外患但她知道历史的走向,她要靠自己带中国走一条新的道路! 慈禧站起身来,亲自为自己斟满一杯美酒,然后双手举起酒杯,深情地看着咸丰,轻声说道:“臣妾敬陛下一个。”言罢,她毫不犹豫地仰头一饮而尽。 咸丰看着慈禧的举动,心中充满感慨。他也跟着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放下酒杯后,咸丰深吸一口气看着慈禧,继续说道:“爱妃豪爽!这次和西夷的战争也败了,朕深感痛心疾首。但事已至此,我们不能只沉浸在悲痛之中,而是要思考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你对此有何看法?” 慈禧说道:“我认为不外乎有对内对外,对内要整顿吏治、JUN 备、平叛;对外要开放、学习、平等。具体说也不是一时半刻能说完的。” 咸丰笑着看向慈禧,缓缓开口道:“朕记得你曾说过,入宫之前就已经熟读《女戒》之类的书籍,并且干练豁达。自从入宫以来,你确实帮了朕不少忙。今天,你的见识又惊到了我,朕应该与你共饮一杯。”说着,咸丰举起酒杯,然后一饮而尽。接着,他轻轻地拉起慈禧的手,温柔地说道:“兰儿,你也需学一下治国理政之策,你聪慧通彻不输朝廷大臣啊。” 听到咸丰如此深情的话语,慈禧回应道:“臣妾只是尽自己所能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亏的陛下平时给臣妾学习机会。”自从懿贵妃生下皇子后咸丰便常去懿贵妃的宫内看小皇子载淳,其他妃子并未给咸丰生下皇子,所以懿贵妃母以子贵,在宫中地位仅次于皇后。圣眷正浓咸丰慢慢的也和慈禧谈论起政事,懿贵妃出身官宦世家本身对权利就很渴望,由于从小丧父磨练了她的性格,对人情世故有更深的了解,对事件很有主见,咸丰皇帝性格偏温和而慈禧聪慧、果断,这使得咸丰帝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所缺乏的特质。咸丰从继位开始内忧外患不断,国内外困境重重,咸丰苦闷无人诉说,而小咸丰两岁的慈禧生活上能宽慰咸丰政治上又能够协助处理。咸丰并不反感慈禧议论政事,久而久之, 竟然特许懿妃代替自己行朱批之权。 咸丰看着慈禧继续说道:“从今日起,每天午时你都要到西暖阁来,为朕研墨、润笔。” 慈禧听完,心中充满喜悦回答道:“一切谨遵陛下旨意。” 两人聊了许久,话题都是国家大事。慈禧见时机成熟,凭借后世对清朝末期的社会分析以及历史走向的了解趁机向咸丰进言,将自己对现如今该如何做是最优解,政治和改革的见解一一道出。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让咸丰听得入神,不时点头表示认同。 夜幕渐深烛光微弱快要燃尽。咸丰对慈禧缓缓道:“兰儿,今日与你一席话,真乃胜读十年书啊!明日早朝,朕定会与诸位爱卿一同商讨你所提及之事。” 慈禧颔首,眼中闪过一丝羞涩:“皇上,这只是臣妾的一点拙见,只怕大臣们会觉得可笑呢!” 咸丰微微一笑,安慰道:“兰儿莫要担心,朕自会斟酌。况且,朕也渴望能有所作为,岂能整日沉迷于享乐之中?”他的语气坚定而自信,透露出内心深处对未来的期许和抱负。 随着咸丰离开,慈禧注视着那微弱的烛光,思考着未来的路。 正文 第14章 英法联军撤军 英法联军的总兵力大约有 25000 人,其中英军大约有 18000 人,法军大约有 7200 人。当他们闯入圆明园、清漪园和静明园时,每一个士兵都满载而归。根据最保守的估计,中国失去了至少 150 万件珍贵的宝物,还有数不清的金银财宝。 当时,英国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而法国则自封为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国家。因此,英法联军觉得清朝失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落后就意味着挨打。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有错,反而认为这是一种文明对野蛮的驯化和教育。 中国北方秋天的天气往往是秋高气爽、气候宜人,农民在这个季节收获。而1860年10月北京的雨水比往年多了很多,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凉。白天联军们的秋衣已抵挡不住寒冷,晚上联军们更是冷的不能入睡, 问当地人当地人都说11月河面就要开始结冰。其实百姓说的是农历的十一月,而联军误以为是公历的11月。联军更担心冬天大雪封路他们的武器补给不能及时送达,联军都认为待在北京的时间超过11月8日将会非常危险,严酷的天气将成为联军的头号大敌。 1812 年,拿破仑率领着他那庞大的 60 万法军,气势汹汹地向俄国发起了进攻。这位野心勃勃的皇帝,企图通过攻占莫斯科来逼迫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屈服于他的脚下。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9 月 14 日,法军成功攻入了莫斯科,但他们所面对的却是一座被俄军无情焚烧殆尽的空城。俄军在城破之前,毫不留情地摧毁了所有的补给物资,使得法军陷入了严重的补给困境。而更为糟糕的是,寒冬的阴影正逐渐笼罩而来,给法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无奈之下,拿破仑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撤退。10 月19日,法军开始踏上归途,但等待他们的并非一帆风顺。在撤退过程中,他们不断遭到俄军的袭击骚扰,同时也难以适应俄罗斯严寒的冬季气候。最终,当法军撤回法国时,只剩下不足两万人,这无疑是一场惨痛的失败。因此,法国人对于恶劣天气的恐惧深入骨髓,四十八年前那场灾难性的经历让他们刻骨铭心。 就连法军司令蒙托邦也早已在九月初便悄悄地筹备部队的回撤事宜。蒙托邦当时甚至想不管英军是不是撤退,能不能攻入北京在冬天到来前一定要撤离这个国家。 1860 年 10 月 24 日25日,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正式签订,清政府按照约定交付赔款。当蒙托邦将军看到这一幕时,他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由于补给线过长以及对冬季严寒天气的畏惧,他们无法长期留在北京。如果继续停留下去,很有可能会重蹈法俄战争中的覆辙。因此,在完成条约交换后,英法联军迅速开始有条不紊地撤退。 当清朝军队得知英法联军开始撤退时,他们感到如释重负,仿佛获得了一次大赦。毕竟,在八里桥之战中,清军遭受了惨重的失败,他们的胆子已经被打破了。此时的恭亲王奕?见联军撤退也松了一口气,他终于相信英法联军并不是想要推翻大清的统治,而是仅仅为了割地赔款。于是,他严令各地兵勇要维持好国内百姓的秩序,不得生乱。 就这样,清朝政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英法联军押着一箱又一箱的宝物返回天津,并将这些珍贵的艺术品装船运走。这些宝物包括圆明园的珍宝和文物,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但如今却成为了侵略者的战利品。这场侵略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更重要的是,它摧毁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二次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 11月12日天津码头,当英法联军最后一艘战舰从津门提督的视线中消失,津门提督令属下将写好的奏折发往热河和北京。 英法联军撤军了! 正文 第15章 咸丰朝会上励志改革 清朝虽然割地赔款认错,但最终还是成功送走了英法联军。尽管心中仍然有所不甘,但暂时来说,外部威胁已经解除。从皇帝到大臣们,都感到如释重负。 咸丰来到避暑山庄已有一个多月,他一直忧心忡忡,担心联军会从北京转而进攻承德,同时也担心英法联军会耍赖不肯离开。直到11月14日,咸丰收到英法联军已从天津撤退的消息,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长期以来的担忧终于可以放下了,于是他命令贴身太监秦保通知所有大臣第二天前来议事。 11月15日清晨,避暑山庄的澹泊敬诚殿内举行早朝。咸丰登上朝堂,群臣参拜完毕后分立两旁。咸丰的心情明显比之前变好了起来。 澹泊敬诚殿内,咸丰皇帝端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他微微皱眉长长的咳嗽了一声,打破了大殿的寂静。众人的目光纷纷聚集到皇帝身上,等待着他的指示。 咸丰皇帝缓缓开口道:“如今英法联军已经撤离,可此次事件我们损失惨重啊,合约内容大家都看到了,朕希望诸位爱卿能够从这场战争中看到点什么学到点什么,共同商议接下来的应对之策。” 话音刚落,肃顺站出来,恭敬地向皇帝行礼后说道:“皇上,此次英法联军入侵我国,给我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耻辱。臣认为,我们不能再固步自封,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军事策略。英法联军的船坚炮利,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因此,臣建议通过各国公使联系西方各国,大量进口洋枪洋炮,同时聘请外国军官编练新军,提高我军的战斗力。” 咸丰皇帝听后沉思片刻说道:“爱卿所言有理。”咸丰边点头边说道。 咸丰又转头看向载垣,问道:载垣,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载垣出列,行礼后说道:“启奏陛下,臣在与英夷的战斗中深有感触。英夷的枪炮射程远、威力大且精准度高,这是我们目前装备无法比拟的。事后,臣也曾询问过军械库的司库,他们也表示目前大清无法制造出如此精良的兵器。因此,购买一些洋枪洋炮以解燃眉之急是可行的,但最终还是需要我们自己能够制造才行。” 咸丰皇帝点了点头,表示认可。他深知国家的安危系于军队,而武器装备又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不得不做出改变,寻求强国之路。 咸丰说道:“怡亲王载垣说的对,兵乃国之大事,想我太祖靠十三副铠甲起兵,列祖列宗开疆扩土我辈无能割地赔款。”说到此,咸丰竟然呜咽起来,咸丰感觉自己也很委屈,突然连续猛拍龙椅。边拍边歇斯底里喊道:“朕真是不肖子孙啊!” 众大臣见皇帝如此动情流泪,纷纷跪地磕头,边磕边喊道:“臣等无能!臣等无能!臣等愧对列祖列宗!”一时间,殿内嘈杂声四起,一片呜咽之声回荡其中。 约莫过了五分钟,咸丰终于哭完了,他深吸一口气,感觉心里不再像之前那样压抑。他挺直了身子,群臣们其实都在用余光偷偷观察着他,见他手抚皇冠,陆陆续续地止住了哭声,这才稍稍安心。 咸丰大声说道:“朕要发奋图强!朕要针对时弊,励志改革,给列为臣工三日时间需写出一份折子,针对你们看到的问题写出对策。朕会一一批阅,朝会散了吧。”说罢,他头也不回地下朝离去。 正文 第16章 咸丰再次招慈禧长谈(一) 咸丰退朝以后来到后寝,他想找个人聊聊,于是叫来贴身太监秦保。 “秦保,你去传懿贵妃过来!”咸丰吩咐道。 咸丰刚才在大殿上确实有些激动了,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两年多来,他一直被太平天国起义军困扰着,被外国侵略困扰着,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这种日子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度日如年。 慈禧正在自己的寝室烟波致爽殿的西暖阁的西厢房里刺绣。专注做一件事情往往更能想通一些事情,西暖阁位于避暑山庄中轴线上,是皇帝的寝宫,也是整个宫殿区最核心的地方。而慈禧作为懿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又是唯一皇子载淳的母亲,因此享有特殊待遇,由于皇上的宠爱和她的地位,西暖阁现在只有皇后和慈禧两位妃子居住。 秦保来到西暖阁,见到西暖阁领班太监安德海,便上前向他拱手然后说道。“安公公,我奉皇上旨意前来,宣懿贵妃见驾,请您通报一声。”秦保说道。 安德海见到秦保急忙拱手还礼说道:“秦公公,您请稍等一下,待我先进去通报一声。” 秦保笑笑说道:“安公公,不用这么客气,您直接进去通禀一声,让贵人抓紧时间就行了。我就回去复命了。” 安德海回应一句:“那就有劳秦公公了!” 秦保转身离开,安德海让人准备好了出行的轿子,并安排好了随行的宫女和太监,然后他急忙进宫殿内告诉懿贵妃说皇上传见。 这几日,慈禧一直都在思考如何才能快速强国,避免后世的国家悲剧再次发生。她认为只有当自己掌握了绝对权力后,才能够推行符合国情的新政,从而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安德海急急忙忙地赶到了懿贵妃的寝宫门口,说道:“懿主子,皇上召见您!” 慈禧听到后立刻起身,回应道:“好的,我知道了。让我的贴身丫鬟和太监们准备一下,我们马上出发。” 安德海笑着回答道:“奴才的已经让他们准备好了。” 慈禧点点头,说道:“小安子,你真的很细心周到啊。” 在这个皇权至上的社会,慈禧深知自己无法掌控绝对权力。她决定顺应自然的发展趋势,不再强求那些遥不可及的目标。现在,她要尽己所能,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度减轻一些磨难。 慈禧迈步走向皇帝的寝宫,心情复杂而坚定。她明白,只有通过与皇帝保持良好关系,才能在宫廷中立足并发挥作用。 当慈禧抵达皇帝的寝宫时,秦保已经在门口等待多时。看到懿贵妃到来,他恭敬地对身边的侍卫和太监说:“懿贵妃是奉召前来,我带她进去就行了,你们在此好好当值。”周围的人纷纷点头唱诺表示遵命。 慈禧跟随秦保进入皇帝的寝宫,进入寝宫后,慈禧见到咸丰皇帝正坐在龙床上,脸上露出轻松愉悦的笑容。她立刻跪地请安,声音温柔地说:“臣妾拜见皇上,愿皇上万岁万万岁!” 咸丰皇帝微笑着挥手示意慈禧起身,并亲切地称呼她为“兰儿”。他看着慈禧,眼中透露出一丝欣赏和喜爱之情。 咸丰皇帝笑着对慈禧说:“兰儿,快起来坐下。今日朕特意叫你来,就是想与你共享这美酒佳肴,共度欢乐时光。” 宫女们迅速为慈禧斟满酒杯,并将酒放在她面前。慈禧微微低头谢恩,然后轻轻端起酒杯,品尝了一口香醇的美酒。 慈禧放下酒杯,微笑着对咸丰皇帝说:“皇上,臣妾不胜酒力,还请皇上见谅。但臣妾愿意陪皇上聊天,聆听皇上的教诲。” 咸丰皇帝哈哈一笑,赞赏地说:“兰儿真是聪明伶俐,懂得进退。那好,我们边聊边喝,享受这难得的宁静时光。” 正文 第17 章 咸丰再次招慈禧长谈(二) 慈禧笑了笑。 咸丰接着说道:“爱妃,你有功于社稷。” 慈禧很感动的说道:“皇上。” 窗外小雨开始淅沥沥的下起了,风也刮了起来。 咸丰帝望着窗外的风雨叹息一声道:“一场秋雨一场寒,兰儿,你看这避暑山庄外的风雨,是否像极了我大清如今的局势,飘摇不定。” 慈禧轻声安慰道:“皇上,风雨虽大,但总会过去。皇上乃天下之主,定能带领我大清渡过难关。” 咸丰苦笑一下:“渡过难关?朕上午早朝的时候也曾信心满满,可被这冷风一吹,寒雨一浇,想到内忧外患不断,太平天国作乱,洋人又虎视眈眈。朕实在是心力交瘁。” 慈禧说道:“皇上,您不能放弃。大清需要您,百姓也需要您。妾身虽为女流,但也愿为皇上分忧。” 咸丰微微摇头,脸上露出一丝无奈和疲惫。他缓缓站起身来,走到窗前,凝视着外面的风雨。雨滴敲打着窗户,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兰儿啊,朕知道你对朕忠心耿耿,但如今的局势实在是太艰难了。太平天国叛乱尚未平息,洋人又趁机入侵,朝廷内部也是矛盾重重。朕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咸丰的声音带着深深的忧虑和无奈。 慈禧走到咸丰身边,轻轻地握住他的手,温柔地说:“皇上,妾身明白您的难处,但我们不能轻易放弃。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困难。妾身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境。” 咸丰看着慈禧,眼中闪过一丝感动。他紧紧握住慈禧的手,感慨地说:“兰儿,有你在朕身边,朕感到无比安心。但朕还是担心,万一……” 慈禧打断了咸丰的话,坚定地说:“没有万一,皇上。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朝廷的大臣们,相信百姓们。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咸丰点了点头,深深地叹了口气。他转身回到座位上,沉思片刻后,对慈禧说:“兰儿,朕决定明日再次召开御前会议,召集诸位大臣共商对策。希望他们能够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帮助朕度过这个难关。” 慈禧微笑着点头,说:“皇上英明,妾身相信大臣们一定会全力以赴,为皇上出谋划策。妾身也会全力支持皇上的决策。” 咸丰感激地看着慈禧,说:“兰儿,谢谢你一直以来对朕的支持和鼓励。朕相信,有你在朕身边,朕一定能够带领大清走出困境,恢复往日的繁荣昌盛。” 慈禧轻轻摇头,说:“皇上,妾身只是做了一个妃子应该做的事情。妾身愿意陪伴皇上走过每一个艰难时刻,与皇上一起承担责任,共同守护大清的江山社稷。” 咸丰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紧紧抱住慈禧,说:“兰儿,你真是朕的贤妃。朕发誓,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朕都不会放弃,一定要让大清重新焕发生机。” 窗外的风雨依旧肆虐,但咸丰和慈禧的心却充满了希望和勇气。他们坚信,只要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来大清的光明未来。 咸丰帝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感动和欣慰,缓缓说道:“兰儿啊,你总是如此体贴入微,善解人意。” 慈禧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温柔,轻声回应道:“皇上,朝政之事自然有大臣们辅佐,妾身所能做的,便是在皇上身边,给予您最真挚的支持与陪伴。” 咸丰帝不禁感慨万千,神色忧虑地说道:“有你在身边,朕的心方能稍感安定。然而,朕所担忧的是,倘若朕不幸离世,这偌大的大清江山,还有这年幼的皇子,又将何去何从呢?” 慈禧的眼神瞬间变得坚定起来,毫不犹豫地回答道:“皇上切莫说此等不祥之言。皇上正当壮年,必定能够长命百岁。至于皇子,妾身定会尽心尽力地抚养,教导他成长,将来让他成为如同皇上一般英明的君主。” 咸丰帝紧紧握住慈禧的手,深情地凝视着她,喃喃自语道:“朕有你相伴,还有皇子承欢膝下,此生也算是无憾了。只是这天下苍生,朕真心希望能够亲手平定叛乱,还给子孙后代一个繁荣昌盛、太平祥和的世界。” 慈禧温柔的说道:“皇上的心愿,定能实现。现在最重要的是保重龙体,只有皇上安康,才能实现这宏伟大业。” 正文 第18章 咸丰吐血皇后和慈禧商议谏言咸丰回京 11月18日,咸丰早朝后正在澹泊敬诚殿处理政务,英法联军走后咸丰帝也深感许多奏往京城的折子转呈承德费时费力,作为想中兴的皇帝还是应当回紫禁城处理政务的。 当值太监带来承来军机处转呈奕?的奏折,咸丰打开奏折起来,奏折说道:清政府全权议和大臣奕?与俄罗斯驻华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与本月14日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清朝承认1858年的《瑷珲条约》的有效性,并将原先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至海之地(包括库页岛以及不冻港海参崴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被迫割让给俄罗斯; 规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宾达巴哈起经斋桑卓尔、特穆尔图卓尔(今伊塞克湖)至浩罕边界,“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为界; 开放张家口、库伦、喀什噶尔为商埠; 俄罗斯在库伦、喀什噶尔设立领事馆;咸丰连忙召来随行军机大臣,拿来地图对照地名、山川并标准起来,当看到了割给沙俄的土地约占1/10中国国土的时候,咸丰心情剧烈的波动起来! 咸丰感觉一阵阵的头晕目眩起来,咸丰呼吸急促起来他捂住胸口,他感到喉咙里一股热流涌上,他用右手捂住嘴但鲜红的血液从他的指缝间溢出,滴落在书桌也落在了奕?的奏折上。一片片的红的刺眼,咸丰看着这一片片的红色竟然笑出了声音:“哈哈哈。”众大臣见到如此情景连忙去搀扶咸丰。咸丰甩开众人的搀扶喊道:“扶我有什么用?”大臣们都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身旁的太监秦保向小太监们喊到:“快传太医!叫皇后和懿贵妃来!” 众人一顿忙活,咸丰又咳出来一口血,咸丰感觉自己木然了,大家把咸丰搀到了后寝咸丰躺倒在龙榻上。咸丰呆呆的看着床上围挡竟连眨眼都不会了,就这样一动不动的躺着。 太医轮流过来帮咸丰号脉,皇后和慈禧就在边上看着,咸丰没有任何反应。 咸丰躺在床上,身体僵硬,仿佛一尊无生命的雕像。他的双眼空洞无神,呆滞地凝视着床顶,那里似乎有着无尽的虚无,吞噬了他所有的情感和希望。他的呼吸微弱而缓慢,几乎无法察觉,仿佛每一次呼吸都需要耗费他所有的力气。 房间里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寂静,咸丰微弱叹了口气,他没有哭泣,没有颤抖,甚至没有一丝一毫的动作,他只是静静地躺着,仿佛在等待时间的流逝,将他彻底遗忘。 皇后和懿贵妃在后寝的外间问询太医张广阳,皇后问道:“张太医,皇上的病……” 张太医说道:“皇上是急火攻心,肝气郁结脉象沉闷,需疏气解淤呀!”慈禧和皇后明白咸丰为什么会这样,一次次的打击已经击倒了咸丰。咸丰心死了。 慈禧说道:“张太医,麻烦你开药吧!”慈禧转身又对秦保说道:“秦保,好生伺候皇上!” 秦保听到懿贵妃的吩咐急忙说道:“奴才一定好好照顾万岁爷!” 皇后和慈禧两个人互相对视一眼,很有默契的来到外面,没让宫人们跟着。 皇后说到:“懿贵妃,皇上病越发严重了,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慈禧说道:“我想尽快回京,承德这地方毕竟不比京城,此地缺医少药且冬日此处也是苦寒之地,不利于陛下养病啊。” 皇后也说道:“妹妹所言及时,哀家也是这样想的,我们都是皇家一份子,为了我大清的江山等皇上身体有了好转我们一起进言。” 慈禧点点头。 正文 第19章 咸丰听戏心情爽 不到两个月经历如此多的变故,咸丰已心灰意冷身体也就将养着。天气突寒,阳历的11月20日避暑山庄竟迎来了第一场雪。 咸丰的身体不好不坏的样子,偶尔咳嗽两声,身体一直低烧。咸丰索性早朝也取消了。 咸丰让随行大臣将重要的奏折呈上来,一般的奏折就让肃顺等人附页写好处理意见然后过目后让慈禧行使御批之权,这样竟也没有积压什么政务。 肃顺听说咸丰病情稳定了也就时不时前来探望。这一日肃顺汇报完政务突然跪倒在地。 咸丰吃惊了一下说道:“是不是又有不好的消息,你说吧,朕已经习惯了。” 肃顺说道:“臣见皇上终日郁郁寡欢,龙体要紧啊!臣私自做主将北京的梨园春戏班子召集到热河,希望皇上散散心啊。” 咸丰是一症,说道:“有劳爱卿费心了,朕确实该散散心了,明日,不,今晚申时就在烟波致爽殿唱一场定军山吧!” 肃顺说道:“奴才领旨这就去准备!”行礼告退后安排相关事宜。 咸丰想来,从五月英法联军进攻天津以来,这么久没有听过戏了,嗯,是该对自己好点。 皇后和慈禧正在商议什么时候和皇上提回京的事宜,太监传来消息:“今日申时皇上在烟波致爽殿听戏,众人陪同。” 皇后眉头一簇说道:“哪里来的戏班子?” 太监回禀到:“是肃顺肃大人从北京请来的。” 皇后让宫人都退下去之后,对着慈禧说道:“现在国家大事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居然还有这样闲情逸致。” 慈禧淡淡的回答道:“那能怎么办呢?既然皇上想听戏,那就让他听吧。不然还能怎样呢?” 咸丰申时来到了烟波致爽殿,众人纷纷行礼后,咸丰坐到了主位上,并给了旁边的秦保一个眼神。秦保马上会意地喊道:“皇上有旨,开戏!” 肃顺一直待在皇帝身边侍候着,而咸丰此刻似乎完全忘记了国内的忧患和外敌的威胁,不时地跟着台上的演员哼唱起来。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间已经过了两个多小时,戏终于演完了。众演员集合到台上谢幕,咸丰看后十分满意地说道:“唱得真不错啊,每个人都赏十两银子!” 台上的众演员听后纷纷跪地谢恩。 咸丰又叫来肃顺,对他说道:“爱卿,你这件事办得很好,朕也想听一听昆曲和绍兴戏,你看看怎么安排一下吧!” 肃顺立刻回答道:“臣领旨!” 咸丰看完这场戏后觉得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起来,原本苍白的脸色竟然泛起了一丝红晕。 众人看到皇帝如此高兴,心情也跟着好了许多,整个行宫似乎一下子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好像只有皇后心里有些不高兴,皇后看皇帝身体虚弱竟如此熬神的看戏真怕身体熬出个好歹来。 慈禧此时正坐在皇后的下首,她见皇后脸色不佳悄声说道:“姐姐莫非身体不适?怎么脸色如此?” 皇后说道:“没有什么,妹妹明日到我那里一叙。” 慈禧说道:“妹妹早饭后前去叨扰。” 咸丰没有恢复,心情愉悦笑着哼着小曲回寝宫睡觉去了。 正文 第20章咸丰请众大臣听戏 咸丰皇帝的身体一直都很虚弱,昨天看戏连续坐了两个多小时,身心虽然放松了但身体感到非常疲惫。看完戏他一回到寝宫便倒头大睡,心情也难得地得到了放松,一直睡到日上三竿才醒来。 且不说咸丰慈禧却早早起床。她在早上用过膳后,便来到了皇后的西暖阁请安。两人见面后,开始谈论起了肃顺。 皇后皱着眉头问慈禧:“肃顺到底安的是什么心思呢?” 慈禧摇了摇头回答道:“或许他只是觉得皇上最近总是闷闷不乐,想要通过看戏来转移一下皇上的注意力罢了。” 皇后叹了口气说:“恐怕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吧。皇上现在身处热河,各地的消息都是先经过肃顺之手才能传达到皇上那里。而且皇上本来就对肃顺非常信任,他真的想成为一个权臣吗?” 慈禧说道:“要是肃顺为国家强盛我们姐妹无话可说,可现在大清已经经不起风吹草动了。肃顺一看就是谄媚皇上,我们要尽快让皇上回京啊。” 皇后微微皱眉,语气有些沉重地说道:“说到回京,肃顺每年都会往圆明园送几个汉人女子。按照祖制,汉人女子是不能入宫为妃的,但皇上却偏偏喜欢江南女子的莺瘦婉转,圆明园真成了皇上的后花园,肃顺可真是上心啊。” 慈禧听到皇后提及圆明园,不禁感叹道:“唉,听说圆明园被外夷抢完之后又被焚毁了,实在令人痛心疾首。我泱泱中华竟然遭受如此奇耻大辱!”慈禧的脸上露出悲痛和愤怒的神情。 皇后轻轻叹了口气,说道:“你我只要统领好后宫,不让皇上为后宫之事分心,就算尽到了本份之责。” 慈禧恭敬地回应道:“妹妹谨听皇后教诲。” 皇后微笑着摆摆手,亲切地说道:“私下里我们以姐妹相称即可,不必拘泥于皇后的身份。如今皇上仅有淳儿一个皇子,我们日后应当多多教导他才是。” 慈禧点头称是:“姐姐说得极是。” 咸丰在行宫这一个多月,少了紫禁城的规矩不用每日早朝,有什么事情都是皇帝到了澹泊敬诚殿众随行大臣轮流汇报。 咸丰起来后竟轻哼起了昨日的京戏“一声笑傲,以东方日出为号;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边哼边往澹泊敬诚殿走去。 到了大殿众大臣汇报这几日的事情,轮到肃顺汇报。 咸丰面露和蔼的对肃顺说道:“近来国事繁重,朕心力交瘁,昨日你叫的戏班子不错。” 肃顺笑了笑说道:“臣看皇上日夜操劳,臣只是做了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事情,皇上应多注意休息,保重龙体。至于国事,皇上前几日积劳成疾,臣等只想能为皇上分担一二,臣斗胆建议皇上只需决断大事,琐碎繁杂之事,尽可交给臣等办理。” 咸丰略感欣慰说道:“肃顺,你和众大臣一向办事得力,朕心甚慰。但朕担心的是,朝中有人结党营私,不顾大局。” 肃顺慌忙跪倒说道:“皇上圣明,洞若观火。微臣愿为皇上耳目,时刻警惕,若发现有人心怀不轨,定当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咸丰说道:“朕信得过你。也信的过此次来热河的诸位大臣,要不怎么会带你等来热河?你们都是弘股之臣。” 众大臣听闻咸丰如此说都跪倒说道:“臣等定当鞠躬尽瘁!” 咸丰说道:“此次多事之秋,各位尽职尽责,朕心甚慰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今日申时众位臣工来烟波致爽殿听戏。” 众大臣听到皇上如此说面面相觑,然后跪倒齐呼:“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正文 第21章众人请咸丰回京被拒 恭亲王奕?在谈判桌上与英法俄三国代表分别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后,他心中感到非常沉重。尽管自己并非皇帝,但这片土地却是祖宗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如今却不得不签订如此屈辱的和约,这让他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悲哀。然而,目前的局势下,他也只能将其视为一种权宜之计,暂时稳住局面。 与此同时,远在承德的咸丰皇帝已经两次晕倒,而恭亲王奕?则留在北京负责坐镇指挥。面对这种情况,奕?心中虽有许多想法,但由于身份所限,他不敢有丝毫越界之举。他甚至希望咸丰皇帝能尽快返回京城,这样自己就可以继续做个悠闲的王爷,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朝廷中的大臣们得知奕?签订了这样的和约,而咸丰皇帝对此也未加反对,便纷纷默认了这个结果。如今,由于皇帝迟迟未能回京,众大臣逐渐以奕?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权力的小圈子,他们唯奕?马首是瞻。 奕?见大臣都以为自己为中心,担心受到皇帝的猜疑,连连上折子催促咸丰回京。 肃顺为咸丰找来各地的戏班子为皇帝轮流表演,又从南方找来妙龄女子供咸丰挑选,咸丰想到回到京城每日的早朝,头疼的国事,感觉自己在避暑山庄这段时间反而是最愉快的时光,反正国事有人操心,一时竟乐不思蜀。 可京城的大臣们有事无事上承的折子都会恳请皇帝回宫,咸丰一天看的折子里恳请他回京的折子竟占了一半,咸丰不甚其扰直接下了一道明旨给京城的留守官员,说道冬日天气日渐寒冷,冰雪封路銮驾无法回京,等到明年再说,诸位臣工恪尽职守朕心甚慰云云,各位大臣不必催促了,待明年冰雪消融立即回京。 北京的诸位大臣接到明旨,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大伙儿一起前去恭亲王府想让恭亲王想个办法,恭亲王说道:“列为大臣,我也很圣家回京,眼下只有联系各地督抚上个联名折子看看圣意吧。” 于是各位大臣联系各地封疆大吏不久就联名了一个折子送往热河避暑山庄。 慈禧和皇后对肃顺越发不满了,因为肃顺不到半个月时间给皇上进贡了八位江南女子号称江南八枝花,皇上已经一个月没有去后宫了。皇后想皇帝回京以后多少顾及祖训家法能远离一下肃顺,少和汉人女子来往。 慈禧也是想让咸丰回京,这样宣贯新政可以更快、更得当一些。在和咸丰一起批折子的时候也经常灌输他一些新的思想和理念,也不时催促他回京。 这一日咸丰在批折子,慈禧在旁边侍奉。虽然没有了外患,各地烽烟不断,咸丰不由的长吁短叹。曾国藩送来战报9月曾国藩率湘军攻克太平军重镇安庆歼敌2万余,现自上而下攻击长江沿岸的太平天国军队,现南京以西基本上没有太平天国的军队,咸丰看到曾国藩的奏折不由的高兴起来。 慈禧见咸丰面露喜色说道:“皇上,恭贺皇上南方叛乱平定指日可待啊,臣妾以为新政的推行还是皇上在京坐镇比较好的,臣妾以为……” 咸丰皇帝刚看完各位大臣联名让他回京的奏折本来心里就憋着一股火,明谕说不回去了你们闹这联名折子,这时听到慈禧又让他回京勃然大怒的喊到:“够了!你们就那么想让我回去?” 慈禧不由的愣在原地,服侍的宫人跪了一地。 咸丰接着说道:“看朕过几天舒心日子你们就那么难受?”咳咳咳,咸丰又咳嗽起来。 咸丰接着说道:“朕继位以来天天看这些烦人的奏折!奏折!”边说边从玉案上抓起一把奏折向慈禧扔过去,咸丰接着说道:“朕在北京又如何?五月丢的江南大营,朕是不是在北京!八月丢的天津大沽口,朕是不是在北京?九月英法军队都打到北京了,朕是不是还在北京?捻军作乱朕还是在北京!哈哈,朕不在北京了,英法联军退了,湘勇连连告捷,朕还是不在北京的好!朕在哪里都一样!” 慈禧见咸丰发怒也是不敢说什么了。经此一事,众人也不敢再提让咸丰回京了。 正文 第22章 咸丰病重,肃顺主持 咸丰皇帝在20岁时登基即位,作为皇家子弟,他曾经满怀雄心壮志,然而现实却让他感到无力应对。最终,他的身体被疲惫压垮。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他感到自己无法改变局面,于是选择了放弃挣扎,直接“躺平”。 当他沉浸在舒适圈中的时候,那种轻松愉悦的感觉令他陶醉其中。他心想:为何要离开这个舒适圈呢?在这里,一切都变得简单而美好。 有时夜晚来临,心中烦闷的咸丰难以入眠,他觉得自己辜负了祖宗的期望。但很快,他又自我安慰道:为何还没睡着?那是因为不困啊!于是,他吩咐宫人们叫来戏班,彻夜演唱戏曲。只有等他感到困倦时,才会去睡觉。 当心情烦躁时,他会喝些酒来帮助入睡,如果仍然睡不着,就继续增加饮酒量。如此一来,他的作息完全颠倒,白天黑夜不分。至于朝政之事,他已经与懿贵妃交代清楚,相信她能够处理好。对于天下人的评价,他认为他们或许会认为他不在京城时,国家反而更繁荣昌盛。至于那些堆积如山的奏折,他则交由肃顺先行书写条陈,然后由懿贵妃代替他审批,当个酒肉皇帝才算完美的皇帝,以前只是苦行僧! 肃顺这个人很懂得讨皇上欢心,总是能想出各种新奇有趣的法子来取悦皇上。 咸丰这一个月昼夜颠倒,他心理的纠结加上身体的劳累还有旧疾的影响,咸丰的身体眼见一日不如一日。 咸丰想,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接着奏乐接着舞! 眼见到了年底,承德的气候比不上北京,天气寒冷异常。避暑山庄周围没什么遮挡,冷风吹来那就是透彻的冷。咸丰皇帝被酒色掏空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病倒了。太医前来诊治几次,但都只是说他身体虚弱,偶尔感染了风寒,需要静心调养。虽然开了几副药,但是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咸丰皇帝的病情反而愈发沉重起来。进入腊月以后,他甚至已经无法起身,只能卧床休息。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宫廷和朝廷,众人议论纷纷。然而,作为咸丰皇帝的弟弟,恭亲王奕?仍然非常关心他。奕?亲自挑选了几名太医,并派遣大内侍卫护送他们前往避暑山庄给咸丰皇帝诊断治疗。但即使这样,咸丰皇帝的病情仍未见好转。 与此同时,肃顺此时意气风发,志得意满。由于咸丰皇帝身体状况不佳,无法处理朝政事务,于是他直接放权给随行大臣们,让他们商议一个章程后直接发往各地执行。这一举动使得肃顺在朝廷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而慈禧太后则忙于侍候咸丰皇帝,对朝政并不十分关注。因此,随行的几位大臣基本上都以肃顺为首,他的意见也就代表了皇上的意思。一时间,肃顺变得炙手可热,备受瞩目。 临近年关,咸丰自是不能回京。一时间各地前往避暑山庄拜年的官员竟堵塞交通。肃顺在临近避暑山庄的外面买了一处宅子,府前也是车水马龙,拜访的官员络绎不绝。 正文 第23章 咸丰身体有起色 慈禧荣禄首对话 时光荏苒,转瞬间就来到了小年。或许是上天垂怜,又或是奇迹降临,咸丰皇帝的身体竟逐渐有了些许好转的迹象。这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和欣喜,仿佛看到了一丝曙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身体状况竟然一天天的改善。 大年初一的清晨咸丰皇帝早早地起身,穿戴整齐后前往澹泊诚敬殿接受众人的朝拜并恭贺新一年的到来。大臣们纷纷跪地行礼,恭祝皇上龙体安康,万事如意。他们衷心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带来全新的气象,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得更好。 转眼间,春风拂过大地,万物开始复苏,避暑山庄内也渐渐泛起了几抹嫩绿。咸丰皇帝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心情也随之愉悦起来。他时常走出寝宫,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着春天的气息。偶尔,他还会兴致勃勃地听上一场戏,沉浸在悠扬的旋律和精彩的表演之中。尽管咸丰皇帝对朝政事务并不太关注,但朝廷对于内部叛乱的镇压已经初见成效。 在闲暇之余,咸丰皇帝会挥毫泼墨,书写一些字画。他在落款处竟然写下“且乐道人”四个字。 待咸丰身体恢复了五六成,咸丰又开始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又开始夜夜笙歌,偶尔的咳嗽他已经不当回事了。 这一日,咸丰又来到澹泊诚敬殿处理朝政,他随便翻了几本奏折就不想看下去。慈禧这段时间一直帮咸丰处理折子。 咸丰说道:“爱妃,折子基本上我分类了,左边的是批准办理的,中间是再议的,右边是不准的,你酌词批复就好了。” 慈禧只能点头说知道了。 咸丰说完就出去听戏去了,真是做了一个且乐皇帝。 此时守卫澹泊诚敬殿的御前侍卫是荣禄。 荣禄满族正白旗人属于满族的上三旗,荣禄的祖父塔斯哈在雍正年间在与准噶尔部的战争战死疆场。受祖荫庇护荣禄父亲和伯父因此在军中升职较快,1852年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兄弟两人都不幸遇难,咸丰皇帝明谕优恤,赞誉瓜尔佳氏为“世笃忠贞”。荣禄也在此年被咸丰皇帝招成侍卫,并一直得到皇帝照顾。可谓是根红苗正世代忠烈,借家族的的影响和势力现在是六品的御前侍卫。 荣禄天天在皇帝身边自然知道慈禧是咸丰皇帝唯一儿子的母亲,此时见周围没有其他人,于是荣禄向慈禧跪下行礼说道:“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奴才御前六品侍卫荣禄给娘娘请安。” 慈禧自然知道荣禄的小心思,面对主动投靠来的帮手,慈禧自然需要递上橄榄枝,慈禧连忙说道:“荣侍卫快请平身,卿满门忠烈,我跟随皇上左右时长听皇上说起卿祖上荣光,我入宫那年卿父为国捐躯,你被皇帝召见进宫做了侍卫,皇帝回后宫还和我说起你家两辈人皆以身报国唏嘘不己!” 荣禄没有想到懿贵妃对自己的家事记忆如此深,于是连忙又再次跪倒说道:“奴才惶恐,没想到皇上和娘娘对奴才如此上心,奴才只有尽心尽力以报皇恩。” 慈禧说道:“荣侍卫,快起身吧。你这样跪来跪去让别人看到还以为我怎么为难与你。再说,你是御前侍卫应该只听命于皇上和皇后以及内务大臣。本来处理这些折子已经够招人猜忌了,再传出我命令御前侍卫的言语我如何担当的起?” 荣禄听到此也不再做作,起身说道:“奴才感动娘娘还记得祖上的功绩。” 慈禧说道:“历史不会忘记功臣的,你也要好好的做一个有功于国家和民族的人。” 荣禄说道:“奴才定以身报国,以报答皇上和娘娘的知遇之恩。” 慈禧说道:“荣侍卫你有心了。我还要批复这些奏折,你安心当值。” 慈禧和慈禧的第一次对话就此结束。 正文 第24章 咸丰安排后事(一) 咸丰身体越来越好,在京留守的官员以恭亲王为首又都上折子恭请皇上回宫,后宫的皇后和众位娘娘也想早日回宫,毕竟热河行宫住了半年生活起居诸多不便。 咸丰皇帝本来已经躺平摆烂,可架不住众人的联合劝说。不得已发出谕旨说农历二十五回京,众人一通忙活,只有肃顺没什么动静,大家问肃顺为何不收拾行装,肃顺是笑而不语。 农历二月二十一怡亲王载垣召集随行大臣议事。于是众大臣来到松鹤斋议事。 怡亲王载垣见众人到齐开口说道:“今日我觐有事进谏皇上,皇上身体还未恢复,山路颠簸,为圣体着想,我建议我们联名上个折子申请皇上暂缓回京吧。” 众大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了,转眼间来避暑山庄已经半年多了,大家也都想回家了。 这时肃顺说道:“皇上一言九鼎,现皇上身体不适也不想说话不算数,我们作为臣子的应该体谅皇上的难处,我同意怡亲王的想法。” 众人见两个大臣都这样说了,也纷纷表示同意署名上折子,咸丰看到折子以后只是朱批了同意再抄送京城,咸丰就继续开始花天酒地的生活。 恭亲王奕?看到抄送来的邸报,于是想去避暑山庄觐见一番看看这位皇帝哥哥,于是写了申请探望的折子给咸丰,咸丰收到折子后心里想道,现在我的身体这个样子,兄弟来了见我夜夜笙歌的样子恐有不妥,干脆让怡亲王载垣回复说道朕也很想你的,可京城重地还需要恭亲王坐镇,朕身体恢复以后就会尽快返京,你我兄弟情深不在乎早见晚见这几天了。 恭亲王奕?见到回复的折子只能摇头作罢。 荣禄自从和慈禧认识以后,经常趁没人的时候和慈禧说一些他随行护卫时听到的一些事情,皇上的日行,众大臣的一些话语。一时间慈禧对咸丰更加了解。 咸丰皇帝且行且乐,还是没有节制的酗酒听戏,基本上不问正事。随行大臣和慈禧互相制衡的处理政务也没出什么乱子,进入夏至以来咸丰的身体突然垮了,整日竟然卧床不起。咸丰也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竟然安排起后事来。 慈禧自然知道咸丰不久会与世长辞,心里想现在就按原本历史事件的发展也许是最好的,待自己掌握朝政就开始按自己的想法改变历史。 八月一日躺在龙榻上的咸丰叫来慈禧,慈禧到了之后咸丰让所有人退下和慈禧说道:“朕已经感觉到大限将至,可怜吾儿尚幼将丧父,爱妃你年纪尚青却丧夫,祖宗的江山社稷只能交给你们了,朕不是一个好皇帝,这段时间让你批阅奏折其实也是为这一天做准备的。淳儿还是孩提不懂事事你要好生教导。” 慈禧悲情的说道:“皇上你不会有事儿的。” 咸丰笑了笑摆摆手说道:“且乐,且乐,最后这半年是朕最快乐的。也是最难受的半年,朕玩够了,江山交给你们了。” 咸丰让慈禧退下又召来皇后,咸丰依旧让所有人退下和皇后说道:“皇后,朕感觉身体不行了,可怜你只有一个皇后的名分却无皇子。” 皇后说道:“妾身只希望陛下能早日好起来,一切都不重要的。” 咸丰说道:“朕的身体朕知道的,从去年开始至今已反复几次,你和淳儿相处的怎么样?” 皇后说道:“懿贵妃平时在你那里处理奏折也没时间照看淳儿,淳儿这段时间都是我带着,相处十分融洽。不是亲生母子却胜似亲生母子啊。” 咸丰说道:“懿贵妃天性聪慧,干练豁达,也有权利的欲望,我这半年也是有意让他处理朝事,只是你遇事不争朕百年之后你能不能拿捏住他?” 皇后说道:“这些日子我和懿贵妃相处也是融洽,她在前堂处理事情我在后宫打理,也算合适。” 咸丰叹道:“你不如懿妃强硬,朕担心朕百年后你不能压住她啊。” 皇后说道:“小事我会和她商议着来,大事妾身一定坚持原则。” 咸丰说道:“你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淳儿登基之日懿贵妃定会权力膨胀,你身为后宫之主一定要制约好她。” 皇后说道:“臣妾定会谨记陛下教诲。” 咸丰让皇后也退下后,默默躺在床上回忆还有一些什么需要完善一下。 正文 第25章 咸丰安排后事(二) 肃顺在避暑山庄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咸丰的病情他也是了如指掌。肃顺也知道咸丰来日不多,新皇帝是谁?只能是六岁的载淳。近三个月来懿贵妃行御批之权并乐此不疲,咸丰一旦去世,懿贵妃母凭子贵自然会被封为皇太后,年幼新皇继位没有咸丰的约束懿贵妃肯定会干涉朝政。到时候皇权会落入一个外姓女人之手,这是肃顺不能看到的。 肃顺在得到皇上召见时心中已有所打算,咸丰依旧躺在龙榻上,肃顺进来行叩拜之礼。咸丰说道:“爱卿这段时间受累了,朕怕是来日不多了,他日新皇继位,爱卿要继续辅佐才是啊。” 肃顺说道:“臣万死不辞,只是臣有所顾虑,有件事情需要单独和皇上汇报。” 咸丰让左右回避,肃顺跪下说道:“臣冒死谏言,先请皇上恕罪。” 咸丰说道:“你我君臣十几年了,你就说吧。” 肃顺说道:“懿贵妃天性贪慕权术,臣担心懿贵妃以后母凭子贵权侵朝野会做第二个武则天啊!” 咸丰说道:“朕也有此顾虑,本想让她锻炼御批以后能好好的辅佐幼帝,可我也感觉她对权利的痴狂。” 肃顺说道:“新皇年幼,而懿贵妃正值春秋鼎盛之年,就怕懿贵妃像吕后那样祸乱朝纲啊,不如皇上你效仿汉武帝赐死懿贵妃永绝后患啊!” 咸丰听到此心思也有些活动,她也知道慈禧越来越难掌控于是说道:“爱卿先退下吧,容朕好好想想。” 肃顺见此情景也不好再说什么,行礼告退。 次日咸丰又单独召见了肃顺,咸丰对肃顺说道:“爱卿,按辈分来说你是朕的叔叔今日我叫你一声叔叔。” 肃顺连忙说道:“臣不敢。” 咸丰又说道:“这江山是我们爱新觉罗的,吾儿淳儿苦命,朕先死,如果朕赐死懿贵妃,吾儿就属于父母双亡了。你是淳儿的祖父辈,朕实在舍不得如此对待淳儿啊。” 肃顺说道:“皇上爱子之心,天地可鉴啊。可祖宗的江山社稷……” 咸丰说道:“朕已经让皇后制约懿贵妃了,还有就是懿贵妃毕竟是淳儿的亲生母亲,她不会有加害淳儿的心思,谁能有自己的母亲可靠呢?” 咸丰如此说肃顺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而他们的对话被荣禄听了个七七八八的,肃顺转而向慈禧告密将肃顺建议咸丰赐死慈禧的事情告诉慈禧。慈禧听完半晌没有说话,后面也只是和荣禄说道:“我知道了。”便让荣禄退下。 1861年8月22日,咸丰召集众随行大臣前来烟波致爽殿后寝,人齐之后躺在床上的咸丰强打起精神说道:“按大清祖制,皇帝年幼登基需设置辅政大臣,朕现在选定八位大臣以辅佐年幼的皇太子载淳,这八位顾命大臣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肃顺、额驸景寿,以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稍后此谕旨明召天下。”咸丰身体很虚弱,断断续续的终于把这些话说完,然后又令人召来皇后、慈禧和载淳,咸丰皇帝赐给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赐给皇太子载淳“同道堂”印章因载淳年幼印章由慈禧掌管。 咸丰做完这些然后说道:“以后但凡政事皆有顾命大臣行批注之责,批注后交由皇后在文章之首按“御赏”印章,文尾按“同道堂”印章,盖章完成后着军机处处理。” 众人听完只能齐呼:“谨遵圣命。” 咸丰以为自己想了一个万全之策,顾命大臣里三个亲王代表皇室,剩下五个大臣满汉皆有,这样大臣和皇室之间能相互监督,皇后和懿贵妃也能互相制约,顾命大臣与皇后、懿贵妃又分权独立,避免出现权臣也能避免皇室乱用权利,平稳过度几年后,待载淳长大亲政就好了。 安排好这一切咸丰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呼!”然后说道:“朕感觉身体欠佳,诸位都是朕最亲近的人,载淳就靠大家辅佐了!” 众人跪倒齐呼:“谨遵圣命!” 正文 第26章咸丰去世载淳继位 咸丰让军机处大臣将刚才的话整理成圣旨明发天下。 咸丰让众人散去后,他强撑着身体,单独又召集了几个大臣说话。此时的咸丰已经疲惫不堪,连说话都变得有气无力,但他还是努力地向大臣们交代着以后尽力辅佐新君。没过多久,咸丰便感到自己再也支撑不住,于是闭上眼睛,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 大臣们看到咸丰如此虚弱,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们知道,咸丰可能已经病入膏肓,大限将至。于是,他们决定在烟波致爽殿守候一夜,以防万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直到次日凌晨五点多一点,咸丰皇帝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的生命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享年三十一岁。 得知咸丰去世的消息后,众大臣和后宫内眷纷纷涌入皇帝寝室。一时间,哭声震天动地,整个避暑山庄都沉浸在悲痛之中。而事实上,后宫早就准备好了白布等丧葬用品,不多时,避暑山庄便被一片白色所笼罩一片肃杀之气。 清朝自入主中原以来,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皇帝驾崩,内务府上下自然是一片忙碌景象。各部门各司其职,紧张有序地处理着善后事宜。这时,内务总管大臣明善走到皇后和懿贵妃身旁,轻声说道:“皇后、懿贵妃,皇上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国家不能一日无君,还望皇后和懿贵妃节哀顺变。如今当务之急,乃是让太子马上继位,以稳定天下啊。” 听到明善的话,皇后和慈禧仍然处于懵懂状态,听到明善这么提醒连忙让载淳向前去,可载淳刚六岁,这么多人在这里哭,他是一步也不肯离开皇后和懿贵妃。懿贵妃拉着载淳走到咸丰床前,载淳在大行皇帝灵柩前三跪九叩。明善见载淳行礼完毕拉着载淳来到烟波致爽殿正厅让载淳坐在龙椅上,皇后和慈禧分别站在椅子两旁,明善回到内寝大声说道:“众人节哀,奉先帝遗诏,立皇太子载淳为帝,众人请随我到外室参拜新君!”众人停住哭泣,到外室按顺序站好。 明善见众人准备完毕,大声喊道:“众人参拜新君!” 众人立刻跪倒在地,齐声高呼:“臣等参见新君。” 就这样,年仅六岁的载淳正式登基称帝,成为了清朝入关以来的第八位皇帝。 次日,也就是 1861 年 8 月 24 日,咸丰皇帝去世后的第二天,皇后钮祜禄氏和载淳帝的生母懿贵妃那拉氏一同被尊封为皇太后。皇后钮祜禄氏的封号被定为慈安皇太后,而懿贵妃那拉氏则被封为慈禧皇太后。此外,载淳的年号也被确定下来,定为“祺祥”。按照咸丰皇帝的遗命,所有事务都将由八位顾命大臣先行处理。 慈禧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太后的宝座,但她很快就发现,现在的自己似乎只是一个负责盖章的工具人,手中的权力甚至还不如咸丰在世时那样大。这让她感到深深的失落和不甘,她意识到,如果想要真正实现心中的梦想,就必须掌握更大的权力。于是,她开始努力争取更多的权力,试图改变现状。 而此时,八位顾命大臣却凭借着咸丰的遗诏,自封为托孤大臣,全面接管了政务决策大权,一时间风光无限。他们先是昭告天下了新帝即位的诏书,接着又宣布了咸丰皇帝驾崩的消息。 远在北京的恭亲王奕?收到来自热河的邸报后,得知了自己的哥哥已经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毕竟,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于是,他立刻写了一份奏折,表示希望能够前往避暑山庄跪拜先皇的灵柩,并迎接新帝回京。然而,奕?并不知道,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暴即将席卷而来…… 折子送到澹泊敬诚殿,八位大臣正在此办公,肃顺拿起折子看完以后,连忙站起来说道:“七位大人停一下,恭亲王要来叩拜先帝,这个折子咱们议一下该怎么回复?” 众人各有想法竟没有人开口。 正文 第27章 恭亲王前来热河奔丧 预见太后被阻 众人皆沉默不语,气氛显得有些凝重。此时,肃顺环视了一下左右,清了清嗓子说道:“诸位,既然你们都不吭声,那我便来说一说吧。恭亲王想要来热河行宫瞻仰先帝,于情于理都是应当批准的。然而,京城毕竟不同于其他地方。就在前些日子收到的奏折里提到,那捻军居然已经游击到了山东一带,此地距离京城可谓是近在咫尺、瞬息之间便能抵达。” 肃顺此言一出,就像是给这场讨论定下了一个基调。紧接着,载垣也连忙应和道:“肃大人说得极是啊!先帝刚刚驾崩不久,这魑魅魍魉就开始兴风作浪、肆意作乱。如今的京城不比别处,非得要有恭亲王这样的人物才能镇压得住啊。” 话音刚落,在场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一时间附和之声此起彼伏。随后,大家经过一番商议,斟酌着词句拟定了一份回复奏折。这份奏折的大致意思是说,虽然能够理解恭亲王对先帝的兄弟之情以及想要前来奔丧的急切心情,但是考虑到京师乃是国家之重地,需要恭亲王在此坐镇指挥以保一方安宁。因此,请恭亲王不必亲身前来热河奔丧,只需耐心等候灵柩回京即可。 两宫太后看到这份奏折之后,仔细思量了一番,觉得其中所说确实不无道理,于是便按照章程予以签发。 恭亲王此刻在北京接到折子的回批,一时间心里一百万头神兽奔过。 恭亲王奕?自小就认为自己比咸丰聪慧,但他更是极为孝顺的人。道光其实对皇六子奕?也很为满意所以在遗诏中除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帝外另外一条就是封皇六子奕?为恭亲王,这在所有皇帝遗诏中属于独一份。咸丰生母去世后,咸丰被奕?的母亲收养长大,两个人相差一岁感情就如亲兄弟一般。 恭亲王奕?听闻咸丰去世,自己想前去拜祭竟被阻碍,一时间气不过,心想我就是去了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看看到底是皇嫂阻碍还是八个顾命大臣阻碍? 于是带了亲兵二十余名,策马向避暑山庄赶来。经过两日多的赶路,终于第三日午后到了避暑山庄外面。 于是递交了想拜见先皇灵柩的奏折。 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虽然没允许奕?前来拜见,可人家已经到了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出门迎接恭亲王,众人行礼完毕就到了会客大厅。 道光帝的驸马景寿向奕?说道:“恭亲王一路劳顿,先休息片刻吧。” 景寿娶的是道光帝的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是恭亲王奕?的姐姐。奕?听到姐夫这么说本来想发难一番的,也不好意思发作了。 奕?说道:“听闻皇兄驾崩,日夜兼程赶来就为早日见皇兄最后一面,烦请驸马及众位大臣带路吧。” 众人听完也只得带奕?前去拜见灵柩。奕?来到咸丰的棺椁前跪倒便大声痛哭起来,想到两小无猜的兄弟已经阴阳两隔,想到自己因为锋芒毕露竟然没能继承帝位,想到咸丰继位以来自己已经两起两落,想到自己和谈时受尽委屈,这哭的真是昏天黑地众大臣也没人敢去阻拦。 额附见过了快半个时辰了,就叫上怡亲王载垣一起搀起奕?,几人又回到会客厅坐下。 怡亲王载垣说道:“恭亲王节哀,先皇英年早逝,幼主年幼。恭亲王作为皇室宗亲的责任还很重啊。” 奕?说道:“怡亲王说的是,我此次拜完先帝灵柩,再拜见一下皇嫂即刻返京。” 肃顺说道:“恭亲王拜见先帝无可厚非,可拜见太后娘娘可能有所不妥啊。” 咸丰说道:“这有何不妥?” 肃顺说道:“恭亲王不是我不让您拜见,您看看今日你在灵堂悲痛万分,期间各地大臣也有不少来灵堂祭拜的,可先皇的滨嫔都在内室不曾出来会客,一旦太后会见了您,只怕后宫再无宁日啊。”其他大臣也说道先皇早逝,嫂夫人见叔叔多有不便,什么与祖制不符。 奕?听到大家如此说,也不好再说什么了,于是说道,来此前已经安排好京城事宜,想明日就启程回京。 本来八大顾命大臣也不能将奕?怎么样,毕竟奕?是道光所封的恭亲王。连咸丰在世的时候也不可能撤掉恭亲王的王位何况现在?于是大家又互相虚伪一番,恭亲王奕?就回到自己的住所安顿下来。 正文 第28章 慈禧密见恭亲王 恭亲王奕?在住处一想也就明白了,肯定是八大辅政大臣不想自己觐见两宫太后。现在朝政被八大顾命大臣把持,自己一旦觐见过太后,八大辅政大臣担心自己从中分权出来。 现在求见不得如何是好?恭亲王奕?正在踌躇踱步之时听到近卫传报:“门外有人求见,但来人不肯通报姓名。” 恭亲王听到心中顿时一惊,忙叫人将求见之人传唤进来。 此人进来老远就拱手说道:“恭亲王,奴才王如海给你请安了,说完按旗人规矩行礼。” 恭亲王见来人面熟,听到他的声音就想到来人是谁了,来人正是御前侍卫荣禄。 恭亲王在1855年曾任领侍卫内大臣,自然识的这位属下,见此人并未用真名和自己搭话,自然想到诸多不便,于是说道:“原来是如海啊,不用如此礼数。”说完对随行左右说道:“我和如海有话要说。所有人都不得打扰,尔等速速退下。” 荣禄见恭亲王左右已经退下,就说道:“恭亲王别来无恙,奴才时常想起跟随主子侍奉先帝的日子。” 恭亲王奕?说道:“哎,不提那些了,你怎么这身打扮来到这里。” 荣禄说道:“下午两位太后听说你想见两宫太后被八大顾命大臣阻碍,两宫太后也很生气,自己的小叔子见见嫂嫂他们也阻拦,按的到底是什么心思?可如今皇帝年幼,此地已被肃顺人等经营的如铁桶一般。” 听到此,恭亲王明白了,荣禄应该是受两宫太后命令出来见自己的。 于是恭亲王说道:“那荣大人此行目的是?” 荣禄在咸丰在位的时候已将宝押到了慈禧这边,本来想慢慢发展水到渠成捡个便宜,现如今谁也没想到咸丰这么快驾崩,眼看朝廷权力被八大顾命大臣把持,自然想赌一把大的。要不若八大臣彻底掌控朝政自己倒向慈禧的事情被扒拉出来也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当慈禧找到他时,荣禄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荣禄说道:“西宫太后想出行宫和你单独见一面,不知恭亲王可否?” 恭亲王奕?听到荣禄如此说也是吓了一跳。虽然慈禧贵为皇太后,可私下出宫这个事情可无人敢想。 荣禄见奕?犹豫于是说道:“先皇在世时,本想让你参与辅政封你为议政王的,可肃顺他们却说要防止明永乐大帝的事情重演啊。” 奕?听到此话就感觉自己心底的神经被狠狠触摸了一把于是狠狠心说道:“奕?愿听从太后吩咐。” 荣禄说道:“夜间方便时刻,太后会来造访,看好你手下的人,做好准备。” 恭亲王奕?说道:“请太后放心,属下一定安排妥当。” 荣禄就回宫复命去了。 慈禧和荣禄走近的事情,两个当事人都想隐瞒,慈禧本来就把荣禄当成一颗暗子埋在咸丰身边,荣禄也知道御前侍卫和后宫走的太近追究起来也是死罪。所以两人私下有联系的事情竟然无人知晓。 荣禄此时官居六品,当晚正好荣禄值夜负责避暑山庄北门安全。他提前准备好侍卫服饰提前交给了慈禧的贴身太监安德海。 午夜时分,趁倒班之际。慈禧跟接应的倒班卫队直奔北门而来,和荣禄见面后,荣禄带着慈禧直奔恭亲王下榻之所。 恭亲王心里忐忑一宿,本来已经有些睡意,可听到侍卫传报王如海前来拜见自然没了睡意。 荣禄在房外守候,慈禧进屋之后。恭亲王连忙下跪说道:“恭亲王奕?拜见太后!” 慈禧连忙扶住恭亲王说道:“叔叔,此刻没有太后,我出宫见你不是太后见恭亲王,而是嫂嫂见小叔子啊。” 说完竟呜咽的哭了起来。 恭亲王连忙又跪倒说道:“嫂嫂这是怎么了?” 慈禧说道:“先帝去世,你想前来祭拜长兄他们不允。我和皇后在后宫也到处有人盯着,一举一动被人监视。朝廷大小事物我和东宫太后插不上一点手去,否则就是后宫干政了。他们写个章程我们不能反驳,最多敢说一句不妥,重新写批注,可怜我们孤儿寡母真怕那日死得不明不白只怕到时候也会连累叔叔啊。” 恭亲王听到慈禧这么说也有些不信,于是问道:“他们竟敢如此吗?谁给他们的胆子?” 慈禧看出恭亲王有些不信,于是说道:“叔叔有所不知,本来先帝驾崩我就想召叔叔来此帮衬,可他们却说北京事务离不开叔叔。硬生生的不写,先帝也没给我们写圣旨的权利,他们不写也就不能发出去。” 恭亲王见慈禧说的情真意切不由的信了几分,恭亲王又问道:“太后有何打算?” 慈禧说道:“你我为了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必须好好计谋一番了。” 恭亲王奕?听慈禧如此说连忙说道:“该如何去做,谨听太后吩咐。” 慈禧说道:“我和东宫太后商议了,如此非常时刻只有你速速返京了,我和皇上、东宫皇后也尽快返京。只有离开此地才能另图大事。你回京后尽快联络有识之士待我们返京后,铲除祸乱朝纲之臣。如今我也不便久留,详情后期我们再联络。” 恭亲王说道:“明日我再拜先皇灵柩即刻返京。” 慈禧说道:“一切小心为上,万万不能留下任何痕迹。”讲完慈禧就跟随荣禄返回避暑山庄去了。 正文 第29章 恭亲王回京联系旧部 清晨时分,天色尚有些微暗,恭亲王便匆匆起身,再次踏入那座避暑山庄。他面色凝重,脚步匆忙地朝着咸丰皇帝的棺椁走去。一见到那庄严肃穆的棺椁,恭亲王不禁悲从中来,泪水夺眶而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开始嚎啕大哭起来。这哭声仿佛要将他心中所有的悲痛与哀思都宣泄出来一般,响彻整个大殿。 好一会儿之后,恭亲王才缓缓止住哭泣,用衣袖擦去满脸泪痕,艰难地从地上站起身来。他环顾四周,目光扫过在场的八大辅政大臣,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随后,他深吸一口气,向诸位大臣拱手作别,转过身去,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离开。 看着恭亲王渐行渐远的身影,八大辅政大臣如释重负般地长出了一口气。他们彼此对视一眼,似乎都在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一丝轻松之意。毕竟,这位恭亲王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的存在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而另一边,恭亲王则马不停蹄地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府邸。一路上,他风尘仆仆,疲惫不堪,但心中却始终牵挂着京城中的局势。终于,经过数日奔波,他抵达了自家府门前。刚一下马,他便迫不及待地吩咐门房:“速速紧闭大门,谢绝一切访客!就说本王因拜见先帝舟车劳顿,途中不慎感染风寒,需要静心调养一段时间,任何人不得打扰!”说完,他便头也不回地走进府内,消失在了众人的视线之中。 时间回溯到去年,当时咸丰皇帝北狩木兰,为了能够顺利议和,特地加封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总理京城的一切事务,其中自然也包括至关重要的军事大权。自那时起,恭亲王在京城中的地位愈发举足轻重,成为各方势力瞩目的焦点人物。 恭亲王奕?二十岁时被咸丰封为“十五善射大臣”,这一个官职是清朝时期一个特殊的官职,主要负责管理八旗官兵的射箭训练。这个职位的名称来源于清朝对射箭弓力的规定,最高以十五力为止,因此得名“十五善射”。十五善射大臣的职责包括挑选和训练善射的官兵,以及管理每月六次的习射事务。根据清朝的制度,十五善射大臣是由都统、副都统或善射之人之中选拔的,也就是特别选拔的。习射官兵的名额有官缺四十五人、兵缺一百二十人,这些名额都是兼职,即官员和士兵在保持原有职位和俸禄的同时,兼任十五善射的职务。能被选上的都是满八旗之中的佼佼者,往往还都是军官。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恭亲王身兼数职,曾历任领侍卫内大臣、镶红旗蒙古都统、镶黄旗汉军都统以及正黄旗满洲都统等要职,再加上他尊贵的亲王身份,其周围自然聚拢了众多追随者。毫不夸张地说,恭亲王在军队之中已然形成了自己的势力,每个部队都有自己过去的属下。 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精心梳理,虽无心插柳但如今的北京城已几乎完全掌控在了恭亲王手中。无论是城内的军事部署还是官员任命,都在他的操纵之下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恭亲王对京城的布防情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调整。那些至关重要的岗位他都不动声色地安插了自己的心腹之人。然而,对于某些身居要职却不便直接替换成自己亲信的人物,恭亲王同样没有掉以轻心,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对他们实施了严密的监视与控制。 就这样,在返回京城后的短短五天时间里,恭亲王基本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整座京城犹如一张被重新编织的大网,每一个节点都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此刻的北京,或许真的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恭亲王的北京”。 正文 第30章 慈禧欲回京。和八大辅政大臣起冲突(一) 慈禧和恭亲王奕?见面后,回去就睡下了。第二日就去见慈安太后。 慈禧来到了慈安太后的寝宫行礼后开口道:“姐姐,关于我们目前所处的艰难境地,我已经地跟恭亲王讲过了。他在京城那边定会妥善安排一切事宜的。” 坐在榻上的慈安太后眼中闪过一丝无奈说道:“妹妹啊,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想走到这般田地,但那些个奴才实在是欺人太甚!” 慈禧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坚定地回应道:“姐姐说得极是。如今咱们与淳儿已然成为紧密相连的一家人,若不是这混乱的局势逼迫至此,断不会轻易出手的呀。” 自那日起,慈禧和慈安便时刻保持警惕,行事愈发小心翼翼起来。她们深知稍有不慎,会被那八位手握重权的大臣察觉出蛛丝马迹,后果必将不堪设想。 经过数次秘密商议之后,慈禧和慈安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早日返回京城。毕竟只有回到京城,才能更好地掌控局面,施展自己心中的谋划。 翌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了宫殿内的金砖地上。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传下旨意,召集八大顾命大臣前往后寝共商要事。 不多时,八位大臣便匆匆赶到了后寝。他们神色恭敬地向两位太后行过礼后,按照太后的吩咐,由宫人们引领着落座。 待众人坐定,慈禧太后率先打破沉默,缓声道:“诸位大臣,先帝离世至今已有七日之久。依我之见,当务之急乃是为先帝举办一场隆重的国葬,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我们要做的便是将先帝的灵柩安然无恙地运送回京城,以供朝中众臣及天下百姓瞻仰祭拜,而后尽快择良辰吉日予以安葬。不知各位对此有何见解?” 肃顺环视着其余七位大臣,面色凝重地开口道:“诸位同仁,关于将先皇的遗体送回京城一事,的确势在必行。然而,要妥善安排这一事宜绝非易事,毕竟此事牵扯甚广,并非能一蹴而就,所以咱们必须得从长计议才是。” 此时,一直隐忍未发的慈禧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急切,她冷哼一声,毫不客气地反驳道:“肃大人难道不知晓吗?先帝在世之时,曾多次渴望能够返回京城,但无奈其龙体欠安,始终未能如愿。而今,我们送先帝回京,不过是成全他老人家生前未了的心愿罢了。这回京之举又何须如此这般反复筹谋呢?此地本就是个临时性的居所,所谓‘家’,便是那京城。既然要归家,又何来诸多繁杂的准备工作呢?倘若各位觉得此处事务繁忙、难以脱身,大可以选择留下继续操持,而后日,本宫与皇后便会启程返京。” 肃顺眼见慈禧如此心急火燎,赶忙解释道:“太后娘娘息怒,实不相瞒,此处诸事纷杂,千头万绪,方方面面皆需微臣等悉心打理啊!” 慈禧见状,心知自己已然成功挑起了这场争执的火苗,遂趁热打铁地说道:“列位大臣们不辞辛劳,尽心尽力,本宫与皇后自是看在眼里,感激不尽。只是,本宫与皇后等人回京,与尔等在此处处理公务并无冲突之处呀!” 正文 第31章 慈禧欲回京。和八大辅政大臣起冲突(二) 太后慈安此刻满脸怒容,愤愤不平地开口道:“诸位大臣啊!如今这朝廷政务竟然全然由你们来定夺作主啦!我与慈禧太后置身于此,似乎已毫无用武之地。我俩只想专心打理好自家之事,因此决定护送先帝灵柩返回京城。不知这样可否?” 话音刚落,只见那几位大臣闻听此言后,当即齐刷刷地跪倒在地。其中为首的肃顺赶忙拱手作揖,言辞恳切地回应道:“启禀太后娘娘,您这般言语实在是令微臣惶恐至极呀!微臣等人承蒙先皇临终重托,被任命为顾命大臣,肩负着处理这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朝政事宜之重任。微臣们自受命以来,每时每刻皆不敢有丝毫懈怠。而皇太后您负责对臣等所拟之政令进行后续的审阅及加盖印章,此乃先皇于众人面前亲口宣示的旨意。微臣们一心只为尽忠职守,将分内之事妥善办好,绝无半分僭越之心呐!太后今日竟出此言,仿佛视微臣等如同擅权弄政的奸臣一般,微臣等实难承受太后如此严厉的指责啊!” 慈禧见众人沉默不语目光扫视一圈后,再次开口说道:“肃大人啊,皇太后与本宫一心只想让先帝能够早日入土为安。此事虽是家事,但皇家之事,向来处处皆有严格之规矩。今日召集诸位大臣前来,一则是期望能让先帝的灵柩迅速返回京城;二则新帝已然继位,理应前往太庙拜祭天地,祈求上苍护佑。故而回京一事,实乃十万火急,片刻耽误不得!诸位大臣若是觉得哀家所言在理,那就速速安排我与皇上还有皇太后回京吧。倘若有人觉得哀家所说并无道理,还望能当面指出一二。” 慈禧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又有理有据,令在场的八位大臣一时之间竟找不出任何理由来加以反驳。他们面面相觑,心中暗自思忖着该如何应对。最终,还是肃顺打破了僵局,他拱手向慈禧行礼道:“太后娘娘,先帝回京的相关事宜,绝非仅仅是太后您的家事,其关乎国家社稷,万不可草率行事。微臣等人定当谨遵太后懿旨,待我们商议之后,会尽快做出妥善安排。” 慈禧微微颔首语气坚定地道:“那便好,希望诸位能尽快商议出一个结果来。”言罢,她不再多言。 八位大臣告退而出,来到一处僻静之地开始商议起来。只见肃顺忧心忡忡地开口道:“诸位啊,即便太后没有这般言语,咱们也是时候该返回京城了。只是这一回去,可就无法再像现今这般逍遥自在喽!那京城之中权贵如云,尤其是恭亲王,他早已把北京城经营得如同铁桶一般。” 载垣听了这话,却是不以为然说道:“哼!无论如何,咱们可是先帝亲自册封的顾命大臣,谅那恭亲王也不敢拿我们怎样!” 肃顺摇了摇头,神色凝重地反驳道:“话虽如此,但切不可掉以轻心呐!不管面临何种艰难险阻,只要咱们能够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就算回到京城,也务必牢牢掌控住朝政大局,如此方能不辜负先帝对我们的殷切嘱托!” 众人在避暑山庄这近一年时间真正享受到了权利带来的快感,真是舍不得放下了。 正文 第32章 董元醇奏折惹风波(一) 恭亲王奕?对北京已经掌控的差不多了,感觉万事俱备了。下雨前该给大臣们吹吹风了。 户部尚书周祖培刚下值回家,门房就说道恭亲王邀请户部尚书周祖培前去家中做客,周祖培是咸丰去避暑山庄时留守北京的办事大臣。 周祖培听到下人禀告恭亲王有请到恭亲王府召见。连忙穿戴整齐匆忙备轿前往王府而来。 到了门口通报完,周祖培被王爷的门人领到客厅稍坐。 “周大人久等了!”恭亲王奕?从门外走来边走边说道。 周祖培连忙站起身了行礼说道:“恭亲王!” 恭亲王奕?说道:“周大人别客气,我们同朝为臣,你来我府上是客不必多礼。” 周祖培说道:“多谢恭亲王。” 奕?说道:“周大人,今日本王略备薄酒请周大人来府上一叙,感谢你这么多年以来对本王的支持。” 周祖培说道:“恭亲王,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恭亲王轻咳一声冲管家说道:“王管家,快让厨房的人上菜,我要和周大人喝几杯。哈哈!” 王管家说了一声好的,就下去吩咐传菜。转眼间就上来二凉四热六个菜。恭亲王奕?说道:“王管家,把先帝御赐的御酒拿来。” 管家把御酒拿来,恭亲王说道:“管家,我和周大人聊会天,今天一律不见客。你下去通知一下门房。”管家转身离去。 恭亲王拿起酒壶要给周祖培倒酒,周祖培忙想拿过酒壶自己斟,恭亲王奕?把酒壶往自己身边拿了拿说道:“周大人,莫要见外,你是客人。理当我来。” 周祖培说道:“那我恭敬不如从命了。” 恭亲王倒完酒说道:“想这御酒乃先皇所赐,没想到一年时间我和先皇兄弟两人阴阳两隔啊。” 周祖培说道:“恭亲王还请节哀,新皇年幼继位,恭亲王还得辅佐幼帝,万万要保重身体。” 恭亲王奕?哈哈一笑说道:“周大人也要保重身体,我们都要保重身体,来!一起干一杯。” 说完和周祖培碰杯然后昂头一饮而尽。两人筹光交错,转眼间过了半个时辰。两个人都有了一些醉意。 恭亲王奕?说道:“周大人,想我皇兄英年早逝,可怜留下孤儿寡母啊。” 周祖培说道:“我们定当用力辅佐。” 恭亲王又言道:“上次我去热河拜见皇兄圣体,想见皇嫂一面,八大顾命大臣死活阻碍,说与体制不符,终究两位太后我谁也没能相见。我看他们就是想独揽朝政。” 周祖培知道已然切入正题于是说道:“他们如此作为定然不能允许,需要我做什么,请恭亲王明示。” 恭亲王奕?说道:“山东道御史董元醇周大人熟悉吧。” 周祖培放下酒杯说道:“咸丰二年,董元醇参加殿试,我是主考,他算是我的学生。这么多年多有走动。” 恭亲王说道:“董元醇今年受山东道御史满一年了,回京述职他的述职折子我看了,是一个人才。折子写的不错,御史也该对朝政的时弊做一些上奏啊。” 周祖培说道:“现在所有的折子都经过八位顾命大臣,即使上折子有何用处?” 恭亲王哈哈一笑说道:“可以直接上请安的折子给太后啊。” 周祖培恍然大悟的说道:“还是恭亲王想的周全。” 于是在9月10日,周元醇的请安折子绕过八大辅政大臣到了两宫太后的手里。这就是《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折》的折子,该文章提出其一,皇帝年幼为防止大臣们独断专行,两宫皇太后必须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其二历代帝王都是亲贤并用才能治理好国家,恭亲王奕?亲贤皆具理应重用。 慈禧看完奏折,心里按捺不住的惊喜,忙叫来慈安太后商量怎么以此为契机掌握更多的权力。 于是让人将折子照抄一份,交由八大顾命大臣。 八大臣一看竟有折子绕过自己直达太后,看到折子的内容更是勃然大怒。心里想道:“这不就是后宫干政了吗?如此这般将先帝临终前的交代置于何地?”八个人商议一番决定立马觐见太后,对于这件事情必须说出个所以然。 于是八大臣直接便向后宫冲去,咸丰帝驾崩后肃顺更加狂妄自负了,现在所有的圣旨都不可能不经过他们八个人,前些日子劝退了恭亲王,可谓权倾朝野了。 到了宫门口,八人就受到了两位太后的召见。 八人到了议事殿,见两位太后分东西而坐,八人行礼请安后,肃顺开口道:“董御史的折子我们看过了,这简直就是一派胡言。” 正文 第33章 董元醇奏折惹风波(二) 载淳虽然已经登上皇位,但他终究只是个不满六岁的稚童。刚才,他正与两宫太后一同嬉戏玩闹着,那纯真无邪的笑声回荡在宫殿之中。然而,就在这时,突然闯进了八个满脸怒气、气势汹汹的大男人。平日里,小皇帝见惯了那些对他低三下四、百般讨好的宫女和太监们,何曾见过这般凶神恶煞之人。尤其是为首的那个男人,不仅大声喧哗,而且面露怒色,竟把年幼的载淳吓得浑身颤抖,大小便失禁,随后更是“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那八位大臣见到眼前这番景象,竟然丝毫没有理会,仿佛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愤怒和目的。太后慈安见状,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她怒目圆睁,大声呵斥道:“你们哪里还像我朝的大臣?如此肆意惊扰圣驾,该当何罪?”要知道,慈安太后向来以端庄贤惠而闻名于世,如今连她都动怒至此,可以想见这八位大臣做得有多么过分。 八位大臣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刚才的行为有些不妥,于是纷纷呼啦啦地跪了下来。怡亲王载垣赶忙说道:“禀报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微臣等八位实在是因为看到董元醇所上的奏折后,觉得其中所言简直就是一派胡言,一时气急攻心,这才失去了应有的分寸啊,请两位太后恕罪。” 慈安太后冷哼一声,说道:“哼哼,好一个‘失了分寸’!难道就凭这个理由,便能随意惊吓到皇上不成?”此时,郑亲王端华连忙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启禀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我们也是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真是情有可原,请太后恕罪。” 八位大臣一说话就提到祖宗,提到江山社稷这压的慈安和慈禧真是无言以对。 景寿是道光皇帝第六女的驸马,他见充满了火药味的对话就说道:“各位都消消气,我们都是为了江山社稷,有什么事情我们开诚布公的谈就好了,大家拿出个统一意见就好了。” 肃顺见到有台阶下来于是也说道:“臣等只是感觉董元醇的奏折简直就是一派胡言,自古以来不论何朝何代都禁止后宫参政,一旦后宫参政将引起危害巨大。《尚书.牧誓》中说:“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就是说,如果让母鸡代替公鸡打鸣,这个家庭就会破败。既然母鸡不能打鸣,那么后宫就一定不能插手政治。吕后的参政导致了大封异姓为王,导致了后期各地分割独立为汉朝的灭亡埋下隐患;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在汉元帝死后她便开始了60年的当政生涯,先后经历了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衍和刘婴五朝,最终由王莽篡汉。以史明镜,如今董元醇的奏折不就是让太后当第二个吕后,第二个王政君吗?” 郑亲王端华也说道:“武则天也是后宫干政直接夺了李家的江山。董元醇上此地奏折就是想讨好两位太后,将国家社稷于不顾。” 怡亲王载垣也说道:“所以,我等认为应将董元醇革职查办以儆效尤。” 其余五位大臣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慈禧怒道:“几位大臣说的例子,我都知晓,武则天没有夺了李家的江山,只是皇帝年幼暂时行使大权,可也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盛况,诸位大人怎么不提?” 怡亲王载垣说道:“可那时候的江山还能算是李家的吗?任用酷吏和制造冤狱: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武则天迫害政敌和清除异己,武则天在位期间,面临着来自贵族、宗室和政敌的激烈反对,她只有不断的迫害政见不和的人,制造恐怖以达到统治目的,可大清如下的情况一旦发生情况,大清会支撑不住的。” 郑亲王端华说道:“我大清入关已经二百多年,祖宗家法规定后宫不得干政,祖宗既然规定此家法也必然是吸取前几朝的经验教训,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先帝也是让我等行使顾命大臣之权,记得先帝圣驾归天之时当着我等的面下了旨意,为了保证江山是爱新觉罗的江山,为了不愧对列祖列宗,我们不得不这样说,请两位太后见谅。” 肃顺狠狠的说道说道:“董元醇身为御史,不司其职,竟指手皇家事务,必须严惩。” 此时的领侍卫内大臣是怡亲王载垣和肃顺,他们能调动行营的兵士和御前侍卫,此时的慈安慈禧眼见他们如此发难竟毫无办法,慈安和慈禧知道如今形势只有妥协了。 正文 第34章董元醇奏折惹风波(三) 肃顺面色阴沉地说道:“董元醇此人胆大妄为,竟敢上书妄言政事,必须要对其严惩不贷!” 慈禧微微皱起眉头,轻声说道:“依我看,这董元醇的心思想来是出于好意,或许其中有所误会,不如暂且放过他这一次吧?” 肃顺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不满,毫不客气地回应道:“祖宗之法有云,后宫不得干预朝政之事,太后您还是不要随意插手朝廷的决策为宜。” 慈禧听后,心中已是怒不可遏,但她深知此刻不宜与肃顺正面冲突,强压下心头的怒火,目光闪烁间权衡着利弊。过了片刻,她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缓缓说道:“既然如此,那便由各位大臣们商议定夺吧。待你们拿出一个合适的处置办法,依章办理便是。” 一旁的慈安静静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慈安对着那八位顾命大臣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有劳诸位大臣多多费心了。国家大事,还需仰仗各位的智慧和经验啊。” 肃顺眼见自己的目的已然达成,嘴角不易察觉地泛起一丝得意的笑容。他率先向慈安躬身施礼,然后率领着其他几位大臣一同行礼告退。众人缓缓退出后宫,身影逐渐消失在长长的宫廊尽头。 大人们之间激烈的争吵使载淳竟忘记了哭泣。然而,当这几位大臣离去之后,周围突然安静下来,载淳像是回过神来一般,小嘴一咧,再次哇哇大哭起来。但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止住载淳的哭声。 慈禧见状,面色一沉,大声喝道:“都给我退下!”众宫人闻言,赶忙低头行礼,匆匆退到一边。紧接着,慈禧快步走到载淳身旁,将他紧紧搂入怀中。慈安也走上前来,三个人相拥在一起悲痛之情难以自抑。一时间,整个宫殿里回荡着他们的哭声,仿佛要将心中所有的委屈与痛苦都宣泄出来。 且说那八位大臣离开后宫后,径直来到了议事厅。刚一落座,肃顺便迫不及待地开口道:“此次董元醇竟敢公然上奏,挑战咱们的权威,绝对不能轻饶!若不对其严加惩处,只怕日后会有更多的官员跟风效仿,到那时,咱们岂不成了有名无实的摆设?”其余七位大臣听了这话,纷纷点头称是,开始商议起具体的惩治办法来。 众人纷纷点头附和,七嘴八舌的说道该给董元醇什么惩处。此刻,穆荫说道:“给他什么惩处,最后不还得太后她们按章后才能签发吗?我们商量有什么用处?” 肃顺说道:“穆大人,你什么官职?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我们就是不经过太后,以吏部的名义对董元醇进行训斥也是符合程序的。” 肃顺见众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接着说道:“我们就得让天下官员知道,现在谁说了算。你们先起草一个文书训斥一下董元醇,而后再写一个批注让两宫太后盖章再签发。其实我们也是为了不辜负先帝的托付啊,你们说对不对?” 大家纷纷附和一片。 此时的两个太后让宫女抱走载淳,他们赶走宫人,慈禧说道:“姐姐,你感觉到了吗?我们要么将这几个乱臣贼子拿下,要么我们就会被他们拿下。” 慈安听到这里,擦擦眼角的泪水说道:“我真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先帝也不曾这样紧逼与我们。可现在我们有什么办法?外面的驻军、宫里的侍卫都归他们指挥?” 慈禧说道:“我们只有回京了,才有机会。如今只有示弱与他们了,待回到京城再从长计议。” 两人嘀嘀咕咕说了半晌,此刻她们两人已经意见一致了。回京,夺权! 八大臣让军机处写了一份申饬公文抬出祖制将董元醇狠狠的批斗一番,而后又写出一个奏折,说董元醇妄言乱政要将其革职定罪。折子上奏到慈禧慈安这里,两位太后自是不肯盖章。就将折子留中不发,留中其实就是不同意也不想反驳的意思,两宫太后想让时间搁置一切,其实也是想变相的保护一下董元醇。 折子上奏后的第三天,八大臣见两宫太后没有签发。于是开始发难,干脆不处理任何政事。当时两宫太后想了解政事只有通过他们八个人,而他们撂挑子对于没有军权的慈安慈禧是没有丝毫办法。不得已,两宫太后按章后旨意发出。 北京的军机处收到圣旨,派出兵士将正在等待述职考核的董元醇拿下送往刑部大牢。 这件事情慢慢的传播开来,朝臣们议论纷纷,肃顺一直以来飞扬跋扈,大家对八大臣把持朝政也感觉有些不满。可眼下八大臣可谓如日中天大家只能将不满留在心底。 肃顺此时感觉自己已经掌握朝政,此时意气风发得意满满! 两宫太后经此一事,已经感觉到夺权的重要性了此刻二人真的团结一心。 慈禧向慈安说道:“姐姐,你看出来没?我们现在就是盖章的工具人了,他们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慈安说道:“我向来与世无争,心平气和。可这几个奴才着实过分。先帝还担心你独断专行祸乱朝纲,先帝也没想到他选的顾命大臣会这样!你去做吧,我支持你。” 正文 第35章恭亲王奕?与醇郡王奕環结盟 恭亲王奕?得知董元醇奉旨竟被抓到了刑部大牢之后,心中不禁一紧,但他深知此时不宜轻举妄动,于是只能暗地里吩咐自己的心腹,让他们务必去告诫那些狱卒们要好好地照顾董元醇,绝对不可以故意刁难他半分! 这件事情犹如一道惊雷,瞬间传遍了京城的各个角落,自然也是惊动了在京城里的诸位大小官员们。众人眼睁睁地看着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这般雷厉风行、毫不留情的作风,心中皆是惶恐不安。他们纷纷将希望寄托在了恭亲王身上,期盼着这位素有威望且能力出众的王爷能够挺身而出,护住大家伙儿的周全。 就在这一日,恭亲王奕?亲自前往醇郡王府邸。醇郡王全名是爱新觉罗·奕環,他是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说起来,咸丰皇帝与奕?都是奕環同父异母的兄弟。奕環生于 1840 年,1850年咸丰继位便赐予了奕環醇郡王的封号。而在 1859 年的时候,奕環更是遵照咸丰皇帝的旨意,迎娶了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如今算来,今年他正好二十一岁。 当恭亲王来到醇郡王府时,府中的下人们哪敢有丝毫的阻拦?他们一路小跑着将恭亲王直接引领到了奕環的跟前。奕環见到恭亲王前来,赶忙迎上前去,拱手行礼道:“六哥,兄弟在此向您问好了。” 恭亲王奕?微笑着摆了摆手,示意奕環不必多礼。接着,他转头对着周围的下人们沉声说道:“你们都先退下吧,本王与自家兄弟聊会天。”下人们闻言,迅速地躬身退了出去。 只见众人逐渐散去之后,奕?微微皱起眉头,对着身旁的奕環开口说道:“七弟,如今这京城之中,正有一件事被人们传得沸沸扬扬,不知你是否有所耳闻?” 奕環目光一闪,思索片刻后回答道:“六哥所说的,莫非是董御史那件事儿?” 奕?点了点头,面色凝重地接着说道:“正是此事。由此可见,咱们那位皇嫂在热河那边可谓是步履艰难呐!对了,慈禧太后近来可有与弟妹通书信往来?” 奕譞摇了摇头,回应道:“回六哥,最近并未收到嫂嫂的书信。” 奕?不禁长叹一声,忧心忡忡地继续说道:“正所谓管中窥豹,从这件事中便能看出端倪。那几位所谓的顾命大臣,压根就未曾将两宫太后放在眼中。他们整日叫嚷着奉行先皇遗命,实则却是在行篡权之实。七弟啊,对于此事,你又作何看法呢?” 奕譞向前走了两步,压低声音说道:“不瞒六哥,这几日也有从我府上出去办事的奴才回来禀报过一些情况。小弟原本还想着前往兄长府上找您好好商量一下对策,没想到哥哥竟如此迅速地赶来了。” 奕?说道:“这些大臣们靠不住,即使换一个皇帝他们做好他们的臣子就行。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这北京城也就你我没有退路。想咱们的皇嫂周围都是如狼似虎的强敌,我们得守住祖宗的江山啊!” 奕環看着他的六哥恭亲王奕?,语气谦逊地说道:“六哥,从小你就聪慧过人,小弟我才疏学浅,很多事情都不懂该如何去做,您经验丰富以后但凡有事要办,只需您一声吩咐即可,小弟定会全力以赴照办。” 恭亲王奕?表情凝重,目光坚定地望着奕環郑重其事地说道:“三弟啊,如今你可是正黄旗汉军都统,这一职位至关重要。你务必要牢牢掌控住手中的兵权,切不可有丝毫松懈。倘若日后有旨意传来要解除你的兵权,无论是什么理由,你一概不能奉命行事。只说你奉先皇之令,只受制于钦差大臣恭亲王。因为此时此刻,你就是我们最后的一道防线和保障!”说着,恭亲王奕?紧紧地抓住了奕環的手,眼中满含深情与信任。 奕環感受到了来自兄长的殷切期望,同样用力地回握住恭亲王奕?的手,斩钉截铁地说道:“六哥请放心!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绝对不会让任何人夺走我手中的兵权。哪怕要了我的命也不行!” 听到这番慷慨激昂的话语,恭亲王奕?哈哈大笑起来说道:“……七弟莫要说这般丧气的话。想当初,你我的生辰八字曾特意拿去给西山的灵真道人看过,他断言你我皆为大因缘之人。因此,咱们定然能够得偿所愿,成就一番大业,守住祖宗留下的这片大好河山!” 正文 第36章 安德海密回京城见奕? 面对八大顾命大臣那咄咄逼人之势,慈禧与慈安深知此时唯有紧密团结方可于这生死存亡之斗争中胜出。那些随咸丰帝前来避暑山庄的诸位嫔妃们亦明了当下若不全力以赴地协助二位太后,便唯有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后宫之中从未有过这般和谐。 慈禧与慈安分头行动,各自寻到各位妃子私下交谈,仔细询问她们在朝中以及军中所能倚仗且值得信赖的亲朋好友。而后,二位太后经过一番斟酌筛选,挑出可用之人,让嫔妃准备书信和信物。 九月十二日夜晚,明月高悬,繁星点点。慈安到慈禧的寝宫。两人甫一见面,未作过多寒暄密谈许久。室内烛光摇曳,映照着二人凝重的面容。不知过了多久,两位太后终于结束了密谈,缓缓起身,端庄地端坐于外室太师椅之上。 “安德海!”慈禧突然朝着门外高喊一声,声音清脆而响亮。 安德海闻得召唤,一路小跑着匆匆而入。他忙不迭地跪地行礼,口中高呼道:“奴才安德海见过两位皇太后,愿皇太后千岁千千岁!” 慈禧微微抬手缓声道:“起来吧,你可还记得当初是如何来到哀家身边的吗?那时你先是跟随在先帝身旁,后来先帝将你赏赐给了哀家。时光荏苒啊,转眼间已过去十二个春秋了。这十几年来,哀家待你如何呀?” 安德海赶忙叩头谢恩说道:“太后娘娘对奴才那可是恩重如山呐!若没有太后娘娘的关爱和提携,奴才哪能有今日之地位。奴才此生定当尽心尽力侍奉太后娘娘,以报知遇之恩。” 慈禧轻轻点了点头说道:“如今局势复杂多变,想必你心中也是清楚的。拿着这些东西速速回京去寻恭亲王,并将其交予他。多余的话哀家也就不多说了,一切都按照计划行事即可。” 安德海连忙应道:“请太后放心,奴才就算粉身碎骨也定会完成使命。”说罢,他站起身来,匆匆离去。由于早已有侍卫荣禄的配合,安德海得以悄悄地潜出行宫。随后,他又带上了两名亲信侍从,马不停蹄地直奔京城而去。 望着安德海远去的背影,慈禧不禁长长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愿此次计划能够顺利达成,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安德海一路上不敢有丝毫耽搁,快马加鞭。经过数日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抵达了京城。到达京城后,安德海带着其他几名侍卫直奔恭亲王府。 到了王府门前,安德海上前敲门。不一会儿,门开了一道缝,一名门房探出头来,上下打量着他们。安德海赶忙拱手施礼,压低声音说道:“我们乃是从热河行宫而来,特地求见恭亲王。烦请通报一声。” 那门房听说是热河行宫来人,不敢怠慢,急忙进去禀报。没过多久,便出来引着安德海等人进入王府。 恭亲王奕?正在书房内踱步思考着近日所发生的诸多事宜,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下人的通报声:“王爷,热河行宫来人求见。”他心头一震,赶忙起身迎出门外。 见安德海身穿侍卫服饰带着几名随从正站在庭院之中,安德海拱手施礼道:“恭亲王奴才有礼了。”恭亲王奕?微笑着回礼,两人简单寒暄几句后,便一同走进客厅。 安德海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一个精致的暗盒,双手递给恭亲王奕?,轻声说道:“王爷,这是太后给您的书信。”恭亲王奕?接过暗盒,打开就看。 他抬头看着安德海,缓缓说道:“海大人一路上舟车劳顿,实在是辛苦了。本王这就吩咐下去,让人安排好饭菜和休息之所。”说罢,转头对一旁的管家喊道:“快去告诉后厨,赶紧准备一桌丰盛的酒菜,要快!另外,把西厢最好的客房收拾出来,供海大人及其随从歇息。” 管家领命而去,不一会儿功夫,厨房那边便开始忙碌起来。安德海又叫身旁的侍卫将的箱子拿回来,对恭亲王奕?说道:“王爷,这些都是太后交代要送来的东西,都在这里了,请王爷务必好生保管。” 恭亲王奕?点了点头,应声道:“海大人放心,本王自会妥善安置。” 待安德海等人用过餐、稍作休息之后,恭亲王奕?回到书房,仔细琢磨起太后的书信来。过了许久,他似乎心中已有定计,于是铺开宣纸,提笔蘸墨,认真地写起回信来。 写完信后,恭亲王奕?唤来一名亲信,低声嘱咐道:“你速去按照本王之前所说的地址,与那些人取得联系,千万不可走漏风声。”亲信领命而去。 恭亲王奕?坐在椅子上,轻轻抚摸着下巴,自言自语道:“如此一来,此事成功的把握大概能有五成了。只是……还需小心行事才是。” 不久,安德海前来辞行。恭亲王奕?将刚刚写好的书信交给他,并说道:“烦请海大人将此信转交太后,本王静候太后旨意。”安德海恭敬地接过书信,再次向恭亲王奕?行礼道别,随后带着众人离开了王府。 正文 第37章胜宝率军北上 八大顾命大臣决定回京 1840 年 11 月,随着英法联军逐渐撤离北京,这座曾经饱受战火蹂躏的城市终于迎来了一丝喘息之机。然而,那些从全国各地赶来勤王护驾的士兵们却并没有随之离去。只因此时位于山东和河北交界之处的济南以及德州一带,捻军正变得愈发躁动不安起来。他们的活动日益频繁,给当地的治安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为确保北京及热河行宫这两处至关重要之地的安全,清朝廷此刻迫切需要寻觅一位将领来统领剿灭捻军。 1860 年 9 月,胜宝肩负着朝廷赋予的重任,率领大军与来势汹汹的英法联军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可惜的是,最终他未能取得胜利,不得不率部撤退并留守京城。令人惊讶的是,当时全国范围内自南至北的各路军队皆遭遇了溃败,但由于这样的失败并非个例而是普遍现象,正所谓“法不责众”,所以胜宝虽然打了败仗但地位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依然还是那个备受瞩目的胜宝。 时间来到 1861 年在恭亲王的大力举荐之下,胜保得以出任兵部侍郎一职。紧接着,他又被授予钦差大臣之衔,奔赴直隶、山东两地协助处理军务,并节制这两个省份的军务。 1861 年8月,咸丰皇帝驾崩于避暑山庄,一时间,整个大清王朝陷入了巨大的震动之中。而此时此刻,位于北京城外部直属地区的兵权,正牢牢掌握在胜宝手中。在此之前,胜宝在与英法两国议和之时,已经与恭亲王奕?结下了深厚的政治联盟。 时间来到 9 月 16 日,恭亲王奕?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派遣出自己最为信任的心腹之人,秘密前往山东与手握重兵的胜宝取得联系。胜宝收到消息后,并没有立刻做出回应,而是冷静地观察着当前朝廷内部复杂多变的局势。 经过一番仔细的权衡利弊,胜宝最终下定决心,选择坚定地站在恭亲王奕?一方。然而,要想完全掌控手下这支由各方势力拼凑而成的杂牌部队并非易事。为了确保对其绝对的控制权,胜宝巧妙地配合了当时权倾朝野的肃顺所发出的一系列命令。 他先是严令禁止各地的大臣们前往热河奔丧,又以兵部侍郎的显赫身份,再次重申严禁各地统兵大臣赶赴承德。表面上看,胜宝似乎是在全力执行肃顺的旨意,但实际上,他却是另有图谋。 胜宝却打着祭奠先帝的旗号,亲自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北进发。当他们抵达热河外围时,这支军队的到来顿时引起了八大顾命大臣的恐慌。肃顺等一众大臣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面对来势汹汹的胜宝大军,肃顺等人经过紧急商议,最终决定离开热河这个看似安全的地方,返回京城。然而,令这八位位高权重的大臣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此番离开热河,无异于刚逃离狼窝,却又掉进了虎口。 一场惊心动魄、波谲云诡的权力斗争,即将拉开帷幕…… 肃顺等八位权倾朝野、身负托孤重任的顾命大臣,近来也隐隐约约地察觉到了时局那细微而又诡异的变化。就在这一天,他们八个人围坐在一起,面色凝重地商讨着究竟该如何返回京城。 肃顺率先打破沉默,他眉头紧皱,语气沉重地说道:“诸位,不知道近日里你们是否有所察觉?如今这北京城的大小官员们,似乎对咱们发出的命令不再像从前那般言听计从了。尤其是那个胜宝,竟然敢公然违抗圣命,简直就是无法无天!” 怡亲王载垣微微颔首,表示赞同肃顺所言。他捋了捋胡须,若有所思地说:“没错,这北京乃是中枢所在,咱们迟早都是要回去的。正所谓夜长梦多,晚回去倒不如早些回去,也好早日稳定局势。况且在此地久留,终究不是个长远之计啊。” 郑亲王端华紧接着附和道:“怡亲王说得极是。咱们得赶紧行动起来,尽早踏上归京之路。想那恭亲王在北京已经苦心经营了整整一年之久,如果再不抓紧时间回去,恐怕局面会变得愈发难以掌控。” 肃顺说道:“各位目前还是要多打探京城的局势啊!有什么变化咱们尽早商议应对。”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称是,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权衡利弊之后,最终一致决定尽快动身返京,以应对当前复杂的政治形势。 正文 第38章肃顺预回京途中暗杀慈禧 恭亲王奕?在京城将诸事安排得妥妥当当之后,便乔装打扮,踏上了前往热河行宫的路途。一路上他谨小慎微,避开了众多耳目,终于顺利抵达热河行宫,在荣禄的策应下成功与慈禧太后会面。 两人相见之后,进入密室开始详谈起来。 恭亲王奕?对慈禧说道:“太后,依臣之见,如果皇上能够和太后您一同率先返回京城,再以皇上的名义做出一系列部署安排,那将会更为妥当。如此一来,既能稳定人心,又可掌控局势。” 慈禧太后听后沉思片刻后回答道:“此事容本宫再思量思量,但本宫会尽力争取先行回京。” 与此同时,八大顾命大臣也聚在一起商议对策。经过一番讨论,他们最终决定兵分两路,一路人马护送小皇帝以及两宫太后先行返京;而另一路人马则负责跟随咸丰皇帝的灵柩回京。自以为这样的安排可以做到前后呼应,万无一失。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这番看似周全的计划,却恰恰落入了慈禧太后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 次日清晨八位顾命大臣身着朝服,神情肃穆地朝着后宫走去,他们即将前往觐见慈安、慈禧两位皇太后。 当他们踏入寝宫时,只见慈安与慈禧正端坐在凤椅之上,仪态端庄而威严。为首的肃顺上前一步,恭敬地施礼后说道:“启禀两位太后娘娘,臣等经过多番筹备,现已将回京之事安排得妥妥当当。今日特来此,请两位太后娘娘选定一个良辰吉日,以便启程返京。” 慈禧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丝微笑,说道:“诸位大人辛苦了!本宫和姐姐对你们所做的一切甚是感激。” 肃顺再次拱手道:“谢太后娘娘夸赞。只是还有一事需向太后娘娘禀报。先帝的棺椁极为沉重,且此番返回京城路途遥远,山路更是崎岖难行。依臣等估算,恐怕需要八日左右方能抵达京城。此外,当今圣上尚且年幼,舟车劳顿恐伤龙体。故而,臣等斗胆建议皇上与太后娘娘先行回京。待回到京城之后,也好精心准备一番。待到先帝棺椁入京之时,皇上再出城相迎,如此一来既尽了孝道,又可保万全。” 慈安和慈禧听完肃顺这番话,不禁对视一眼,心中皆是一喜。她们此前一直在思考如何寻找合适的借口先行回京,却始终未能想到妥善之法。没想到如今这难题竟然被肃顺主动提出了解决方案,真可谓是瞌睡来了就有人送上枕头啊!两人一时之间愣在当场,过了片刻才缓过神来。 肃顺从衣袖中取出一份早已写好的奏折,双手捧着向前迈出一步,躬身说道:“启禀两位太后娘娘,此乃臣等精心撰写而成的关于回京的相关安排,还请两位太后过目。” 一旁的小太监见状赶忙快步走上前来,接过肃顺手中的奏折,转身又小心翼翼地呈到慈禧面前。慈禧微微颔首,伸出玉手接过奏折,轻轻地翻开浏览起来。片刻之后,她合上奏折,抬起头看向肃顺,缓声说道:“这份折子本宫与姐姐会仔细查看一番,待有了定论再回复你们。” 肃顺闻言连忙再次施礼,应道:“谨遵太后懿旨!那臣等先行告退。”说罢,他带着身后的一众官员退出了大殿。随着他们的离去,大殿内重新恢复了宁静,而慈安和慈禧则开始认真研究起那份奏折来。 那折子所书之事着实详尽,其中提到怡亲王载垣、军机大臣穆荫、军机大臣杜翰以及军机焦佑瀛负责护驾先行返回京城;而协办大学士肃顺、额驸景寿、郑亲王端华还有军机大臣匡源则要跟随棺椁一同前行。 经过慈禧与慈安一番商议之后,最终确定于 9 月 23 日启程回京。 当顾命八大臣接获懿旨后,便立刻着手展开各项准备工作。就在这一天,肃顺特地单独邀约怡亲王载垣相见。眼下已即将迈入深秋之际,天空高远湛蓝,云朵洁白似棉絮般飘浮其中。树叶也逐渐染上了微黄之色,秋风轻轻拂过,偶尔有几片叶子悠然飘落。 二人并肩漫步于如意湖畔,平静的湖面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清晰地倒映出蓝天白云,这般美景可谓令人陶醉。然而此时此刻,他们二人却丝毫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眼前的这一切美好景致。 只见肃顺面色凝重地开口说道:“怡亲王啊,此次回京之行您可是肩负着重任呐!” 怡亲王端华听闻此言,当即郑重其事地回应道:“肃大人放心,本王定当竭尽全力,确保皇上和太后能够平安顺利地回到京城。” 肃顺说道:“咱们两个同朝为臣快二十年了,在这里也一年了。到此时刻我们没必要藏着掖着了。怡亲王,慈安对权利没什么野心,但是慈禧不一样,我敢断言她如果活着,不出三年就是下一个吕后。我之前曾建议先帝将其赐死,可先帝不肯。先帝驾崩之后,我们为了江山不得不把持了朝政。恐这权利被外人抢去,我们也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啊!” 怡亲王载垣说道:“那你想怎么办?” 肃顺说道:“如今不是我们想怎么办,如此情景就是不是她死就是我亡的斗争了,现在只有你路上有机会动手了,否则那慈禧回京定容不下你我。” 怡亲王载垣说道:“你是想……” 肃顺说道:“只需找机会做掉慈禧就可,山高路险慈禧不慎跌落或者突发疾病……” 正文 第39章荣禄兴隆接驾回京 肃顺面色凝重地接着说道:“事到如今,我也就不再对你隐瞒了,我在北京安插的探子刚刚给我传递来了一个重要的消息。据探子回报,恭亲王竟然与那慈禧暗中有着书信往来。虽然目前尚不清楚他们信中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但依我之见,这两人必定心怀不轨,十有八九是想要篡夺大权啊!咱们若是稍有不慎,让他们得逞,那么等待着咱们的下场,定然是死无葬身之地。所以,眼下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唯有冒险一搏,方才有一线生机。” 怡亲王载垣听后表示明白,然后回应道:“既然如此,那本王便伺机而动吧。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定当全力配合大人您行事。” 肃顺目光炯炯,语气坚定地继续说道:“那慈禧的野心可谓是路人皆知、昭然若揭啊!咱们这般筹谋应对,并非只为自身的荣华富贵,更是要守护住咱们祖宗辛辛苦苦打下来的这片大好江山,以免其落入外人之手。遥想当年,那武则天掌控朝政之后,对李唐皇室一脉展开了无穷无尽的打压;还有吕后夺权之后,对于汉皇一脉同样是赶尽杀绝,手段何其残忍!而今,咱们已然退无可退,如果不能奋起反抗,只怕会重蹈前人的覆辙,成为历史的罪人呐!”转眼到了9月23日,启程回京的日子。一大早两位太后和皇上各妃子整理衣冠,待咸丰棺椁抬出那一刻,一时哭声震天。目送咸丰皇帝棺椁离去后,两位太后、皇上和四位辅政大臣抄小路直奔京城而去。 行了两日之后,众人离兴隆县已是近在咫尺。这一日正值正午时分,烈日高悬,酷热难耐,仿佛要将大地都烤焦一般。大家伙儿刚刚匆忙地用过午餐,正准备稍作歇息。此时,怡亲王载垣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诸位兄弟姐妹们,这两日咱们一路奔波赶路,着实辛苦了!眼下正值秋老虎肆虐之时,天气燥热异常,这正午时分实在不宜继续前行。本王决定,今日中午就让大家在此休整一个时辰,待日头稍稍西斜一些,再重新启程赶路。另外,众侍卫务必在外围严加警戒,不得擅自闯入后宫营地,好让咱们的皇上和太后娘娘也能安安稳稳地好生休憩一番。” 就在这时,身处营帐内的慈禧太后忽然察觉到周围的侍卫数量似乎明显减少了许多。她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虑,于是连忙招手唤来了一名太监,低声询问道:“外边究竟发生何事?为何本宫觉得这周遭的侍卫一下子少了这么多?”那太监赶忙躬身答道:“回太后娘娘的话,怡亲王方才下令说因今日天气过于炎热,故而让大伙儿先午休片刻,稍后再继续赶路呢。” 慈禧敏锐地察觉到局势似乎正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她心急如焚,暗自咒骂着荣禄为何迟迟未现身。焦躁不安的情绪促使她不停地来回踱步,思来想去之后,决定前往慈安那里寻求应对之策。 当慈禧匆匆赶到慈安所在之处时,略微定了定神,方才缓缓坐了下来。然而就在此时,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只见怡亲王载垣的亲兵如同汹涌的潮水一般迅速涌来,转眼间便将整个后宫营地围得水泄不通。一时间,气氛骤然紧张起来,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正当众人惊惶失措之际,突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北京方向。只见一支整齐有序、衣甲鲜明的队伍正朝着这边疾驰而来。待他们靠近一些后,定睛细看,竟然是一队大内侍卫策马赶来!这突如其来的转机让慈禧高悬的心终于落回了肚子里,她瞬间镇定自若,脸上重新浮现出自信与威严。 深知救兵已到的慈禧,毫不犹豫地下达命令。她召唤太监首领安德海前来,并语气坚定地吩咐道:“你们务必坚守住门口,无论是谁,一概不准放入宫内。”安德海心领神会连忙高声应道:“嗻!”声音洪亮而有力,响彻整个后宫。 怡亲王载垣眼见大内侍卫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心知此番行动已然失败,大势已去。无奈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前往拜见慈禧。然而,当他走到宫门前时,却被早已守候在此的安德海拦住去路。安德海面无表情地说道:“怡亲王辛苦啦,但太后此刻正在午休,还望王爷切勿打扰。”说罢,安德海挺直身躯,双手交叉抱于胸前,一副生人莫近的模样。 就在此时,只见远处尘烟滚滚,马蹄声响彻云霄。须臾之间,一队人马疾驰而来,为首之人正是荣禄。他身姿矫健地骑于马上,风驰电掣般冲到了回京队伍的前方。 荣禄猛地一拉缰绳,那骏马嘶鸣一声,人立而起。随后,荣禄轻盈地翻身下马,稳稳落地。他大步向前走去,同时高声喊道:“御前侍卫荣禄奉太后懿旨前来护驾!恭亲王特命微臣带领京城大内侍卫前来增援,如今要全面接管圣驾护卫之事!” 其声如洪钟,震耳欲聋,在场众人皆是一惊。然而,还未等怡亲王等人反应过来表示同意与否,荣禄便已果断挥手示意身后的大内侍卫行动起来。这些训练有素的侍卫们迅速散开,有条不紊地接替了原本负责太后与皇上周围警戒的人员。 原来,数日前,荣禄受慈禧太后之命前往与恭亲王取得联系。抵达京城之后,深知此行责任重大且路途充满变数的恭亲王奕?当机立断,从大内调出一千精锐侍卫,马不停蹄地赶来接应慈禧一行。 这样又走了五日终于到达京城。 正文 第40章太后掌权让八大臣卸任权力 公元 1861 年 9 月 29 日,秋风瑟瑟,旌旗飘扬。慈禧、慈安两位太后以及圣上所率领的回京队伍浩浩荡荡地抵达了北京城外。此时,恭亲王早已带领着一班朝廷重臣在此恭候多时。 只见那大臣们身着华丽官服,呼啦啦地跪倒在地,齐声高呼万岁万万岁,其声如雷贯耳,响彻云霄。慈禧与慈安端坐在凤辇之上,神情威严而庄重,她们在众人簇拥下缓缓进入了巍峨壮丽的紫禁城。 怡亲王载垣站在人群之中,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他深知此次政变已然失败,自己精心策划的一切都化为泡影。此刻的他面色苍白,眉头紧锁,内心万分沮丧却又无可奈何。最终,他只能无奈地长叹一声,与另外三位顾命大臣黯然离去,各自返回家中休息。 然而,就在当晚,紫禁城内灯火通明,慈安与慈禧两位太后不顾舟车劳顿,紧急召见了恭亲王奕?。三人密谈许久,商议着接下来的种种事宜。 次日清晨,阳光洒落在金銮殿上,早朝照常举行。朝堂之上气氛凝重,众大臣皆屏息凝神,静待旨意。这时,身为大学士的贾祯率先出列,手持笏板跪地奏道:“启禀两宫太后,微臣贾祯有本要奏。如今国家正值动荡之际,新主尚且年幼,实难独掌大局。恳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以定乾坤。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乃利国利民之举,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国家安稳度过此难关。还望太后恩准!”贾祯话音刚落,朝堂之下顿时响起一片附和之声。 两宫太后互相对视一眼后,只轻描淡写地说道:“此事再议吧!”随后便不再多言。 次日清晨,阳光刚刚洒向紫禁城的金瓦红墙,朝堂之上一片肃穆。突然,一名传信官急匆匆地奔入殿内,高声喊道:“胜宝将军的八百里加急到!”众人皆是一惊,目光纷纷投向那名传信官手中高举着的奏折。 胜宝在奏折中言辞恳切地表示,他坚决支持御史董元醇所提出的请求两太后“垂帘听政”之建议。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阐述道,若非皇太后亲自处理繁杂政务,召见群臣以通晓民情,就无法端正国体、稳固江山;若不另外挑选亲近宗室的亲王协助料理日常事务,并尽心尽力地辅佐,就难以重振朝纲纪律,顺应民心民意。最后,胜保更是表明决心,称他和其麾下将士们为了国家社稷,甘愿为此得罪任何权贵之人。 胜保的此番表态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他手握重兵,又公然站在了慈禧太后一边,这无疑给慈禧与恭亲王之间的权力争夺增添了巨大的筹码。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坚定的政治立场,对于辛酉政变的最终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且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 怡亲王载垣与那三位顾命大臣,此时犹如狂风巨浪中的一叶扁舟,显得那般势单力孤、孤立无援。他们只能眼睁睁地望着眼前的局势如脱缰野马般狂奔而去,逐渐脱离自己原本的设想和掌控,然而却毫无办法可想,那种深深的无力感仿佛要将他们吞噬殆尽。 转眼来到 10 月 2 日这一天。咸丰皇帝的棺椁历经长途跋涉,总算抵达了京城。两宫太后携着小皇帝一同出城,恭敬而虔诚地跪地相迎。怡亲王载垣也身在其中,目光复杂地扫视着周围的一切。当他注意到自己在朝中的排位竟然落在那些一品大员之后时,心中仅存的一丝希望瞬间破灭,就像夜空中最后一颗闪烁的星辰骤然坠落一般。那一刻,他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无光,所有的梦想与抱负都化为泡影。 接下来的时间里,怡亲王载垣如同失去灵魂的木偶,麻木地走完了迎接咸丰皇帝入城的全部程序。自始至终,他未发一言,只是机械性地完成着每一个动作。待仪式结束后,他便拖着沉重的步伐,缓缓回到了自己的府邸。一路上,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巨大的落差让他心如刀绞,却又无处倾诉。 当咸丰皇帝的棺椁历经波折终于平平安安地进入京城时,整个京城都沉浸在一片庄严肃穆之中。然而,就在此时,一道太后的懿旨犹如晴天霹雳一般直接下到了军机处。 那道懿旨言辞严厉,命令载垣、端华、肃顺三人即刻解除他们所担任的职务;同时,要求景寿、穆荫、匡源、杜翰和焦祐瀛几人退出军机处。这突如其来的旨意让军机处的众人震惊不已。 怡亲王载垣手捧着太后的懿旨,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他深知,这份懿旨意味着什么——一场巨大的风暴即将来临,而自己很可能会成为这场风暴中的牺牲品。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额头上也冒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与此同时,景寿、穆荫、匡源、杜翰和焦祐瀛几人在得知被要求退出军机处后,也是个个惊恐万分。他们明白,一旦失去了军机处这个权力核心的位置,自己的前途将会变得一片黯淡无光。 正文 第41章慈禧慈安终听政奕?被封议政王 肃顺护送咸丰灵柩回京,路上不断收到京城的消息。到了京城边上见情景不妙。竟然没敢进城,直接转到密云更是惶惶不可终日。 慈禧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此时,八位辅政大臣中的七位已然进京,她微微眯起双眸,与一旁的恭亲王低声商议道:“这七位大臣一路舟车劳顿,想必已是疲惫不堪。不如让他们先在家中好生歇息一番。”恭亲王闻言,轻轻点头,表示赞同。 随后,慈禧又以当前局势不稳为由,迅速调遣兵马,并宣称此番出兵乃是为了保护七位大臣及其家眷的安全。然而,实际上却是暗中将这七位大臣软禁在了各自的府邸之中,使其无法自由行动。 与此同时,那位曾因上书恳请太后辅佐幼帝而遭囚禁于刑部大牢的董元醇,也被从刑部大牢放出重获自由。消息一经传出,大家都知道北京城已经变天了。 京城内的大小官员们见肃顺等人渐失权势,犹如秋后的蚂蚱一般蹦跶不了几天了,于是纷纷呈上折子,强烈要求两位太后出面辅佐年幼的皇帝。 恭亲王奕?深知时机紧迫,当机立断叫来了醇郡王奕環。恭亲王奕?对醇郡王说道:“如今,那顾命八大臣中唯有肃顺还未落入我们的掌控之中。此人狡诈多端,若不尽快将其擒拿,恐生变故。我现命你立刻率领两百名禁军精锐,星夜兼程赶赴密云,务必将肃顺一举擒获!” 奕環闻令,不敢有丝毫怠慢,当下便点齐了两百名禁军,马不停蹄地朝着密云方向疾驰而去。夜色笼罩着大地,这支队伍直接到了密云捉拿了肃顺。 北京的这个夜晚注定不会平静如水,夜色笼罩之下,一场惊心动魄的行动正在悄然展开。八大顾命大臣做梦也想不到,他们即将面临灭顶之灾。 就在这一夜,皇宫内禁军如疾风骤雨般出动,迅速将八大顾命大臣一一擒拿归案。这些曾经位高权重、不可一世的大臣们,此刻却如同待宰羔羊一般,毫无还手之力。 次日清晨,阳光洒在紫禁城那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上。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压抑。慈禧太后端坐于龙椅之侧,目光威严地扫视着下方的群臣。她缓缓开口,声音清脆而响亮,传遍整个大殿:“先皇托孤予八位大臣,本望他们能忠心辅佐新帝,然而八大顾命大臣不思皇恩浩荡,在先皇驾崩之后,竟敢咆哮后宫,目中无人,全然不顾君臣之道!更有甚者,任人唯亲,结党营私,致使朝政混乱不堪。如此大逆不道之行径,实难容忍。本宫与慈安太后迫于无奈,只得将他们拿下问罪!”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哗然。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暗自思忖。此时,大学士贾祯站了出来,他手持一封奏折,恭敬地呈上。只见那奏折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乃是一份请求太后后参政的折子。贾祯慷慨陈词道:“国不可一日无主,如今皇上尚幼,还需太后您亲自理政,以稳定朝局,造福百姓。臣等恳请太后顺应民意,参政议政!”话音未落,已有众多大臣纷纷附和,表示赞同贾祯所言。一时间,朝堂之上群情激昂。 没过几日,又有一道折子呈上朝廷。原来是节制直隶山东的都统胜保所上之折。胜保在折中言辞恳切地写道:“启禀两宫皇太后,当今局势动荡不安,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唯有请两位太后亲理朝政,并同时挑选任命近支亲王辅政,方能稳定大局,重振朝纲。臣不胜惶恐,冒死进谏,还望太后明察!” 就这样,在那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军政大臣声嘶力竭地高声呼喊着,他的声音仿佛穿越了重重宫殿的墙壁,直抵慈安和慈禧两位太后的心间。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这两位掌握着帝国最高权力的女性终于微微颔首,表示同意了军政大臣的奏请。 自此,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帷幕——垂帘听政的日子正式开启。在那厚重的帘子后面,慈安和慈禧端坐着,她们虽身居幕后,但却能够洞悉并决定整个朝堂的风云变幻。而就在她们听政后所下达的第一道旨意中,便将恭亲王奕?封为议政王,赋予了他参与朝廷重大决策的至高权力。 这位恭亲王奕?,乃是皇室中的翘楚,才华横溢、智谋过人。他的获封,无疑给原本就风起云涌的朝政局势又增添了几分变数与精彩…… 慈禧,这位重生者将开始怎么样的人生抉择? 正文 第42章 两宫太后和议政王定发展之策(一) 公元 1861 年 10 月 15 日这一天,阳光洒落在紫禁城的金瓦红墙上,整个皇宫都沉浸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皇太子载淳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璀璨的皇冠,在众多大臣和宫女太监们的簇拥下,在两宫太后的注视下,迈着蹒跚的步伐走进了太和殿。 太和殿内,金碧辉煌、雕梁画栋,气氛更是凝重而神圣。载淳缓缓登上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宝座,正式举行登基大典。一时间,钟鼓齐鸣,乐声悠扬,群臣纷纷跪地朝拜,山呼万岁。 登基仪式结束后,新皇载淳又前往太庙,举行隆重的祭拜天地仪式。他在太庙前虔诚地上香、叩头,告知天地他载淳已经继位,祈求上天保佑大清江山永固,国泰民安。这一年被称作同治元年。说起这个年号“同治”,其中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当初在热河行宫的时候,载垣等人为新帝拟定的年号乃是“祺祥”。然而,后来载垣等人身败名裂,于是这个年号也就随之被废弃不用了。 此时,大学士贾桢展现出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政治智慧。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揣摩到了两宫太后的心思,为了迎合她们以及议政王奕?,特意提议使用“同治”作为新的年号。这个年号寓意着两位太后共同治理朝政,同时也表达了希望天下太平、政治清明的美好愿景。就这样,“同治”二字成为了清朝历史上新的一页,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议政王奕?怀揣着一颗忐忑的心,奉旨在众多侍卫的护送下缓缓步入皇宫。此时的皇上载淳年仅六岁,尚处于懵懂无知的年纪,国家大事自然无法亲力亲为,于是乎,所有重大事务的商议便都落在了两宫太后以及议政王奕?的肩上。 当议政王奕?踏入宫殿时,他一眼便望见端坐在龙椅旁的两位太后——慈禧与慈安。只见她们身着华丽的凤袍,面容端庄而威严。奕?不敢有丝毫怠慢,赶忙快步上前,正欲跪地行那三跪九叩之大礼。 就在这时,慈禧太后轻轻一抬手,微笑着说道:“议政王啊,私下里往后就不必如此多礼啦。” 然而,奕?回应道:“这万万不可呀!君臣之礼,怎可轻易废弛!” 一旁的慈安太后见状,也出言附和道:“议政王啊,日后就无需再行礼了。此次若不是您在京城运筹帷幄、精心调度,恐怕咱们大清就要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了。如今能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皆是您的功劳啊!” 听到此处,慈禧太后微微颔首说道:“是啊,此次危机虽然已然度过,但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接下来要思考的,便是如何让我大清朝民富国强起来!” 慈安太后深表赞同地点点头,感慨万千地说道:“慈禧太后所言极是。遥想去年咱们前往热河狩猎之时,遭遇他国挑衅,不正是因为咱们国力羸弱的缘故吗?” 议政王奕?听慈安这么说也说道:“皇太后说的及是。” 慈禧说道:“议政王,咱们如今皆是自家人,又共同经历了如此这般重大之事,往后说话也就无需再有诸多顾忌啦。当下,我们必须得好好规划一下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才行。切不可再沉溺于那所谓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了!遥想第一次鸦片战争之时,我们可曾真正觉醒过来?未曾啊!倘若那时便已觉醒,又怎会落得今日这再次遭受欺凌侮辱之境地呢?故而,我们务必要制定出一套详尽且切实可行的计划来,促使国家日益强盛、百姓生活富足,万不可任由社会这般自由散漫、毫无秩序地发展下去。依我所想,待至五十年之后,咱们的国家定要具备同时支撑起两场大规模战争的能力,绝不能如此次一般,一旦内部出现流民闹事,外部祸患便能长驱直入攻打京城。此番调动各地军队前来护卫京城,最终抵达者竟然不足三万之数,究竟是指挥调度方面存在问题,还是压根儿就无法指挥得动那些地方驻军呢!若军队全然不听从朝廷之号令,那还算得上是朝廷的军队吗?其危害程度怕是比叛军更为严重呐!” 此时,议政王奕?赶忙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回太后娘娘,微臣先前时常听闻先帝提及,道太后您乃是他的贤内助。方才聆听了您这番高瞻远瞩的见解,着实令臣等大开眼界、耳目一新啊!” 慈禧说道:“只是有感而发!” 慈禧暗自想,我以后事的眼光和经验去办事一定让中国国富民强! 正文 第43章两宫太后和议政王定发展之策(二) 慈禧微微眯起双眼,缓声道:“攘外必先安内!如今我大清国可谓是内外交困,风雨飘摇啊。那外国列强虽虎视眈眈,但短时间内倒还不至于给咱造成致命威胁。当务之急,乃是先平定这国内的叛乱,确保江山社稷安稳。其次嘛,则要大力发展生产,让百姓能安居乐业,国家方能富强起来。最后才是整顿军备、积极备战,以防万一。” 一旁的议政王奕?赶忙拱手应道:“太后高见,所思所想竟与微臣不谋而合!” 慈禧目光一转,落在奕?身上,似笑非笑地说道:“听闻你在北京议和这段时日里,跟那些洋人们打得甚是火热啊!而且据说他们对你的评价颇高呢。” 奕?一听这话,心中不禁一紧,额头上也冒出了一层细汗。他迟疑片刻,小心翼翼地回道:“太后明鉴呐!如今外敌强盛,如狼似虎般窥视着咱们,微臣也是迫于形势,不得不曲意委身以求周全啊!上次议和过后,英法两国在北京均留有少量驻军,虽说人数不多,可毕竟是在这京畿重地,犹如一把利剑高悬于头顶,让人不敢掉以轻心呐。” 慈禧轻轻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理解之色,缓缓说道:“唉,形式如此紧迫,哀家这般说并无他意。只不过这关系还是得继续维系好,咱们眼下需要从外国引进和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啦。无论如何,一定要与外国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行。” 慈安轻轻叹了口气,缓声道:“妹妹呀,想当年你与先皇一同处理朝政之事,而我呢,则一直负责着后宫的种种事务。对于你们口中所言的那些朝政要事,我实在是知之甚少,可谓一窍不通呐!我本就只是受了先皇的托付,掌管这‘御赏’之章罢了。若不是那肃顺弄权专政,搞得朝堂乌烟瘴气,我又怎会愿意掺和进这一团乱麻般的朝政之中哟!现今想来,我着实对此不甚了解,还望你和恭亲王多多言说,我便只管静心倾听便是了。至于我的理想嘛,无非就是期望咱们国家不再遭受列强们的欺凌侮辱,能让咱这大清的江山永远稳固下去。” 慈禧微微颔首,面带微笑地回应道:“姐姐,先皇在世时可一直夸赞您乃是他的贤内助哩!这么些年来,这偌大的后宫多亏有姐姐您精心操持打理,才得以维持如此井然有序的局面。” 慈安摆了摆手,谦逊地说道:“妹妹过奖啦!还是得靠大家齐心协力才行。你们之间应当多多交流沟通,我深信你们个个皆是一心为国的。唉,其实于我而言,倒宁愿做个无拘无束的闲散之人,逍遥自在,岂不快哉?” 就在这气氛略显凝重之时,恭亲王奕?缓缓地向前迈了一步,他先是恭敬地拱手施了一礼,然后才开口说道:“启禀两位太后娘娘,当下之局势,各国于广州、上海……等等地区的活动可谓是日渐频繁有加啊!所牵涉到的事务亦是变得越来越繁杂多样。微臣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斗胆向您二位进言,建议设立一个崭新的衙门,专门用来处置与处理与各国有关联的种种事宜。此新立之门,可以取个名号叫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且可以安排王公大臣来担任其主官之职。至于如此这般安排是否妥当,还得请两宫太后定夺。微臣在此恳请太后娘娘能够恩准。” 慈禧此时心里也跟明镜似的清楚着呢,她深知奕?在应对处理各国的事务时,已然逐渐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而在全国各地处理那些涉外事宜的时候往往又会出现不知究竟应由何人负责管辖的混乱局面,各级官员之间更是相互推诿责任,导致诸多事情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于是乎,只见慈禧微微颔首,轻启朱唇回应道:“议政王所言甚是有理,我们的确应当对于这个即将新设的衙门的品级以及其所应承担的具体职责做出清晰明确的划分界定。不过依我之来看呀,咱们倒不如将这个衙门直接称作‘外交部’得了。今后但凡所有涉及到外国的各种事务,均交由它来统一管理处置。而且呢,就将这个部门设定成与六部同级别的存在吧。” 此言一出,犹如一道惊雷平地起,着实把在场的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给吓得不轻,他们二人皆是一脸惊愕之色,万万没有想到慈禧竟然会提出这样一个大胆且新颖的想法来。 从隋朝以来各朝代都将中央行政机构分为六个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慈禧此言就是直接将六部变成七部。 议政王奕?呆上片刻,说道:“太后此番言论,我真不知道如何应对,成立如此部门直接齐位于六部……” 正文 第44章两宫太后和议政王定发展之策(三) 慈禧微微皱起眉头,缓声道:“现今之局势,我国与诸国之间诸多事务亟待处置。诸如出口贸易、进口货物、赔款事宜以及引进先进技术和新式武器等等。若汝觉得此新设部门无法与传统六部相提并论,那又该如何妥善处理这诸般繁杂之事呢?” 坐在一旁的议政王奕?拱手回应道:“微臣只是心生顾虑,此番变革,恐怕会令天下为之震动。众人是否会认为吾等对待外夷过于看重?” 慈禧沉声道:“英法联军长驱直入,一路攻城略地,国已受惊。既然如此,何妨再来一次惊天动地之举!世间万物皆处于不断演进变化之中,难道不是吗?议政王,汝意下如何?” 奕?点头应道:“太后所言极是,然不知此新部门应由何人统领为宜?” 慈禧嘴角微扬,露出一抹微笑,言道:“以汝与洋人交涉之能,加之于朝堂之上所享之威望,非汝莫属啊。议政王,此事便交由汝去操办吧,尽快组建起这般一个全新部门。” 奕?听闻此言,赶忙从座位上站起身来,脸上满是恭敬之色,对着慈禧深深施了一礼,朗声道:“承蒙太后如此信任微臣,微臣必定竭尽所能、全力以赴地去办理此事,绝不会有丝毫懈怠!”他微微顿了一顿,接着又慷慨激昂地说道,“为了咱们这个国家能够日益强大,微臣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且,借着此次处理事务的契机,微臣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在国内大力开展一场学习洋人先进技术和文化的运动。我们要学习他们精妙绝伦的算法技术,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坚船利炮,让国家在军事力量上不再落后于他国。” 慈禧听后,轻轻点了点头,缓声说道:“嗯,你所说的这些都不无道理,也的确是一心想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啊。” 议政王奕?见慈禧认同自己的观点,心中不禁一喜,忙应道:“正是如此!微臣认为只有积极向洋人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让我们的国家迅速崛起,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这时,只见慈禧微微眯起双眼,沉思片刻后说道:“这场运动既然是以学习西方为主,那就叫做洋务运动吧!不过,你们可一定要记住,虽然我们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根本还是要以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学为主体,以西学作为辅助之用。万万不可本末倒置,学着学着反倒把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给忘得一干二净了。” 恭亲王奕?原本只是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能尽快让国家学到西方的先进之处,却未曾料到慈禧竟能一眼看穿其中可能存在的弊端。他心头一惊,随即再次向着慈禧拱手行礼,诚挚地道谢:“微臣确实没有考虑到如此深远,多谢太后您的提点!今后微臣定会时刻铭记太后的教诲,谨慎行事,确保这场洋务运动能够顺利推进,真正为国家带来福祉。” 慈禧目光坚定地说道:“我看我们就以应以五年为一个详尽的计划周期,精心编写一份未来三十年的长远发展规划。这份规划需明确阐述长期目标究竟为何物?短期目标又具体有哪些?而为了达成这一宏伟的长期目标亦即是最终目标,我们应当如何巧妙地落实好每一个短期目标呢?” 议政王奕?微微颔首,表示认同,回应道:“容臣仔细思考一番!” 慈禧略作停顿后接着说:“我心中所想乃是三十年后不再遭受列强肆意欺凌侮辱,要实现此愿景,首要条件便是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同时也要做到民众生活富裕!如此一来,我们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当务之急便是彻底肃清国内叛乱势力,还百姓一个安稳太平之世;第二个五年计划则应集中精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理念,并取得一定成效;紧接着第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在于大力推动经济蓬勃发展;到了第四个五年计划之时,全力打造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强军便成为重中之重;而第五个五年计划需要做的是全面整合国家各项资源与力量,形成合力;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届时也该是向各国展示我国雄厚实力的时候了。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沉下心来埋头苦干搞发展,待到时机成熟之后方可一展雄姿,彰显实力!” 议政王奕?初时对慈禧心存几分轻蔑与不以为意,他本以为这位身处后宫深闺的女子,不过是凭借着一些权谋手段才得以登上高位罢了。然而,当他聆听完慈禧的那番言辞之后,心中的轻视之意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由衷的钦佩和刮目相看。 只见慈禧面色凝重地说道:“议政王,你且听听看我所说的是否有那么些许道理。早在召你入宫之前,我便已精心撰写了一份详尽的章程。你不妨带回去仔细研读一番。如今这偌大的国事已然沉甸甸地压在了咱们三人的肩头之上!毫不夸张地说,整个中国两亿五千万百姓的生计存亡都系于咱们三人之手啊!既然居于如此重要之位,自当殚精竭虑、恪尽职守,努力成为引领这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之路的引航者。” 一旁的慈安微笑着点头附和道:“这个章程我可是早已阅览过了,打从心底里喜欢得紧呢。” 听到这里,议政王奕?不禁感慨万分:“这份章程的确令我深感震撼,实乃超乎想象。” 慈禧继续阐述着自己的理念:“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便是要让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中华儿女都能够过上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的幸福日子。唯有我们真心关爱民众,民众才会发自内心地拥护爱戴我们!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中蕴含的深意正在于此啊!” 议政王听到慈禧这么说,感觉慈禧说的是对的,可是总感觉和自己的思想有些不对付。 慈禧说道:“你回去看一下章程,想一下那里需要补充,三天后我们继续在这里商议。” 议政王仔细思考着谈话的每一句话,懵懵懂懂的回家去了。 正文 第45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一) 三日后,阳光洒落在紫禁城那巍峨的宫墙上,议政王奕?怀着复杂的心情再一次踏入了这座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宫殿。 这三日来,他无时无刻不在回想着与慈禧太后的那次对话,脑海中的思绪如同潮水般翻涌不息。起初,对于父亲道光皇帝未曾将皇位传予自己一事,他始终心存芥蒂,难以释怀。尤其是当咸丰皇帝驾崩之后,那股潜藏已久的野心更是如燎原之火一般熊熊燃烧起来。他暗中谋划,妄图在北京发动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从而取代那个看似柔弱的新君。 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胜保这位手握重兵的将领竟然不知被慈禧许下了何等诱人的条件,竟率领大军打着护卫京城的旗号,一步步地收拢部队,并逐渐逼近京城。眼看着自己精心策划的政变即将化为泡影,无奈之下,奕?不得不改变策略。他心想,凭借自身的卓越见识,若能被册封为议政王,进而统领朝政,倒也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 就这样,怀揣着新的期望,奕?走进了皇宫。一入殿内,便瞧见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依旧端庄地端坐于宝座两侧,宛如两座不可撼动的山岳。慈禧太后眼波流转,微微侧头向着身旁的太监吩咐道:“快快给议政王赐座。” 待奕?谢恩落座之后,他轻咳一声,清了清嗓子,然后毕恭毕敬地开口说道:“太后所拟之章程,微臣回去之后已然仔细研读多遍,越读越是觉得其中字字句句皆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与深意,真可谓是字字珠玑啊!” 只见慈禧微微一笑,朱唇轻启道:“此不过乃一发展之向罢了。至于其具体之发展,尚需依赖诸位臣工详加谋划、细致落实方可。”言罢,她微微顿了一顿,目光环视四周后,接着又开口说道:“这般发展之计划务必要严守机密,现今知晓此事者,唯吾等三人而已。盖因若让那列强得知我朝亦有成为列强之志,届时我方所承受之压力必将更为巨大。”说至此处,慈禧稍作停顿,似是在思索着什么,然后将视线转向了一旁的议政王奕?,缓声道:“奕?啊,不知汝对于肃顺此人究竟作何看法?” 慈禧没来由地说出这么一句话来,议政王奕?不由得一怔,一时间竟是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只见他稍稍迟疑片刻后,方才拱手回应道:“回太后娘娘,这肃顺虽说身为爱新觉罗子孙,但却不以咱们大清的江山社稷为重啊!如今他已被关押于宗人府之中,据那怡亲王载垣所供述,此贼子竟然妄图谋害太后您呐,如此大逆不道之罪行,当真是罪不可赦、天理难容!” 听着奕?义愤填膺的话语,慈禧微微颔首,脸上并未流露出太多表情。沉默须臾之后,她才又缓缓开口说道:“这些本宫已然知晓,不过嘛……本宫倒是想听一听,你对于肃顺此人治国理政方面的能力究竟作何评价?”说罢,她那双锐利的目光便直直地落在了奕?身上,仿佛要透过他的眼睛看穿其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一般。 议政王奕?微微皱起眉头,缓缓开口道:“尽管微臣与那肃顺之间素有嫌隙,彼此关系向来紧张,但不得不承认,肃顺在先帝在位之时所提出的‘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这一整套九字治国方针,着实赢得了先帝的高度赞赏和认同。其治理理念之深刻、策略之明晰,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想当初,肃顺以雷霆万钧之势、铁腕般的手段来应对官场中泛滥成灾的腐败现象。对于那些胆敢贪污受贿、徇私舞弊之人,他毫不留情,坚决予以严厉打击。无论是位高权重的达官显贵,还是微不足道的小吏差役,只要涉及到渎职失职之举,一旦被他查实,必定会受到严惩不贷。如此一来,整个官场的政风得以迅速整肃,焕然一新。 尤其是在处理那场轰动朝野的‘戊午科场案’时,肃顺更是表现出了果敢决绝的一面。当时,身为一品大员的柏葰竟然也卷入其中,然而肃顺并未因其身份显赫而有所姑息。最终,柏葰被依法处斩,此一举动犹如一记重锤,狠狠敲在了所有官员的心坎之上。自那时起,我大清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官场风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贪腐之风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此外,肃顺对待那些富有才华的汉臣,更是能够做到超乎寻常的礼遇有加。他素来轻视满族官员,却对汉族名士极为敬重,并常常将这种重视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他善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地选拔和保荐各类人才。正是因为他的大力举荐,像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这样杰出的汉族官员才得以脱颖而出,成为当今朝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坚力量。由此可见,肃顺的确称得上是一位颇具能力的官员啊!” 正文 第46章第一个五年计划(二) 慈禧微微眯起双眸,缓缓地开口道:“肃顺此人的才能,本宫自是心中有数。你今日所讲之事,本宫亦早已知晓。不得不承认,肃顺确实称得上是一位忠于我大清的权臣。他为我大清兢兢业业,着实办下不少实事、好事!”说到此处,她稍作停顿,似乎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遥想 1855 年之时,那黑龙江将军奕山竟在未获朝廷授权的情形之下,擅自与俄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此约一出,朝野震惊。而肃顺身为我朝军机大臣,面对俄方,据理力争,毫不退缩。他与俄国驻华公使伊格纳切夫展开了一场激烈异常的唇枪舌战。” 慈禧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当时,肃顺态度坚决,立场鲜明,力主《瑷珲条约》无效。其理由便是这黑龙江将军奕山在签署该约时,既未获得朝廷授予的全权,又无正式关防,如此行径岂能作数?再者,肃顺强调两国东段边界理应以先前所订立之《尼布楚条约》为准。并且明确告知对方,对于中国东部的安全问题,我国自有应对之策,无需俄国多虑。” 此时的慈禧,脸上流露出一丝惋惜之色:“只可惜啊,在强大的俄国实力面前,肃顺的这番义正言辞,甚至后来他将手中的条约文本愤怒地掷于桌上,厉声斥责其为废纸一张,让俄国人看来只是一场滑稽表演罢了。要知道,在谈判桌上能够获取到的成果,归根结底,在现实中靠武力也能取得!”言罢,慈禧轻轻叹了口气接着说道:“肃顺对大清是一个忠臣,他忠于爱新觉罗。忠于这个国家!所以我一直没有杀他!” 议政王奕?听完慈禧的一番话语后,沉默了许久方才开口道:“那太后的意思是......”只见他眉头微皱,似乎正在心中仔细斟酌着慈禧所言之意。 而此时坐在上方的慈禧缓声道:“当下之急,乃是要沉下心来全力搞发展!明日早朝之时,咱们需得率先将五年内彻底荡平国内叛乱这一要事提上议程,并广纳众朝臣之良策妙计。为此,当召集在京的二品以上官员举行一场盛大的朝会,对如今国内的局势以及我朝自身的实力展开一次全面深入的摸底调查。唯有如此,方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再者,整顿吏治之事也刻不容缓。务必要倾力打造出一支执行力强劲的官员队伍!时移世易,眼下国势艰难,咱们若再不思变革图强,恐难以为继啊。”说到此处,慈禧微微停顿了一下,接着又继续说道:“你与肃顺向来皆是改革之路上的先锋人物,你二人各有所长,他行事激进,而你相对较为稳健保守,如此一来,反倒形成了一种相得益彰的良好组合呢。” 听到这里,议政王奕?赶忙躬身应道:“一切但凭太后吩咐。”他深知慈禧这番话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以及所赋予自己的重任。待辞别慈禧离开皇宫之后,奕?便马不停蹄地直奔宗人府而去,欲会见肃顺,共同商讨接下来的改革事宜。 肃顺全名爱新觉罗·肃顺,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宗室、权臣,字雨亭,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可以说是出身显赫。在被抓后作为宗室就被关押到了宗人府。 宗人府作为管理皇室宗亲事务的重要机构,其长官一职名为宗令。要担任此职位,必须具备一系列严格的条件:首先得拥有皇室的尊贵身份,如此方能与众多皇亲国戚建立起紧密联系;其次还需品德高尚、威望素著,以赢得众人的敬重与信服;再者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处事经验,从而在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时游刃有余。若非同时满足这些条件,那些骄横跋扈的王室成员又怎会心甘情愿地听从宗令的管理呢?正是由于这些苛刻要求,宗令才能切实有效地管理好宗人府,全力维护皇族的切身利益以及宫廷内部的正常秩序。 曾经,怡亲王载垣身居宗人府宗令之位,但后来他因为这次政变失去了这个职位。随着局势的演变,新一任宗令由议政王奕?接任。然而,尽管慈禧太后和议政王奕?在八大顾命大臣被捕之后采取了一种看似“不闻不问”的态度,但实际上宗人府内的上上下下无人胆敢对肃顺、载垣、端华、景寿这四位皇族成员稍加刁难。毕竟他们虽已失去自由身,可终究还是金枝玉叶,其尊贵地位仍不容小觑,只担心他们一日归朝就会成为实权皇室,宗人府的官员无不小心侍奉着这几位大爷。 在宗人府中,这四位皇族成员每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院落。虽说行动受到限制,但相较于外界的喧嚣纷扰,这里反倒成了一片宁静之所。每日里,他们或在庭院中小憩沉思,追忆往昔的荣华富贵;或于书房内挥毫泼墨,抒发心中的感慨万千。尽管身处困境,却也能在这片有限的天地间觅得些许心灵慰藉。 正文 第47章第一个五年计划(三) 议政王奕?来到了宗人府门前。主事听闻通报后,脸色骤变,匆忙起身,一路小跑至门口,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恭敬地迎接这位权倾朝野的王爷。 奕?面沉似水,眼神犀利如刀,冷冷地说道:“快些带路,本王要去见见那肃顺!”主事不敢怠慢,赶忙爬起身来,点头哈腰地在前头引路。 穿过长长的走廊,他们来到了一座三进的院子前。这座院子看似普通,但门口却站满了全副武装的兵丁,个个神情肃穆,如临大敌。不仅如此,在外围更是有着一队队禁军来回巡逻,戒备森严,连只苍蝇也难以飞进飞出。 奕?径直朝着院子走去。此时,被囚禁在此处的肃顺早已得到消息,他强打起精神,整理了一下凌乱的衣衫,待奕?走进院子时,主动开口问候道:“恭亲王啊,哦不对,如今该称呼您为议政王啦,哈哈,不知今日是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难道是来看望我这个罪臣的吗?” 奕?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冷笑,回应道:“肃大人不愧是能言善辩之辈,即便身处此境,嘴巴依然这般厉害!哈哈!” 肃顺听出了奕?话语中的嘲讽之意,但他并未动怒,反而镇定自若地说道:“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只是不知今日议政王前来,是否带来了圣上的旨意呢?” 奕?目光扫过四周,然后提高音量说道:“你们所有人都暂且退下,本王有些话要单独问问肃大人!”此言一出,在场的众人皆不敢违抗,纷纷躬身行礼后退了出去。 看着众人离去的背影,肃顺原本死寂的心竟泛起了一丝涟漪。他心想,既然奕?要求单独谈话,或许意味着事情尚有转机,说不定自己还能有一线生机。想到这里,他的眼中闪过希望之光。 肃顺匆忙整理了一下自己略显凌乱的衣帽,一边快速跪下,一边颤抖着声音说道:“罪臣肃顺愧对列祖列宗啊!”说完后,便直挺挺地跪着,身体微微前倾,头低垂着只是静静地等待着即将到来的问话。 站在一旁的议政王奕?嘴角上扬,露出一抹轻蔑的笑容,缓缓开口道:“你我斗了十几年,如今你却沦为这阶下之囚,不知此刻的你可有什么感想呢?” 肃顺听到奕?这番带着明显奚落意味的话语,心中刚刚因为可能还有一线生机而燃起的希望,瞬间如泡影般破灭了。他原本紧绷着的身子一下子软了下来,仿佛全身的力气都被抽走一般,整个人无力地瘫坐在地上。他那空洞无神的双眼呆呆地望着前方,眼眶渐渐泛红,悲愤交加地吼道:“你若是专程前来羞辱我的,就应当当着众多侍卫的面尽情地羞辱我才对呀!这般私下里算什么本事?难道这样就能显得你更加英明神武了不成?” 看到肃顺如此失态,议政王奕?不禁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这寂静的空间里回荡,他又紧接着追问道:“肃顺,你老实交代,是不是你暗中指使载垣在回京的途中加害慈禧太后?” 此时的肃顺已是心灰意冷,他冷笑一声,回答道:“事已至此,既然你们都已然知晓了一切,又何必再来多此一举询问于我呢?”说罢,便闭上了眼睛,不再言语,似乎已经彻底放弃了任何挣扎和辩解。 议政王奕?目光如炬地盯着肃顺,一字一句地质问道:“如此说来,你这便是承认了!那么倘若你们此次行动果真得以成功,你究竟意欲何为呢?更进一步讲,待你们顺利返京之后,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幼帝理政,届时你们又将会采取何种举措?且再设想一下,十年后我们的国家又当如何?这些你想过吗?” 面对议政王奕?连珠炮似的发问,肃顺不禁有些瞠目结舌,他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一时之间竟然不知该从何答起,只能呐呐地回应道:“我之前只想多学西方,确实未曾考虑过这般长远之事。我等所想,不过是期望能推举那些真正具备治国才能之人出任官职,从而将这天下治理得井然有序罢了!” 奕?听了肃顺这番话,冷笑一声,继续说道:“哼!你败得不冤啊!你所举荐的那些汉族臣子们,虽说在剿灭太平天国一事上的确立下赫赫战功,但如今已渐呈尾大不掉之态势!你一心为国不假,然而有时未免过于理想化了!就拿你怒怼俄国公使、妄图拒不承认《瑷珲条约》这件事来说吧,最终结果如何呢?还不是由本王出面与俄国人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还有,你极力主张要跟英法联军死战到底,可到头来呢?人家照样长驱直入,攻破了京城!很多事情并非仅凭你的一厢情愿、固执己见便能达成所愿,你呀,有时候真的是太过想当然啦!” 听到议政王奕?的这些话,肃顺感觉自己忽然开悟了。只是还有一些混沌! 议政王面带一丝惊讶之色,紧接着缓缓开口道:“一开始啊,连我都小瞧咱们那位慈禧太后了。你可知晓,太后得知你欲取她性命之后,非但没有降罪于你,反而赐予了你一个职位——外交部的左侍郎!” 听到此处,肃顺不禁瞪大了双眼,口中喃喃自语道:“外交部?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部门呢?”他那紧皱的眉头显示出内心的疑惑不解。 这时,只见议政王奕?仰头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回荡在房间之中。笑罢,他解释道:“原本的六部如今变成了七部啦!这外交部嘛,主要负责处理那些涉外事务。” 肃顺身为御前大臣已有多年,阅历不可谓不丰富。仅仅只是听闻这个部门的名称,他心中便已大致猜到了其职能所在。然而,面对如此突如其来的变故,他一时之间仍有些难以适应。 此时,恭亲王走上前来,语重心长地对肃顺说道:“太后慈禧可是爱惜人才之人呐!既然事已至此,过往的恩怨就让它随风而去吧。从今往后,你我应当摒弃前嫌,齐心协力为国家的发展共同努力呀!” 听完这番话,肃顺先是愣在了原地,片刻后突然双膝跪地,他的额头撞击地面发出一声声闷响,仿佛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激之情。紧接着,肃顺竟然放声痛哭起来,泪水如决堤之水般奔涌而出。就这样,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足足过去了十来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肃顺尽情释放着自己积压已久的情绪,也算是跟曾经那个执迷不悟、一心只想争权夺利的自己彻底做了个了断。 终于,肃顺止住哭声,缓缓站起身来。他用衣袖擦拭去脸上的泪痕,深吸一口气后说道:“承蒙太后厚爱,微臣定当肝脑涂地以报知遇之恩。我即刻就要进宫面圣谢恩!” 议政王奕?说道:“慢着!我喝退众人提前告诉你这个消息,是我的诚意!你什么时候能戴罪立功还需太后恩准!你想想怎么做好你的侍郎写个章程吧。也别和下人们嚼舌!记住!圣心难测!” 正文 第48章第一个五年计划(四) 次日清晨,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了紫禁城那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之上。在这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京城内所有二品以上的官员们纷纷接到诏令,早早地便起身洗漱,整理衣冠,然后急匆匆地赶往皇宫参加早朝。 此时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庄严。年仅几岁的载淳,这个被人们称为儿皇帝的孩子,正端坐在那张象征着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然而,对于年幼的他来说,这样的场合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尽管有两宫太后在前一日的谆谆告诫,但长时间保持端正的坐姿依然让他感到疲惫不堪。不过,与最初登上皇位时相比,此刻的载淳望着台下那两百余名神态各异的官员,心中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胆怯和畏惧。 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朝正式开始。站在一旁的太监安德海先是轻咳两声,清了清嗓子,随后用他那尖细而响亮的声音大声喊道:“今日早朝,先由太后训话!” 话音刚落,只见慈安太后面带微笑,缓缓地站起身来。她环视了一下台下的众臣,目光温和却又不失威严。接着,她开口说道:“诸位爱卿,如今天下局势逐渐趋于稳定,这其中离不开在座各位的辛勤付出和努力,你们皆功不可没。但吾等切不可因此而骄傲自满、懈怠政事。还望诸君能够继续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共同为我大清开创更为辉煌灿烂的未来!” 只见那高座之上的慈禧太后微微眯起双眸,朱唇轻启道:“早朝之前这几日,本宫特意召集了各部官员前来,只为先行摸一摸底细。如今且给诸位爱卿说一说吧!”她那保养得宜的面容上看不出丝毫情绪波动,但在座众人却都深知这位老佛爷心思难测,故而皆屏息凝神,不敢有丝毫懈怠。 慈禧说道:“当今之华夏大地,据不完全统计,人口约莫四亿三千万之众。广袤无垠的国土面积达 1100 万平方公里,然局势却不容乐观。吾朝现役军队八十万人,分散于全国各地戍守疆土能机动作战的不过十万,此外,地方团练总计亦有五十万众。然而,国库空虚,存银仅余一百二十万两,而尚未支付的巨额赔款竟高达一千四百万两之巨!近年来,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外敌入侵,连绵不绝。去岁国库总收入虽有三千五百万两,但其中大半皆耗费于军费开支之上,以致财政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更为严峻的是,连年战火纷飞,致使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现今能够顺利收缴税款的省份寥寥无几,国家经济陷入困境。反观国外,欧洲列强纷纷掀起工业革命浪潮,国力日益昌盛,其制造的先进武器更是将我方远远甩在身后。面对如此内忧外患之局面,经朕与皇太后、议政王反复商讨斟酌后,最终下定决心推行一项为期五年的建设计划。此计划的首要任务乃是在首个五年之内彻底平定国内叛乱,还天下以太平,而后方能集中精力谋求发展。总体方针既已确定,诸位爱卿不妨各抒己见,共同商议具体实施之策。” 议政王奕?微微颔首,待慈禧太后话音落下后紧接着开口道:“太后娘娘及诸位大臣近些年来,想必诸位对于当下的时政都有着颇为深刻的感触。那真可谓是诸事艰难,举步维艰呐!如今形势紧迫,咱们若想摆脱这般困境,重振朝纲,就非得进行一场彻头彻尾的变革不可了。” 只见慈禧太后缓缓说道:“英法蛮夷,打完广州打厦门,打南京,打天津最后竟攻入京城!天下振动!举国震惊!我们曾经是万国来朝的泱泱大国,但,哪些只是曾经了!我们必须要直面现在的情景,我们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现如今这科学技术的发展堪称一日千里、瞬息万变。时代已然不同以往,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身处其中,自然不能固步自封,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发展的潮流,尽快推行一系列的革新举措才是啊。唯有如此,我大清方能于这风起云涌的世界局势中立稳脚跟,重焕生机与活力。我们是挨打了!是割地了!是赔款了!关键是挨完打之后怎么做?1840年挨过一次打了,我们签定了《南京条约》,割了香港,赔了二千一百万银元。我们这二十年干什么了?为什么二十年后被攻入京城?现在在这养心殿的列位大臣最低的都是二品大员,在1840年最低应该都是五品官员吧?你们这二十年来有没有为国鞠躬尽瘁?”说到这里,慈禧不说话了。 众大臣呼啦啦跪了一片,慈禧接着说道:“治国先治官,改革先从官员开始,现在各部推荐二名官员,各省推荐两名官员我们要去外国长长见识!看看我们和外国有什么差距。” 正文 第49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五) 慈禧接着说道:“如今,大清国内忧外患。从我做起,削减用度,我们要一心一意求发展!削减不必要的开支!皇室带头节俭!官场的迎来送往一切从简!能省则省!今天叫你们过来是让你们当传话的,把今天听到的告诉你们周围上下级的官员。从今天起大清要变革了!变革就要有钱!钱从哪里来?对内的税收、对外的关税。现在各地都在打仗,收上来的银子就那几个省,外夷让我们开了几个地儿对外经商的码头,关税这几年倒是年年增长,增长不少,去年到了500多万两,而去年全国的税收才不到3000万两。大家从中得到什么信息了?再给大家说一下,在乾隆二十二年的时候,国内税收是7800万两!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为什么到了如今地步?对内的税收收不上来因为叛乱,为什么有叛乱?百姓负责交税,朝廷养了这么多兵,这么多官,百姓们交税不就是为了能安稳过日子吗?老婆孩子热炕头!你不让他有好日子过,他能不造反吗?我只能说朝廷制定的政策是好的,到下面变了样,否则这次民间安定,只对付洋鬼子哪怕我们只拿着大刀调集全国官兵怎么会被蛮夷攻破京城?洋夷从南打到北也让大伙儿看到了科技的力量!让大伙也见识什么是时代变了!” 慈禧停了一会,接着说道:“未来五年,首要平定国内叛乱,二要整顿吏治!第三要发展经济!在这养心殿的官员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职务每人写一份奏折,说一下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以后打算怎么做。三日内交上来!今日朝会就散了吧。” …… 十月十五日,同治皇帝圣旨明发天下。圣旨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受天序,抚有四海,惟念国家之安,百姓之福。今观天下,内乱未平,吏治不修,经济不振,此三者,国之大患也。故朕决意,未来五年,定此三策,以图国家之长治久安,百姓之安居乐业。一曰平定内乱。乱贼作逆,祸国殃民,朕令王师,扫除不臣,恢复地方之安宁,保我社稷之稳固。凡有功于平乱者,朕必厚赏之;凡有罪于乱国者,朕必严惩之。二曰整顿吏治。官吏者,民之父母也。今吏治不修,贪腐成风,民怨沸腾。朕将严明法纪,清除贪墨,选拔贤能,以正朝纲。凡官吏,当以清廉自守,勤政爱民,违者必究。三曰发展经济。国之富强,民之安乐,皆系于经济之兴衰。朕将广开财源,鼓励农桑,兴修水利,以丰民食;通商惠工,以利民用;节约开支,以裕国用。凡有益于经济发展之策,朕必采纳之。朕望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共襄盛举。百姓亦当各安其业,各守其分,以助国家之大计。如此,则国家有望,百姓有望。布告天下,咸使闻知。钦此。 话说这第一个五年计划一经推出,那真是闹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然而,真正相信并看好这个计划能够成功实施的又能有几人呢? 此刻,宏伟壮丽的紫禁城内,阳光洒落在金砖碧瓦之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正陪着年幼的同治皇帝在庭院里嬉戏玩耍,一片欢声笑语回荡在宫廷之中。 玩闹间,慈安太后忽然停下脚步,面带微笑地对慈禧说道:“前些日子,您在朝堂上说的那一席话,可真如雷霆万钧,震得满朝文武大臣们都目瞪口呆呀!” 慈禧微微仰头,脸上露出一丝得意之色,轻描淡写地回应道:“不过就是动动嘴皮子罢了,说起来容易,但要想真正落实下去,还得看底下那些官员们如何去执行操作才行呐!” 慈安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接着问道:“那依妹妹之见,可有什么良策妙方来推动此事进展?” 慈禧目光炯炯,沉思片刻后回答道:“当务之急,咱们必须抓住几件关键大事好好操办一番,务必让全天下的百姓都知晓,此次朝廷推行的改革绝非儿戏,而是动真格的啦!” 慈安轻轻颔首,表示赞同:“嗯,妹妹尽管放手去干便是,姐姐我对这些朝政之事确实不太精通。但我心里明白,妹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咱大清朝廷的繁荣昌盛,所以无论怎样,姐姐都会坚定地站在妹妹这边全力支持你的!” 听到这话,慈禧心头一热,紧紧握住慈安的手,满怀豪情壮志地说道:“姐姐放心好了,假以时日,咱们定能赶上那些洋人的皇帝,叫他们也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四处乱转,再也不敢小瞧咱们大清国!” 正文 第50章 曾国藩统领四省军务 这一天,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紫禁城内一片宁静祥和。然而,在那庄严肃穆的宫殿之中,却酝酿着一场重要的政治商议。 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端坐在御座之上,她们身着华丽的凤袍,头戴璀璨的珠翠,面容威严而庄重。不一会儿,议政王奕?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了宫殿,他恭恭敬敬地向两位太后行了礼。 慈安太后率先开口问道:“议政王,近日朝廷颁发的圣旨传至朝堂之后,可有引起什么反响?”她的声音清脆而温和,但其中蕴含的关切之情却是显而易见的。 议政王奕?微微躬身,答道:“回太后娘娘,如今群臣对这些圣旨可谓是议论纷纷。不过,大多数人尚处于观望状态,似乎都在等待事态进一步发展。” 听到此处,慈禧太后眉头微皱,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她语气坚定地说道:“此次改革乃是关乎我大清江山社稷之大事,更关系到我中国的百年大计!绝不容许有人敷衍了事。我们必须要采取雷霆手段,让那些心存侥幸之人明白,咱们此番决心已定,绝不更改!” 慈禧心中十分清楚,如今的朝中局势可谓是风雨飘摇、动荡不安。尽管已经成功地将八大顾命大臣拘捕下狱,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已尘埃落定。那位看似恭顺听话的议政王,以及看似被牢牢掌控于手中的京城,实际上仍隐藏着无数的变数和危机。 尤其是自己的亲妹夫奕譞,虽说他掌握着京城兵马的调动大权,可人心难测,谁又能保证他会一直忠心耿耿呢?所以,慈禧深知自己绝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 在那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众多大臣们虽然表面上对她毕恭毕敬、唯命是从,但在他们那一张张谦卑的面容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心思和盘算?或许有人心怀叵测,伺机而动;或许有人明哲保身,隔岸观火。总之,这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下,实则暗潮涌动,充满了勾心斗角与权力争斗。朝廷之事唯命是从,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心中并未真正服气。这让慈禧太后深感忧虑,她深知若不能解决此问题,朝局恐难以稳定。于是,慈禧在寝宫之中苦思冥想,反复斟酌着应对之策。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慈禧有了主意,只要把眼下的三件事情做好,威望自然来! 只见她提起朱笔,在明黄色的绢帛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了第一道懿旨。那笔触刚劲有力,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决心。然而,这道懿旨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能否打破当前僵持不下的局面?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公元 1861 年 9 月,在这秋意渐浓的时节里,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着湘军攻下安徽省省会——安庆城。经过一番激烈的鏖战,曾国荃所部终于成功地攻破了这座坚城,并以雷霆万钧之势斩杀敌军四万余人。 硝烟散去之后,曾国藩亲自来到安庆,指挥大军在此进行休整和补充。要知道,安庆可是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即如今的南京)的西大门,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如今湘军顺利攻克此城,无疑占据了极为有利的地理位置。 反观太平军一方,由于失去了安庆这个重要的据点,他们的防线瞬间出现了巨大的漏洞。原本气势汹汹的在江浙一带的太平军此刻也渐渐显露出疲态和颓势,形势对他们愈发不利起来。而对于曾国藩和他麾下的湘军来说,这场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更是为下一步攻打天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预见,一场决定天下时局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慈禧太后的懿旨后转换为圣旨:为速剿灭太平叛军,着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着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并浙江全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镇以下各官,悉归节制。 圣旨发出,全国哗然。这与清庭的祖制“重满抑汉”明显不符!一时间朝野议论纷纷! 这时的曾国藩可谓成为朝中第一的封疆大吏。江浙一带多富庶,清朝一半以上的赋税都出自这里,自古就有“江南收,天下丰。”的说法。 咸丰虽然重用了曾国藩,可是没有像慈禧这样让他独揽江南一带的大权。曾国藩年过半百,五十年了遇到了知遇之恩!他接到圣旨向京城的方向三跪九叩,心中念念有词:“我这一命就是慈禧太后的了!”他久久没有起身! 圣旨意如同重锤一般,落在他的心头。他,一个出身湖南的农家子弟,如今竟被赋予了统辖四省军务的重任,这就是对他个人的极大信任!他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既有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也有对即将承担的重大责任的忧虑。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担子。江南四省,地大物博,民情复杂,太平天国的叛乱尚未平息,捻军的威胁又如影随形。他必须谨慎行事,每一步棋都要深思熟虑。曾国藩心中默念:“我曾国藩,虽非圣贤,但愿以一己之力,为大清江山社稷尽忠。四省军务,责任重大,我必当殚精竭虑,不负太后所托,不负百姓所望。”他的目光坚定,心中却也明白,这将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他需要的不仅是军事上的智谋,更需要政治上的圆滑和人心的凝聚。他将如何协调各省之间的关系,如何调动各方力量,如何安抚民心,都是他必须面对的挑战。“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曾国藩心中默诵着孟子的这句话,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考验,也是一次机遇。他将带着湘军,带着对大清的忠诚,带着对慈禧太后的希冀踏上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正文 第51章 成立外交部 议政王奕?与肃顺会面之后,竟如同一道曙光穿透了肃顺那原本黑暗无光、令人窒息的心霾,给他带来了一线生机和希望。要知道,当一个人身处绝境、满心绝望之际,突然瞧见一丝希望的曙光,那种心灵上的巨大冲击,足以彻底扭转一个人的心态和行为轨迹。即便是微不足道的蝼蚁,都有着强烈的求生本能,又更何况是人呢?尤其是像肃顺这般曾经权倾朝野、位极人臣,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世间繁华、生活美好,他怎会甘心就这样轻易舍弃眼前的一切? 于是乎,在接下来的数日里,肃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绞尽脑汁地思索着,如果有朝一日得以面见慈禧太后,自己究竟该如何诚恳认错,又应当说些怎样的言辞才能求得宽恕和谅解。这些天来,他始终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状态之中,内心充满了忐忑和焦虑,一边苦苦等待着那不知何时才会降临的召见,一边又因未知的命运而惶恐难安。 终于,在某个看似寻常却又注定不平凡的日子里,软禁肃顺的庭院迎来了一位意料之外的访客——安德海。说起这位安德海,也是颇有一番来历。他曾侍奉咸丰皇帝长达两年之久,深得圣心,后来更是承蒙皇恩浩荡,被赐予了当红的懿贵妃。而随着懿贵妃成功晋升为如今尊贵无比的慈禧皇太后,身为皇太后身边总管太监的安德海,其地位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早已非昔日可比。 此刻,只见安德海迈着方步踏入庭院,肃顺一见来人竟是安德海,心中不禁一紧,哪里还敢继续稳坐于椅上,赶忙站起身来,毕恭毕敬地向安德海拱手施礼,口中说道:“安公公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啊!” 安德海作为慈禧边上的红人,自然知道这位肃顺前途不可限量。也拱手说道:“肃大人太后有请!” 走近巍峨的紫禁城,肃顺从来没有如此诚惶诚恐。步入皇宫,肃顺眼见的紧张起来,不时拿衣襟擦擦汗。 肃顺面色惨白如纸被径直带到了慈禧太后面前。肃顺未等站稳脚跟双腿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膝盖像是失去了支撑一般,猛地一软,噗通一声就跪倒在地。 慈禧太后微微抬手,示意左右的侍从全部退下。整个大殿瞬间变得鸦雀无声,只剩下她和跪在地上的肃顺两人。慈禧太后那冰冷的目光直直地落在肃顺身上,缓缓开口道:“我可是清楚得很呐,你这大胆妄为之人居然敢向先帝进言,效仿汉武帝诛杀钩戈夫人之举来除掉本宫。不仅如此,你竟然还妄图在本宫回京的路途之中将我置于死地。然而,今日我却并不打算取你性命,你可晓得其中缘由?” 肃顺心中大惊失色,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所谋划的一切都已被慈禧太后洞悉得如此透彻。此刻的他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喉咙里仿佛被什么东西哽住了似的,只能艰难地发出一阵哽咽之声:“微臣……微臣实在不知啊!” 慈禧太后冷哼一声,继续说道:“你,不可否认确实算是一个有些能耐的臣子。如今国家正值动荡不安之际,需像你这样有能力之人挺身而出。你极力举荐的曾国藩,本宫已然下令让他统辖江南四省之军务;你对汉臣的重视与任用,也正契合了当前局势所需;还有你建议先帝对外夷采取强硬态度,虽说此计不合时宜,但足以见得你的一片赤诚之心。总而言之,对于你的这些才能和见识,本宫还是颇为赞赏的。值此乱世,你本应大有可为,岂能因私人恩怨而白白断送了性命?” 肃顺面色苍白如纸,额头上青筋暴起,他不停地用自己的额头撞击地面,每一下都发出沉闷而响亮的声音。伴随着这令人心惊胆战的撞击声,他口中还不断高喊着:“太后……太后,微臣无以为报啊!……太后啊……太后!”那悲切的呼喊声响彻整个宫殿,仿佛要将心中无尽的悔恨和感恩之情全都宣泄出来。 慈禧端坐在宝座之上,面沉似水,她微微眯起双眸,冷冷地看着下方磕头如捣蒜的肃顺,缓缓开口道:“总之,你犯下的罪过不可饶恕,但念及你往日也曾有些许功绩,本宫便给你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如今,本宫决定新成立外交部,你就去那里当个二品的左侍郎吧,好好戴罪立功!记住,你们外交部的尚书乃是议政王奕?。你们二人在先帝时期或许有些恩恩怨怨,但本宫一概不想过问。本宫只要求你们能够准确把握对外方针!议政王对待外夷态度略显软弱,而你向来以强硬著称,本宫希望你们两人能够刚柔并济,共同妥善处理好与外邦的外交事务!若遇棘手之事,可以直接向本宫汇报!明白了吗?” 肃顺听到这里,早已感动得涕泗横流,他抬起头来,那张满是泪痕的脸上充满了感激之色,颤抖着声音说道:“臣谨遵太后旨意!多谢太后不杀之恩,多谢太后再造之恩!”说罢,又重重地磕了几个响头。 慈禧见状,轻轻挥了挥手,示意肃顺起身,然后继续说道:“肃大人,你先回去准备一番吧,凡事都要抓紧时间向前推进!当下正值世界局时风云变幻之际,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啊!” 肃顺连连点头称是,再次叩拜谢恩之后,才小心翼翼地站起身来而后退出了宫殿。 在公元 1861年的 11 月 1 日这一天,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正在悄然发生——大清国的外交部正式挂牌成立了!这个崭新的部门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国家机构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从此,大清外交部与传统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并列,共同构成了国家机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七部!外交部负责处理一切涉外事宜的重任,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大清帝国与外部世界。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议政王奕?被委以重任,担任了外交部尚书一职。而肃顺则出任左侍郎,协助奕?一同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随着外交部的成立,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也相继展开。 正文 第52章 太平天国要夺取上海 慈禧太后提前成立了外交部。与此同时,按照历史的走向和发展,她还赋予了曾国藩节制江南四省的巨大权力。然而,这看似简单的举措背后,实则蕴含着慈禧深谋远虑的盘算。因为她心里清楚得很,若想要实现国家的复兴与崛起,就必须巧妙地平衡各方势力之间的利益关系。 1861 年至 1894 年三十三个春夏秋冬,对于慈禧来说,每一刻都是如此紧迫且至关重要。因为她深知,只有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让国家迅速积累起强大的实力,才能够真正抵御来自内外的种种威胁和挑战。 再看那位议政王奕?,此人可绝非等闲之辈。实际上,他始终都是满族皇权阶级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当初,他深受兄长咸丰皇帝的临终托付,一心只想尽快让那些入侵的外夷撤离华夏大地。毕竟,这些外夷所带来的祸患更多只是浮于表面,不会对满族的统治根基构成致命威胁。所以,当奕?亲眼目睹英法联军有意议和之时,那颗悬着的心终于稍稍放下了一些。 此时此刻,国内局势错综复杂,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但无论如何,确保清朝能够平稳地度过这关键的三十年已然成为了当务之急。在这个特殊时期,稳定无疑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尽管英法联军的远征军已经撤离,但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在华的既得利益,依旧在广州、上海、宁波以及天津等地保留了数量不一的驻军部队。不仅如此,就连那长江和珠江之上,也时不时能看见西方列强的军舰肆意游弋,仿佛时刻提醒着人们那段屈辱的历史仍未远去…… 英法联军取得了对满清的军事胜利,签订了《北京条约》,英法为了保证在华的所得利益,想让太平天国也承认合约的有效,此时的太平天国控制着长江中下游这一片富庶的土地。而上海这座城市是重中之重。1861年上海的对外贸易占清朝的一半!而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南京)只有三百公里,且只靠水路就能到达。所以,当清廷和太平天国打的如火如荼的时候,英法只想战火不要波及自己的贸易就好。1861年3月,英国驻华海军司令何伯(Sir James Hope)前去天京(南京),何伯率领舰队抵达天京(南京),与太平天国进行谈判,想让太平天国承认《北京条约》的有效。其实一开始,西方的各国对太平天国是进行了拉拢,因为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信奉的是上帝。洪秀全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这个打着信上帝的政权一开始确实让西方人有很大的好感,可后来经过了解,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二儿子,耶稣的弟弟,这一下把洋人彻底整不会了,如果承认你信的上帝,我们是不是也要信你?并且他们也发现洪秀全信上帝信耶稣其实是配合洪秀全自己起兵的一个幌子。其实在更早的时候,1853年3月18日,英国驻华公使文翰就专程来到南京,要求太平天国承认《南京条约》,遭到洪秀全的拒绝 。西方列强不死心。在那以后,法国公使布尔布隆、美国公使麦莲以及英国继任公使包令的儿子卢因,都先后来到南京——他们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导人不但拒绝承认 《南京条约》,还拒绝承认西方列强与清朝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是太平天国也需要钱啊!在太平天国统治的地方,也参与到了与西方的贸易中,拿着民间生产的瓷器茶叶去换取洋枪洋炮。但是涉及到主权,太平天国会和列强说不!这样,一次次的拒绝,列强知道了还是和清朝政府合作能取得更大的利益,慢慢的,就联合清政府对太平天国采取了联合打压! 随着曾国藩控制了安徽的省会安庆,安徽全境慢慢被清军占领,领地的缩小让天国的收入锐减,太平天国通过和外国人做生意自然知道对外贸易的利润巨大,他们急需打开对外贸易的大门,他们需要钱,需要税收!需要一个对外的口岸!而此时的上海无疑是他们的首选!距首都天京近在咫尺,对外贸易占全国一半的上海就是也只能是他们的首选!为了钱,太平天国要铤而走险! 正文 第53章 洪秀全命令李秀成进攻上海 1860年11月10日洪秀全这个被称为天王的人,此刻正在首都里天王府里审视着当下的局势,他面前是一个巨大的沙盘,上面标注着当前的军事形势。 他受儒家的教育思想影响很深,一直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看到基督教的《劝世良言》结合自己的梦境,创建了拜上帝教。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洪秀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天朝自居,洪秀全的内心是自大的,他认为上帝亲手创造了中国,中国就应该是世界的中心。而自己受天命而降世,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乃是天父(上帝)所钟爱的国度,是真正的“天朝”。在这里,天父的旨意得以彰显,自己哥哥耶稣的教诲得以传播。而他就是天王。 有了这样的思想,对待英法两国政客要求让太平天国承认不平等条约的有效,天王洪秀全自然不会同意。 太平天国想要夺回安庆就需要有强大的水师,想要维持税收也要有强大的水师护航,想要在和清廷的斗争中胜利更需要强大的水师。 1851 年,洪秀全于金田毅然举起了起义的大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洪仁轩与洪秀全乃是同族兄弟。然而,面对洪秀全起兵北上的壮举,洪仁轩却未能紧跟其步伐一同踏上这条充满艰险之路。要知道,反叛可是诛杀九族的弥天大罪!无奈之下,洪仁轩只得选择背井离乡,远走他方以避祸端。 在 1852 年历经千辛万苦的洪仁轩最终逃亡至了当时已被英国所占领的香港。值得一提的是,洪仁轩本身亦是秀才出身,颇具才学。彼时的香港,众多传教士在此地积极传播教义。说来也巧,洪仁轩此前便对基督教有所信仰。此番来到香港,经过受洗仪式正式入教之后,他更是开始刻意留意起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凭借着自身的聪慧机敏以及勤奋好学,洪仁轩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知识和理念。 就这样,从 1852 年一直到 1858 年,整整六年多的光阴里,洪仁玕都寓居于香港这片土地之上。在这里,他可谓是大开眼界,不仅亲身感受到了来自异国他乡的西方思想的强烈冲击,同时还不断积累着学识和经验。渐渐地,一颗想要回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伟业的心在他胸膛中熊熊燃烧起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历经重重艰难险阻之后,洪仁玕终于在 1859 年 4 月搭乘着一艘来自英国的货轮,缓缓地抵达了天京。当他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而洪秀全得知这个消息后,更是欣喜若狂,难以自持。 要知道,洪仁轩可不单单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乃是洪秀全的同族弟弟。自小一起长大的他们,感情深厚无比,彼此之间有着绝对的信任。因此,对于洪秀全来说,洪仁轩的归来无疑是如虎添翼。 果不其然,洪仁轩一到太平天国,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与干练。他凭借着自身卓越的能力以及天王对他毫无保留的信任,迅速崭露头角,并逐渐走上了权力的巅峰——一度总理朝政。 然而,身处高位的洪仁轩并没有被眼前的荣耀冲昏头脑。相反,他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对局势的深入分析,他清楚地认识到,想要在这波涛汹涌、危机四伏的长江沿岸长久地生存下去,就必须拥有一支强大无比的水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自己的利益,确保天国的安全与稳定。 而列强的商人们,在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后知道清政府不敢将他们怎么样,狐假虎威的和太平天国做着一本万利的军火生意。 洪秀全冲一旁的洪仁轩说道:“贤弟,现在形式危急啊!自从去年满清和外夷签订北京合约以来,我们出口还能正常进行,可进口的火炮洋枪越来越少了!” 这其实就是英法列强对本国商人约束的结果,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列强想得到的从清政府那里得到了,而太平天国对欧洲各国的强硬让欧洲各国逐渐放弃了中立。 一宗货物如果经过清政府的辖区再经过太平天国的辖区要交两份税银,列强希望和一个卑躬屈膝的清政府做生意而不是和一个高高在上的太平天国去浪费口舌。所以,江面的各国军舰开始各自检查起本国的商船。 洪仁轩说道:“的确如此啊,现在外夷加强了对商人的约束,能运过来的武器少了许多。我们必须加紧拿下上海了,否则我们太被动了。拿下上海我们能解除更多的外商,还能收取更多的税赋。” 洪秀全说道:“时不我待!让李秀成准备妥当后抓紧进攻吧。” 正文 第54章 军事改革(一) 1842年的《南京条约》将上海列位了开放的口岸,守着长江这个黄金水道,上海这一个城市迅速的发展起来。随着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清政府和太平天国为了争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打的不可开交,许多地方几经易主。 而上海因为有列强的保护,太平天国需要上海出口生丝、茶叶,需要上海进口粮食武器。上海对于清廷对于太平天国都是重要的,清政府需要上海的税收,清廷也不敢惹洋大人。上海这个地方竟然成了江南最安全的地方。上海遍地是金! 有钱人都是惜命的,所以,上海慢慢汇聚了整个江南的有钱人,这里歌舞升平!这里东西交汇!这里是国中国! 随着洪秀全命令李秀成攻打上海的消息放出,上海的房价不跌反涨,大家知道外面战争是外面的事情,只要到了上海就安全了,江南的士绅又涌向了上海,一波波的有钱人涌入,促使了房价一次次刷高历史记录。 大家也知道,这是太平天国与清朝的一次对决,以后无论谁胜利,上海依旧是上海!无论谁笑到最后,上海作为中国第一通商口岸的地位不会变。所以,上海疯狂了!租界每亩地价涨到了8000—12000英镑! 上海租界的人们怕战争会给自己生活带来影响,于是自发组织起来了几支护卫队。 慈安太后本来对权利没什么欲望,见慈禧兢兢业业的为国操劳自己也帮不上什么索性当了一个甩手掌柜。 这一日,慈禧又召见议政王奕?。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磨合,慈禧和奕?的配合越来越默契了。他们都是为了国家富强,有了共同的目标自然好团结。 慈禧说道:“议政王,现在上海有险你怎么看?” 议政王奕?说道:“臣以为上海定能无恙,自从和西方各国和谈以来,各国更支持我们。减少了对长毛的武器供应,长毛反叛应该是后继无力这才垂死挣扎!” 慈禧说道:“你说的没错,但上海万万不能有闪失啊!让曾国藩伺机而动吧。” 议政王奕?说道:“得令!” 慈禧又说道:“如今,西欧各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无暇东顾,英法呢和俄国素来仇敌!英法虽然在克什米亚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是俄国并没有损失到根本,连年的战争,都希望休养生息了。他们现在希望我们能牵制住俄国。总之,现在我大清的和平是英法愿意看到的,他们需要贸易,需要大清平衡俄国,俄国呢希望我们分裂好再次吞食,我们未来我们可能有五到十年的和平发展时期,一定要加快发展啊!” 议政王奕?听到慈禧这番话后,脸上露出惊愕之色,心中暗自思忖着她究竟是如何得知如此之多的信息。他定了定神,恭敬地开口道:“微臣自担任外交部尚书一职起,便已想尽办法从各方渠道搜集情报,但即便如此,仍远远不及太后您这般对局势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啊!” 慈禧微微一笑,那笑容中透露出一种深不可测的智慧和自信。她轻启朱唇,缓缓说道:“如今,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且不断深入拓展,咱们大清国已然深深地融入进了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世界体系之中。那么在此体系当中,我国究竟处于怎样一个位置呢?又能为此体系作出何种贡献呢?再者而言,要想让国家得以蓬勃发展,并最终成为这个体系规则的制定者而非仅仅只是遵循者,这些问题便是摆在你我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考题呀!” 议政王奕?听完之后,脸上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愈发钦佩的神情。他目光炯炯地看着眼前这位颇具远见卓识的太后,心中暗自赞叹不已。 只见慈禧太后微微扬起下巴,眼神坚定而又睿智,继续侃侃而谈道:“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乃是千古不变之理啊。咱们当前首要之务,便是要想方设法让咱大清朝变得富强起来,让百姓们都过上殷实富足2的日子。唯有如此,国家才有足够的财力去征收赋税;有了充足的税款后,便能更好地投入到改善民生之中。这般良性循环下去,我大清何愁不能成为举世瞩目的泱泱大国?” 说到此处,慈禧太后不禁轻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道:“现如今,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日益增多,但令人遗憾的是,咱们所出口的货物大多仅仅局限于农产品等初级产品而已。不过事已至此,暂且也只能先这般维持着了。当务之急,还是应当加快推进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才行呐!不妨多购置一些先进的工厂设备回来,同时也要派遣更多的人才前往海外学习深造。不但要钻研军事方面的战略战术,还要掌握各类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西方列强那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 听到这里,议政王奕?连忙躬身施礼,恭敬地回应道:“回太后娘娘,微臣早已着手安排相关事宜了,请太后放心。” 慈禧接着说道:“国家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我们俩要现在把持着权利只是怕放开会乱了,现在我们要让其他六部的官员一起出谋划策,共图中兴!” 正文 第55章军事改革(二) 慈禧接着说道:“重要的是部队战斗力不行了,僧格林沁六万骑兵对阵英法联军的八千人,竟然战败了!是我们不够顽强作战吗?不是!时代变了,科技变了!我们的部队需要改革了!” 议政王奕?说道:“臣也早有此意,可怎么去改革?” 慈禧说道:“首先要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我们使用的武器远远落后于英法联军。我们主要装备的是刀剑、弓箭和少量旧式滑膛枪,而英法联军则装备了新式火枪和火炮。现在我们要大规模购买和仿制新式武器,如西洋火器枪,以缩小与西方列强的武器差距;第二,建立军事工业,建立近代化军事工业是很重要的。武器不能受制于人,前期买,前期仿后期一定要能自己造;第三,革新军事教育,战争模式已经变了,设立了武备学堂,引进西方军事教材和教官,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第四,模仿西方的军队编制体制,建立新式陆军和海军,现代国家不能没有海军。” 议政王奕?说道:“太后高见!” 慈禧又说道:“最关键的一定要用思想武装部队,让军人有荣誉感!让他们知道他们是为国家而战!修建战争纪念馆吧,战败的地方八里桥、大沽口都修纪念馆,修史立书让国人知道落后就要挨打!不能再遮着藏着了!” 北京的东交民巷处在北京城的心脏地带。它起始于崇文门内大街,一路向西延伸至天安门广场东侧路,与长安街并行全程长约 1.6 公里,最近的地方距离天安门也就两公里。 遥想元朝时期,那时的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本是浑然一体的一条长巷,因其位于南粮北运的关键枢纽位置,而备受瞩目。由于北方民众习惯于称呼南方的糯米为江米,所以这条巷子也就顺理成章地被赋予了一个亲切的名字——江米巷。岁月流转,到了明代,城市规划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江米巷被拦腰截断,分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两段。 明清两朝,东交民巷更是地位显赫,成为朝廷“五朝六部”的所在地。在这里,吏、户、礼、兵、工各部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国家政务;可以说,当时的东交民巷承载着国家机器的核心运转。 公元 1793 年,来自遥远英伦三岛的马戛尔尼使团,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古老而神秘的北京城,并选择在东江米巷落脚歇息。早在更早的时候,这里曾经汇聚着众多来自中国周边藩属国的使节和商人们。安南(今越南)、缅甸、朝鲜等国纷纷在此设立会馆,作为他们在中国活动的重要据点。各国使者们穿梭于这条街巷之中,交流着彼此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信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江米巷从古代开始,就仿佛流淌着外交的血液,承载着中外交流的使命。 1860年英法军队攻占北京城后,法国军队就攻占了东交民巷御河东岸的肃王府。这座宏伟壮丽的府邸,承载着无数岁月的沧桑和荣耀,曾经见证过无数风云变幻。它乃是清朝初期赫赫有名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府邸,其地位之尊崇、权势之显赫,可谓举世无双。自清咸丰三年(公元 1853 年)起,第八代肃亲王爱新觉罗·华丰便继承爵位,成为这座府邸主人。法国人一开始想用肃王府作为外交使馆,面对法国人的要求——欲将这象征着无上荣光的肃王府改建为他们的使馆,清政府自然无法坐视不管。要知道,这座王府不仅代表着皇室宗亲的威严,更是大清朝尊严的象征。因此,负责与英法联军展开谈判的恭亲王奕?态度坚决,表示绝不会应允将如此重要且显赫的府邸作为使馆,后经过协商将纯公府租给法国做使馆。英国第一任驻华公使是额尔金1861年3月26日进驻由梁公府(淳亲王府)改建而成的英国使馆。 英国代表额尔金开始可是看中了坐落在朝阳门内的怡亲王府邸呢,一心想把那儿当作英国使馆的所在地。然而,这一想法却遭到了恭亲王奕?的拒绝之后经过商议,双方终于达成了一个初步协议。他们商定以每年一千两银子的价格,把位于东交民巷迤北、御河西岸的淳亲王府用作英国使馆的驻地,1861 年 3 月 26 日英国首位驻华公使普鲁斯——也就是额尔金的弟弟,满怀期待地进驻了这座由淳亲王府改建而成的英国使馆。 正文 第56章 军事改革(三) 当英、法两国经过深思熟虑后终于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和平稳定且能够积极开展对外贸易的清政府将会给他们国家带来更为丰厚的利益。基于这样的考量,英法两国那支曾经虎视眈眈的军队选择站在了清政府这一边。与此同时,身处紫禁城内的慈禧太后以及议政王奕?也敏锐地察觉到,要想稳固政权并增强国力,必须对现有的军队进行一场彻底的变革。 1861 年 4 月 12 日,在美国南部的南卡罗来纳州,局势骤然紧张起来。只见美国南方军队悍然在查尔斯顿港向联邦军驻守的萨姆特要塞发起猛烈攻击,一时间炮声隆隆,硝烟弥漫。这场激烈的交火正式宣告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随着战火的蔓延,英美贸易关系受到巨大冲击,英国对美贸易额急剧下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英国不得不将目光转向遥远的东方。而此时,对华贸易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出来,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为欧洲大陆上强大陆军之国的法国,长期以来对其宿敌沙俄心怀不满。如今,他们看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借助清政府的力量来牵制沙俄,从而缓解自身面临的压力。而古老的中华帝国对于北方这位强邻同样抱有诸多怨念,沙俄要的是土地,是要的根本,而英法只是要钱! 慈禧太后和议政王奕?经过讨论,达成了共识,现在的对外政策就是“联英法防沙俄。” 慈禧知道这样的选择是对的,他也想远攻近交,可北方这个邻居一直是战斗民族一直是近攻远打不服就干的性格。慈禧的清政府主动向英法两国伸出橄榄枝,寻求建立更广泛的军事合作关系。在双方频繁的接触和协商之后,清朝与英法逐渐达成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协议。 在1861年12月15日,在东交民巷的外交部,中英法三国代表签订了《英法协助清朝提升军备意向的草案》,议政王兼任中国外交部尚书奕?、英国公使额尔金、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三个人分别代表国家签订了这个草案。 首先是英国法国各提供十万支步枪每支十五两白银,子弹二千万发总计二百万两白银。两年内交付给清政府。 第二,英法派出军官在北京按西式操典帮助清政府训练出新军一万人。培训费合计一百万两白银。 第三,此草案需英法公使报请国内批准才能生效国内不批准此条约无效。 随着草案的签署,恭亲王奕?哈哈大笑起来,恭亲王奕?说道:“感谢两位公使的帮助,本王略备薄酒,请两位公使务必赏光!”恭亲王和这两位公使打交道已经一年多了,他对这两位公使可谓是竭力的讨好。 法国公使布尔布隆说道:“亲王阁下,我得提醒你一下,这个草案现在一点点都没有生效,你也知道,对于军火这么大宗的交易,我们两个是没有这么大权利的,只是一个意向草案。” 英国公使额尔金说道:“的确亲王阁下,看在南方饱受叛乱摧残的平民,我和法国公使为了贵国的和平,应你的再三的恳求才签署的这个意向草案……” 议政王奕?打断额尔金的话说道:“不管成与不成,本王都会记得各位的好!成与不成本王都感激不尽!请吧,就去本王的王府!” 这样,三个人在寒暄中去了恭王府! 第二日,议政王奕?早早的来到皇宫来找慈禧汇报这个合约草案的签订。一开始,议政王奕?凭借北京他已经经营了一年多,慈禧对他多有仰仗,后来议政王慢慢发现慈禧对局势的把控越来越准确,惊叹她的未卜先知和远见,议政王奕?是一个孝顺的人,有时候也有仿效朱棣夺了侄儿皇位的冲动!但是他没有把握,北京城外有胜宝的军队,大内的侍卫都被荣禄掌控!也许有把握也不会行动,因为道光在遗诏中亲封他为恭亲王,古时候的孝又是大家最看重的。 议政王奕?一边胡思乱想,一边加快脚步前去觐见慈禧太后。 他们两人又为了国家的事情开始了商议,慈禧说道:“最日草案签订,这是第一步!英法要是帮助训练最好,我们不能死等他们,我们要自己先选出来人,自己前期要加强思想的教育,别给别人做了嫁衣!” 议政王奕?说道:“我也是正有此意,我们先选十万人,作为新军的底子!” 慈禧说道:“英国现在全国人口不过二千万,法国全国人口不过四千万,耳撮小国,直接让他们训练十万人他们会吓傻了的,我相信我们以后会吓傻他们的。” 正文 第57章 军事改革(四) 议政王奕?说道:“招兵十万,对于眼下财政是个考验啊!现在全国才八十万军队……” 慈禧说道:“那就先召个两万,一定要召可用之兵!不妨参照戚继光选兵的方法,戚继光强调选兵时不应使用“城市游滑之人”和“奸巧之人”,而应选择“乡野老实之人”。他提出的具体标准是“黑大粗壮辛苦,手面皮肉坚实,有土作之色”,即体态丰伟、武艺精熟、聪明伶俐、力大如牛四方面进行严格挑选。 戚继光特别强调士兵的胆气,他认为胆气是选兵的首要标准。即便是武艺不够高强但胆气足够坚强的人,可以通过加强训练来弥补, “三不用”原则:戚继光在选编士兵时有“三不用”原则,即“凡城居者不用,尝败于敌者不用,服从官府者不用”。除了以上的标准,年龄要在16——18岁,身高1米6以上!关于此次招兵及以后的花费我会想办法的!你多久能召齐这两万人?” 议政王说道:“各地战乱,北京多流民,估计须臾间就能召齐。” 慈禧说道:“此次招兵务必从严,此次军事改革就从这批兵开始。你汇同兵部只管招兵,半个月时间,明年的一月一号我要亲自给这些士兵训话。” 议政王领旨前去办理招兵的事宜! 醇郡王奕譞此时担任步军统领又兼任善扑营营事,也就是慈禧的亲妹夫,掌握着京师卫戍的军权,也被进宫召见。 醇郡王奕環知道慈禧的手段,也知道上次政变也是保护自己的政变,对慈禧这位嫂子也是恭敬无比。 慈禧见醇郡王到来:“说道,我让议政王招新兵两万,而后交由你训练,这是一支新军,你要掌控好。” 醇郡王奕環恭敬的说道:“但凭太后吩咐!” 慈禧有告诉了这次选拔的标准,而后又说道:“这是我们要打造的第一支纯火器的劲旅!时代变了!火器才是发展的方向!之前冷兵器时代训练一个好的士兵要三到五年,而现在只需要三到五个月!我们只有掌握军权才能延续统治,你既然管着京城的防务,这第一支新军也交由你节制,你一定要把控好这一只部队,他是样板!只有掌握了军队才能更好的为为国家做事!” 醇郡王奕環说道:“臣一定办好差事。” 慈禧又说道:“这支部队就叫皇家第一军吧,由内宫供钱粮开销。前期不要将名字泄露出去。你和你六哥协同办理这个差事。” 议政王奕?和醇郡王奕環在碰面后,连夜两个人就开始了具体的招兵事宜,他们写了一个招兵的告示。醇亲王开始让步军统领衙门和善扑营的官兵负责此次招募新兵的工作。第二日大早九门及城中各处就贴满了招兵的告示,只见告示上写着: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今国内叛乱,需壮士以卫社稷。特发此告示,招募新军,以备国防。兹定招兵细则如下:一、年岁之限:凡应征者,须年满十六,未及十八,正当青春,力壮志坚,堪当大任。二、出身之别:凡应征者,须出身农家,熟知耕作之辛,能吃苦耐劳,以期在军中能守纪律、耐劳苦。三、体格之健:凡应征者,须身强体健,无疾病之患,以保在沙场之上,能冲锋陷阵,保家卫国。招募新军,共计两万。九门皆设招兵之所,以方便四方英雄前来应征。现场考核,择优录取。招兵之期,定为五日,满额即止。凡有意者,可接受考核。一经录用,将受军饷之养,享国家之荣。望诸君不负韶华,踊跃报名,共赴国难,以显男儿本色。此告示即张贴之时即招兵开始之时! 北京城,由于国内的战乱聚集了大批的难民。终日无所事事,见终于有了吃饭的地方,招兵地点霎时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善扑营的官兵拿着鞭子在维护秩序,步军衙门的人负责招募事宜,各个招兵地点的负责人已被叮嘱过了,此次招兵乃太后抓的第一件事情,万万不能马虎。所以,各位负责的官员也是仔细的筛选。 善扑营的官兵朝着乱哄哄的应征人群挥舞着鞭子,说道:“TM的,排队会不会?一个一个来。别吵吵了,别说话了!”边说边抽打着外围的几个人!这样秩序才有些好转。 突然善扑营的张三从队伍中揪出一个看着像二十多岁的人,张三笑到:“你超过十八岁没?” 那人笑笑到:“我今年刚满十八岁。” 张三大声的说道:“这次招兵乃是奉太后懿旨,你这样的实在说不过去,到了前面也会被刷下来,不要浪费时间了。”说完将此人揪出来,随着张三的行动,善扑营的官兵对于排队的人群进行了初选,直到队伍里这些人看着都像十八岁左右的精壮。 正文 第58章 军事改革(五) 步军衙门的军官们对这些入选的人开始了基本考核,就两项,挑起六十斤的重物走一百米,在规定的时间内跑一千米。凡是过了这两项的人直接送到西城步军衙门的西郊兵营。这样,不到三天就招募到了两万一千人!第一次招募就停止了。 慈禧此刻正在拉着慈安两个人微服在逛北京城,她们两个人相处的很融洽,慈禧主外慈安主内。 看着繁华的京城慈禧说道:“如此繁华的京城,我已经招募两万人作为新军培养,保家卫国。” 慈安说道:“内宫这边我会搞好,妹妹安心发展就行。” 慈禧说道:“今日和姐姐出来就是求姐姐帮助的,养兵的军费想请姐姐帮忙解决。” 慈安说道:“我有什么办法呢?先帝在的时候把祖上传下来的金钟都融了当做军费,前几日咱们商量着节约宫内开支我七省八减估计也省不出来多少银子。” 慈禧说道:“咱们大内内庭太监宫女五千多人,加上各位主子差不多六千多人。吃穿用度省点出来养活这两万军队绰绰有余。” 慈禧这时拉着慈安在夜市中穿梭,在一处卖肉的摊铺前停下了,慈禧问摊铺的主人:“猪肉多少钱一斤?” 摊主人见两位衣着华贵于是说道:“两位夫人,这猪肉一斤十五文!买的多还能便宜,还能送货上门!” 慈禧说道:“我知道了。” 拉着慈安就走向别处,慈禧问慈安到:“你知道宫里一斤猪肉报账是多少钱吗?五十文!咱们宫里的吃穿用度是好的,只要拿出现在吃的一半就能养活两万军队!” 慈安说道:“这些奴才怎么敢这么明目张胆的贪污。” 慈禧说道:“咱们的改革从宫内进行,从上而下,你现在先从吃穿这边查贪腐,查到贪腐的宫人就没收非法所得,谁也说不出来什么,严重的抄家、判刑。对于宫人只出不进,江南叛乱税收减少,咱们要从牙缝里省出来一支军队。可怜苦了咱们这些皇族成员了。” 慈安说道:“回去我就彻查此事,妹妹,国家就是我们的,这么做我懂的。” 第二日内务总管荣禄被召唤入宫,荣禄本来是一个六品护卫,因参与政变和护驾回京有功,加上慈禧对别人不信任,这样火速升官,连升了三品,成为了正三品炙手可热的内务代总管。 内务总管所承担的责任可谓繁多且重要,其管理的事务涵盖了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宫廷事务管理乃是重中之重。作为内务府总管,他需全面负责皇宫中的日常琐事。无论是宫廷众人的饮食安排,还是华丽服饰的筹备与分发,乃至各个宫殿的住宿规划与调配,皆在其管辖范围之内。他要确保宫廷里的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舒适而有序的生活环境,这不仅关乎到宫廷的正常运转,更直接影响着皇室成员们的生活品质。 其次,财务管理也是一项关键任务。内务府掌管着皇室的财政收支情况,其中包括库房的存储物资以及资金的出纳记录等等。这需要内务总管具备精细的理财能力和严谨的账目管理技巧,以保证皇室财富的合理运用和妥善保管。 再者,礼仪事务同样不容忽视。内务府还要负责内廷的礼乐事宜,例如举办盛大典礼时的音乐演奏、舞蹈编排等。同时,对于太监们的品级考核也由其统筹管理,确保内廷人员的等级秩序得以维持。 此外,警卫扈从方面的工作亦至关重要。内务总管需要操心警卫队伍的组织与调度,保障皇宫内外的安全无虞。不论是皇帝出行时的扈从安排,还是山林湖泊的巡查采捕活动,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内务府还负责皇帝的农庄和畜牧管理也归内务府总管负责。从皇庄的租税收取、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维护,到刑罚制度的执行监督; 内务总管身负重任,其所管理的诸多事务相互交织、错综复杂。 荣禄这阶段可谓意气风发,半年内连升三级这马上要升到二品了。内务总管本来应该是二品的,可是自己升的确实太快了,慈禧太后答应他了,年后升二品。 荣禄听说太后召见三步并做两步,就来到了宫内。 荣禄进来行礼后,慈禧慈安没有让他起来,这样跪了有十分钟,慈安说道:“荣禄,你家里的猪肉多少钱一斤啊!” 荣禄本来跪的精神高度紧张,见慈安这么一问,知道不简单。于是说道:“这些事情,奴才确实不知道,随行就市吧。” 慈安说道:“昨日我和慈禧太后逛了逛夜市,外面的猪肉十五文一斤,我今早查御膳房进猪肉的价格,一斤五十五文!荣大人给解释一下怎么回事儿吧?” 正文 第59章 军事改革(六) 荣禄慈禧这么一说立即回应道:“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您说的臣实在不知,请恕奴才几日,奴才查清楚了给您再向您禀告。” 慈禧说道:“那你一定要查清楚,现在国家改革在即。我都节衣缩食的想补充军费,强军强国,有些人真不把改革当回事,那就来点真格的。” 1862年1月1日,慈禧太后,议政王奕?,步军统领醇郡王奕環齐聚步军西郊兵营。两万新兵已经穿上了军装,列队整齐。 当慈禧太后和议政王奕?、醇郡王奕環走上检阅台。当值军官喊到:“众军参拜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众人山呼:“参见太后,太后千岁千岁千岁千千岁!” 慈禧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规模盛大的场景,只见人山人海呼声震天。 慈禧说道:“众军平身!”众人站起来了。 慈禧说道:“各位参军,我打心眼里高兴。你们将是我皇家的第一支新军。我已经赐字了,抬上来!” 两名大内侍卫抬上来一块匾,这块匾长两米,高八十厘米,只见上面写着“皇家第一军”,慈禧说道:“你们是大清第一支以皇家命名的军队,知道为什么叫皇家第一军吗?因为你们以后代表着皇家的尊严,你们的饷银将从皇家內帑支出!前些日子皇帝说的改革就从你们这里开始!” 慈禧接着说道:“这几年,咱们的军队被洋人打的丢盔卸甲,我不说大家也知道。去年北京城去丢了,军队糜烂啊!你们这批军队会使用洋枪洋炮进行操练,聘请洋人担任训练教官,你们这批人赚到了!这是咱们大清国第一次。尊敬的新军将士们,今天,我站在这里,面对着你们——大清帝国的钢铁长城,心中充满了骄傲与期待。你们是帝国的未来,是皇室的坚盾,是国家的利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你们将肩负起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经过这几年和洋的战斗,我们深知国家之安危系于军队之强弱。因此,我决定编练新军,聘请洋人军事顾问,引入西方先进的军事理念和战术,以期打造一支无坚不摧的现代化军队。然而,我要强调的是,无论武器如何先进,战术如何高明,军队的魂魄在于忠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皇室,这是每一位军人的首要职责。我要求你们,不仅要成为武艺高强的战士,更要成为忠心耿耿的卫士。你们的忠诚,是皇室最宝贵的财富,是国家最坚实的基石。我深知,忠诚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在每一次训练、每一场战斗中的实际行动。我希望你们能够将这份忠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无论是面对外敌的侵略,还是国内的动荡,都能够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室的一边,站在国家的一边。新军的将士们,你们是帝国的骄傲,是国家的希望。我期待着你们在训练中展现出色的表现,在战场上建立辉煌的功勋。记住,你们的每一次胜利,都是对皇室最忠诚的捍卫;你们的每一次牺牲,都是对国家最深沉的爱。在此,我以皇室的名义,向你们表达最深切的敬意和最殷切的期望。愿你们成为大清帝国最坚实的盾牌,最锋利的长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为皇室的荣耀辉煌,贡献出你们的力量和热血。新军的将士们,我信任你们,我依赖你们,我为你们感到自豪!你们不会让我,让皇上失望吧?” “不会!不会!不会!”新军们歇斯底里的喊着! 慈禧接着说道:“你们好好训练,训练好了到了战场好好打仗。大清国不会亏待你们的!” 众人皆沉浸于慈禧那慷慨激昂、饱含深情的演讲之中,无不为之动容。只见慈禧稍作停顿后,接着又朗声道:“诸位想必皆知,如今江浙一带已尽落太平天国之手,赋税征收困难重重。吾与慈安太后为此忧心忡忡,思来想去,无论如何也要组建起一支强大的新军以拱卫京城。故而,便打算从后宫的日常开销中节省出些许钱财。岂料不查则已,一查之下竟发现内务府内贪腐成风,简直触目惊心!就在前些时日,本宫查出数名贪污情节极其恶劣之人,今日将此等蛀虫斩杀于此,权且当作是为皇家第一军祭旗!” 言罢,只听得一阵沉重的脚步声传来,原来是五个面色惨白如纸的太监被如狼似虎的侍卫们粗暴地推搡至军阵前方。场间气氛瞬间变得凝重无比,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五个瑟瑟发抖的太监身上。 紧接着,随着慈禧的一声厉喝:“斩!”刽子手手起刀落,刹那间血光四溅,那五颗人头咕噜噜滚落一地。新军中有几名胆子较小者见状,不由自主地紧闭双眼,不敢直视这血腥残忍的一幕。然而更多的将士却是神情肃穆,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们深知此番杀鸡儆猴之举乃是为了整肃军纪,重振朝纲。 正文 第60章军事改革(七) 慈禧知道把军队掌控在皇权之下并不利于军队的发展,可思前想后眼下这样的历史背景这样才更能团聚力量。 中国,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开始到现在1862年1月已经两千多年了,在这两千年里,皇权已经根深蒂固。加上儒家思想的影响,大家都觉得皇权至上。 慈禧也第一次见如此血腥的场面,她控制住自己心里的恐惧接着说道:“此次成立新军就是让全国人都知道,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你们将是这次改革的护航人!改革成功,你们无上光荣,你们你们有没有信心?” “有!有!有!”将士们回应着。 慈禧说道:“很好!你们定不能辱没皇家第一军的威名,你们第一军的统领由醇郡王奕環担任,醇郡王奕環是先皇的七弟,他的身份无比尊贵,你们的地位也是无上荣光的!下面由你们的统领训话。” 醇郡王奕環此刻也无比激动,他担任步军统领掌握京城防务,全部的人马加起来不过六万且战力堪忧,前几日慈禧召见他说计划组建新军让他担任统领,他心里是欢喜的。想起祖先的开疆扩土,而如今割地赔款。1840年出生的奕環心里自然有一百个不满意,当见到这两万名精壮的小伙子站到眼前时,他自然欣喜万分!这不是之前手下那伙老爷兵能比的,朝气蓬勃是这支军队最好的形容词。 醇郡王奕環说道:“皇家第一军的将士们!我只能说,中国危急!在此危机时刻,我——爱新觉罗.奕環会严格练兵!争取早日练成一支可战雄师!外抵侵略,内护安宁!你们可战否?” “可战!可战!可战!”将士们呼喊着! ……… 当天成立新军斩杀五个贪腐太监的事情传遍京城,阅兵的说的改革也让大家谈论不已。大伙说的绘声绘色。 …… 此时法国驻清朝大使布尔布隆正在英国大使馆做客,在这座悠久的官邸内,法国大使和英国大使正坐在一间装饰典雅的会客厅中,进行着一场谈话。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在精致的地毯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 法国大使布尔布隆正用他那标志性的银质咖啡匙轻轻搅拌着杯中的咖啡,咖啡的香气随着蒸汽缓缓上升,与室内的古董家具和油画相得益彰。他微笑着说道:“这咖啡真是令人精神振奋,让我想起了巴黎那些悠闲的午后。” 英国大使额尔金说道:“尊敬的额尔金先生,你过来仅是喝咖啡的吗?” 布尔布隆说道:“当然,不过也有一些别的事情,你感觉我们签的草案能不能通过?” 额尔金喝了一口咖啡然后放下杯子说道:“我感觉问题不大,你我都知道,军火贸易不光利润惊人十万支步枪利润要比十万箱鸦片的利润高的多!十万支步枪应该由政府卖给清朝而不是那些商人。” 布尔布隆皱着眉头说道:“确实如此啊,如果我们不把武器卖给清朝,那些贪婪的商人们就会通过走私的方式将货物运进清国,而我们却无法收取应得的关税,这无疑让我们国家白白损失了关税。” 额尔金点了点头,表情严肃地回应道:“据我所知,他们的新军已经成功招募了多达两万名士兵。依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国家很有可能会承担起帮助他们训练新军的任务。” 布尔布隆深表赞同地接着说:“我也是这么想的。如今,英国、法国等众多国家的外国人纷纷涌入这个被称为‘清朝天堂’的地方谋求财富。如果我们国家没有帮助训练新军,但前来这里做生意的投机者当中有不少人是退役的军官。以清政府雄厚的财力,要募集几十个教官简直易如反掌。不过,如果由国家直接委派现役军人去负责训练工作,显然能够更好地掌控局面。” 额尔金若有所思地说道:“我们作为派驻在这个国家的大使,务必要与该国建立良好的关系。一旦新军的军官、士兵们都接受过我们的培训,那么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我们产生亲近之感。而且,当前我们针对中国的政策已经发生了变化,维持清朝的和平稳定对于我们的国家利益至关重要。” 布尔布隆说道:“你听说没,俄国驻华大使已经向清朝的议政王奕?说他愿意帮清朝训练军队。” 额尔金说道:“俄国人的生产工艺比不上我们,放心好了,议政王看不上他们的枪支,就是看得上,俄国人刚从清国咬下来1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就相当于杀父夺妻之恨了清国也不会选他们。” 正文 第61章 刘秀成攻克杭州 李秀成得了天王的命令,集结了三十万大军准备拿下上海,随着火器的普及,上海这个城市对于太平天国太重要了。可太平天国的水师明显敌不过清廷的水师。 在 1852 年 10 月,太平天国的水师开始崭露头角。当时,太平军成功地解除了对长沙的包围,并迅速展开行动,向着益阳和岳州进军。就在这期间,附近的众多渔户、水手、挑夫以及船夫们,怀着满腔热情与期望,纷纷携带着他们宝贵的船只加入到太平天国的队伍之中。这些新成员带来的渔船多达两千余艘,然而其中大部分都只是长度约为两米左右的渔船。杨秀清以此为基础组建了太平天国水师——“水营”,并任命唐正才作为统领。随着战事的推进,当太平军攻克岳州和武昌之后,他们再次收获了惊人的战果——又有七千多艘渔船归入麾下。至此,“水营”所拥有的“战舰”总数已突破一万艘大关!1853 年 2 月,当太平军挥师东进,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攻打南京之时,张德坚在其所著的《贼情汇纂》一书中生动地描绘道:“只见那漫天的帆幔遮蔽了整个江面,一艘艘战船首尾相接,绵延数十里之长。行进间,船帆如同层层叠叠的积雪一般洁白耀眼;停歇时,林立的桅杆好似茂密丛生的芦苇,蔚为壮观。而那隆隆的炮声,震撼人心,沿江的各州各县,无不闻风丧胆,望风披靡。”由此可见,太平天国已然深深地品尝到了水师所带来的种种益处。果不其然,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支庞大的水师携带着三十万太平军便顺流而下抵达南京城下,并攻破了南京定都于此改名为“天京”。 太平天国的“水营”力量看似庞大,但实际上不过是外强中干罢了。“水营”中的船只大多为民船和渔船,这些船只无论是从结构强度还是武器装备等方面来看,都无法与真正意义上的军用战舰相提并论。正所谓数量再多,若没有过硬的质量作为支撑,也是无济于事的。对于这一情况,太平天国高层并非一无所知,然而他们却始终不愿花费精力和金钱去打造符合军用标准的战舰,而是妄图仅仅依靠数量上的优势来取得胜利,并将“水营”视为辅助性的力量,仅让其充当配角而已。以民船为主体构建而成的“水营”力量长期以来未曾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太平天国逐渐失去了对长江这条交通要道的控制权可谓至关重要! 在江南地区,这里河流交错如蛛网般密集,湖泊星罗棋布。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之下,若能掌控一支实力雄厚的水上力量,便能够轻而易举地夺得江河的控制权。如此一来,这支水上力量不仅能够与陆上军队紧密协同,可以为陆军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确保他们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更能担负起运输粮食、弹药以及各种武器等军需用品的重任,从而保障前线部队物资供应充足,无后顾之忧。关键时刻可以截断敌方的运输通道,让敌人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使其沿江设立的据点也如同瓮中之鳖一般,难以逃脱被围困的命运。 反之,如果缺乏水师的有力协助,那么在战争中就会处处受制于人,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甚至可能会落得个灰头土脸、狼狈不堪的下场。正因为深知水师对于战局胜负的决定性影响,江忠源和左宗棠这两位目光敏锐之士才会向曾国藩进言献策,强烈建议他在编练陆军的同时,也要大力训练水师,做到水陆并进、双管齐下。曾国藩果断地接纳了这个极具建设性的提议,并迅速付诸实践。于是乎,在衡阳这片土地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湘军水师训练拉开了帷幕。正是在此期间,一大批杰出的湘军水师将领应运而生,诸如褚汝航、夏銮、彭玉麟、杨载福等等,皆是名震一时的风云人物。 太平天国逐渐失去了对长江的控制权,这使得他们的军事行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此情况下,李秀成想要攻打上海,就不得不选择从陆路进军。1861 年 12 月 29 日,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战斗,李秀成率领他的军队历经整整四个月的浴血奋战,终于成功地攻克了杭州这座重要城市。 然而,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李秀成最终还是实现了他的目标。杭州城的城门被攻破,城内的守军或投降或溃散。李秀成站在城头,俯瞰着这座刚刚被征服的城市,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场胜利对于太平天国来说至关重要,但同时也明白,他必须要抓紧时间进攻上海。 正文 第62章 李秀成攻克上海外围 谭绍光和忠王李秀成一起在杭州的城墙上,看着大战后的废墟久久不语。 谭绍光这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军官看着一言不发的李秀成说道:“忠王千岁,攻下杭州怎么看你还闷闷不乐?” 李秀成说道:“我们的劲敌是湘军,这次攻克杭州湘军都没有救援我们才有机会得手。” 谭绍光说道:“管他做甚?现在攻下杭州就是大功劳一件!浙江的省城被攻下多大的功劳,现在浙江和我们的苏福省连城一片,现在我们要地方有地方,要钱粮有钱粮,湘军要来就来,不怕他们来!” 李秀成说道:“要是时间允许我们静下来发展一段时间就好了!谭将军传令将士们抓紧休整,我们要尽快攻打上海了!” 忠王李秀成的手下本来也以为攻下杭州城,年后才会攻打上海心理都想好好放松一下,可攻下杭州后,任何非公外出都不被允许,各伍长统计攻打杭州伤亡负伤情况,弹药库存情况。空气比战前更紧张,大伙都感觉到了一场大战就要来临了。 杭州失守的消息传到了曾国藩的那里,曾国藩长长嘘了一口气,曾国藩名义上统领四省军务,可浙江巡抚王有龄根本不听招呼,浙江收上来的税款也是只供应江南江北两座清军大营,剩下的直接上缴国库,对于曾国藩这样的地方武装一毛不拔,所以当王有龄的求援信件到了曾国藩这里,曾国藩是一拖再拖。只是象征性的派出左宗棠从江西进入浙江,名义为救援其实是在隔岸观火。终于,浙江巡抚王有龄在杭州城破后自杀身亡,曾国藩向朝廷举荐左宗棠任浙江巡抚。 1862年1月3日,在杭州的忠王李秀成接到了天王洪秀全的召令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自起义以来,天命所归,民心所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今观天下大势,上海一地,乃东南要冲,商贾云集,财货丰盈。控制此地,可收税以增国库,亦可断敌之援,实为兵家必争之地。今特命忠王李秀成,率精兵良将,速攻上海。务必智勇兼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克敌制胜。占领之后,严明军纪,安抚百姓,开征商税,以充国库。凡有违抗者,严惩不贷。朕知忠王英勇,必不负朕望。望忠王速速行动,早日奏凯,以安民心,以固国本。钦此。” 李秀成知道,现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长江上游的不稳定使得天王洪秀全对上海的战事更为关注!对上海的税收和出海口更为看重。 1862年1月7日,李秀成的部队来不及休整就开始了向上海的进攻。 此刻的上海得到李秀成正集结三十万大军直奔上海而来时,各国领事也是大吃一惊,谁都没想到这次战争快就到来了。 忠王李秀成深知各国在上海地区的利益关系纷繁复杂、盘根错节。他心里明白,日后上海的进出口贸易所产生的税收,仍然需要仰仗这些洋人的力量。因此,在正式发动对上海的进攻行动之前,忠王李秀成可谓煞费苦心、竭尽全力地展开一系列外交活动。 首先,他亲自修书一封给英国驻华公使,在信中详细阐述了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和立场。他以诚恳而坚定的态度表明,太平天国愿意同世界各国保持友好和睦的关系,并期待能够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同时,李秀成热情地邀请这位公使前来会面商谈相关事宜,以便双方能够进一步加深了解、增进互信。 不仅如此,作为太平天国内部重要人物之一的洪仁玕也积极参与到这一外交事务当中。他同样向上海的英国领事发出书信,明确告知对方自己即将亲身前往苏州,并已做好充分准备,渴望能与他们当面会晤交流。通过这样主动且积极的沟通方式,太平天国希望能够消除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偏见,为未来的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可清政府卑躬屈膝的合作态度要比太平天国这个平等合作的态度更让列强舒服,各国大使纷纷明里暗里调整了对清廷和太平天国的态度。 忠王刘秀成亲自统率着多达十二万之众的精锐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着繁华的大上海进发。 这支太平天国的劲旅行动迅速如风,没过多久,便势如破竹般地接连攻克了上海周围一系列重要城镇。首当其冲的便是嘉定,这座古老的城镇在太平军猛烈的攻势下很快就沦陷了;紧接着,金山卫也被顺利拿下,其坚固的城墙在太平军的炮火面前不堪一击;随后,吴淞这个军事要隘也落入了他们手中,使得整个上海的海防门户洞开;高桥、浦东和青浦等地亦是相继失守,至此,太平军已经完成了对上海的全面战略包围。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分散部署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清军总兵力竟然还不到五万人!面对如此悬殊的力量差距,这些清军可谓是捉襟见肘,疲于奔命。每个方向都急需兵力去抵御来势汹汹的太平军,但无奈兵力实在是太过稀缺,根本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而上海毕竟是上海,上海作为清政府对外开放的重要通商口岸,众多列强在此均设有领事馆。自然而然地,这里也有着各国的军队长期驻扎。眼见局势危急,负责防守上海的清朝官员们便打起了借助洋人之力来对抗太平军的主意…… 正文 第63章 华尔的“洋枪队”(一) 1840 年第一次鸦片后,上海这个原本平凡无奇的县城慢慢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它迅速崛起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们。这里充满机遇与挑战,无数怀揣野心和财富梦想的冒险者纷至沓来,故而上海逐渐有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称号——冒险家的乐园。 在这些来淘金的人群当中,有一个名叫弗雷德里克·唐森特·华尔的美国人,1831 年 11 月 华尔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萨勒姆城。自幼,他便是个顽皮捣蛋、难以安分守己的孩子,整日里四处惹是生非,给周围人带来不少麻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让人头疼不已的小家伙,心中却有一个宏伟的志向——渴望成为一名威风凛凛的将军。从小华尔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质。他热衷于带领身边的小伙伴们一同玩耍一种名为“骑马打仗”的游戏,并且总能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和果敢决断力成为战胜的一方。 转眼间华尔已经年满十六岁,他的父亲父亲将他送往位于佛蒙特州的美国文理军事学院学习。这样华尔开始接触到正规的军事教育,圆进入军校后的华尔如鱼得水,尽情地汲取着知识和技能,不断磨砺自己,一步步向着心中那崇高的目标迈进。 进入学校后华尔终于接触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战阵、军械、测绘等军事课程,学习也算刻苦。但好景不长,狂放不羁的华尔终究无法忍受正规军事院校的管束,仅过了一年多便肄业离开,决定带着自己少量速成的军事知识仗剑走天涯。 不安分的华尔开始了他全球的冒险,华尔频繁地穿梭于世界的各大洲之间。起初,他在中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广袤土地上游荡,这个金钱至上的冒险家涉足诸多领域。他当过冷酷无情的雇佣兵,以生命换取财富;也曾担任过私人保镖,守护着权贵们的安全;还做过追逐悬赏的赏金猎人,与其他人进行殊死搏斗;甚至当过奴隶贩子和胆大包天的劫匪,在法律边缘游走。 命运的齿轮总是不断转动。一次偶然的机会,华尔竟然加入了法国陆军,跟随军队踏上了征战克里米亚的征程。在战场上,他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战斗技巧屡立战功,最终因其出色的表现获得晋升,成为一名中尉。 尽管如此,在华尔内心深处,所有这些过往的经历都只不过是他人生旅途中用以积累经验的“副本”罢了。真正让他心驰神往的还是儿时的梦想——当一名将军。 1851 年至 1858 年间,年轻的华尔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憧憬与好奇,开始了他七年的海员生涯,他全球航行,其中三次踏靠泊上海,每一次靠泊上海他都惊叹上海的发展迅速。尽管这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城市让他流连忘返,但每次他都无法在此地长久驻足,总是被迫匆匆离去,留下无尽的遗憾和不甘。 时光荏苒,转眼间便来到了 1859 年。这一年,对于已年满 27 岁的华尔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当他第四次踏上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时,心中那份深藏已久的梦想再次被点燃——成为一名威风凛凛的将军!此时的中国正深陷战火硝烟之中,各地起义风起云涌,社会动荡不安。这样混乱的局势,却如同一把熊熊燃烧的烈火,瞬间将华尔内心深处沉睡多年的将军梦彻底唤醒。 在跨洋商船上历经风雨,从普通水手做起,逐步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船副。这段独特的人生经历不仅锤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更培养了他灵活应变的处事能力。 华尔决定了,从上海开始自己新的人生,由于贸易的增加,长江的商船越来越多,有经验的船员明显不足了,船员的工资一天一个价格,华尔决定先从大副做起,华尔的简历被杨坊看中,杨坊此人可不简单,他曾经担任过声名显赫的怡和洋行的买办一职,凭借其卓越的商业头脑和广泛的人脉资源,迅速崛起成为上海滩首屈一指的商界巨擘。这位眼光独到的首席商绅看中了华尔的简历,通过交谈杨坊华尔正是自己需要的人才。 华尔先到杨坊在长江航行的汽船上工作任职大副。后来杨坊将他引荐给苏松太道吴絢。华尔被任命在清军水师炮船“孔夫子”号上担任大副。 1860年3月随着太平天国第一次攻打上海,华尔受清苏松太道吴煦的委派,开始招募外国人组成洋枪队,并担任队长,帮助清廷镇压太平军。洋枪队最初由外国人和中国志愿者组成,后来逐渐发展为中外混合军。1860年7月1日,华尔率洋枪队进犯松江,遭到太平军的顽强阻击而大败。同年8月,华尔在青浦指挥洋枪队冲锋时身中数弹,被部下救走。在连续遭到太平军的沉重打击后,华尔认识到仅依靠外国雇佣兵无法打败太平军,于是决定招募中国人,并争取西方国家的支持。1861年8月,华尔在松江正式改组了他的军队,设“教练局”,扩充武装,以欧美人为军官,招募中国人为士兵,组成中外混合军,用新式武器配备,并加以新式训练。 正文 第64章 华尔的“洋枪队”(二) 在上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之后,又历经将近两年时间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的生活体验,华尔对于中国人所展现出的那种超乎想象的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坚如磐石般的韧性性格,有了更为深刻且全面的认识与理解,他知道中国人更适合当兵。 此时的华尔坚信不疑地:“只要给予一名中国士兵充足丰厚的饷银,让其能过上宽裕的生活;再有一位英明睿智、指挥有方的领导者,引领他们勇往直前;同时保障良好的营养供给,确保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去应对各种战斗;为他们提供精良先进的武器装备,那么这样的中国士兵一定能战无不胜!” 在华尔的眼中,这支由中外人员共同组成的洋枪队不仅仅只是一支普通的军事力量,更是他得以在中国攫取荣华富贵、实现飞黄腾达梦想的重要筹码。正因如此,华尔将自己所有的精力与心血都毫无保留地倾注到了这支队伍之中。无论是士兵、军官的招募,还是日常严格的训练安排,还是战略战术的精心谋划,亦或是与各方势力的周旋交涉,华尔无一不是亲力亲为,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因为他深知,只有打造出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强大军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心中目标的保障。 1861年9月的一天在上海的华尔商行里,华尔在和弟弟亨利交谈着:“亨利,我的那批准备什么时候能运来?” 亨利也是来上海冒险淘金的随着自己哥哥华尔成为洋枪队的队长,人间最赚钱的军火生意自然就交给自己人亨利了。 亨利说道:“亲爱的哥哥,你那批军火估计要这个月底才能到了。” 华尔说道:“一定要确保是最先进的!” 亨利说道:“放心吧,这批军火送过来,你的部队装备要比现役的美国部队装备都要好!” 华尔说道:“这是必须的,只有装备好打胜仗才是我们的根本!” 在繁华喧嚣的上海码头上,气氛异常紧张,一队队全副武装的洋枪队士兵来回巡逻着,将整个码头严密地封锁起来。伴随着一声汽笛一艘巨大的跨洋轮船——“自由的冒险者”号缓缓地驶入了上海港,并稳稳地停靠在了岸边。 随着船靠岸站在码头前沿的华尔和亨利两人如释重负的面露喜色,他们亲自前来迎接这艘意义非凡的船只。这艘船上所装载的军火价值高达 100 万两白银,这是增强洋枪队实力的关键所在。 随着跳板放下,一箱箱沉重的军火开始从船舱中吊运出来。这些货物里面装着各式各样先进的武器装备,有威力惊人的大口径火炮、精准射击的滑膛枪、能够连续发射子弹的夏普连发步枪,还有小巧灵活的考尔特左轮手枪等等,此外还包括大量的各类弹药和炮弹。华尔洋枪队如今所拥有的装备丝毫不逊色于那些西方列强国家的军队。 随着武器的到来华尔对洋枪队的训练更为严苛。在他看来,一支真正强大的军队绝非仅仅依靠人数众多就能取胜,更需要具备卓越的战斗素养以及高度的协同作战能力。 为此,华尔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训练队员们的军事技能,包括射击精度、战术配合等方面。然而,他所关注的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华尔深刻地认识到,统一的着装对于塑造团队精神、增强整体战斗力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于是乎,无论这些队员来自异国他乡还是华夏本土,每个人都被配发了一整套的西式军装。 当全体队员身着那身笔挺的军装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整个洋枪队瞬间焕发出一种令人瞩目的威严气息。他们步伐矫健、队列整齐,身上的军服闪耀着金属光泽,头盔下露出一张张坚毅的面庞。远远望去,这支全副武装的队伍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支善战之师。 身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兵,华尔太清楚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有可能成为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正因如此,他才执意要将洋枪队装扮成清一色的“洋兵”模样。因为他心里明白,这样做的目的绝不只是为了追求外表的光鲜亮丽那么简单。在与太平军交锋之际,对方乍一看到这群身着西式军装、装备精良且军容严整的对手,极有可能会在心理层面产生畏惧感。毕竟,从直观印象来看,这样一支貌似强大无比的敌军往往会让人望而生畏,甚至还没正式开战就已经心生怯意。而一旦敌人陷入这种未战先怯的状态,华尔率领的洋枪队便能够抢占战场主动权,进而取得胜利。 正文 第65章华尔的“洋枪队”(三) 洋枪队的普通士兵的饷银是每月六两银子,军官的更高,华尔每个月的饷银更是高达350两白银。而此时湘军的士兵不过二两白银。重金募来的士兵很珍惜这次机会都在刻苦训练。 官绅集团目睹着华尔所训练的军队逐渐展现出脱胎换骨的样子,他们兴奋不已,感觉自己生命财产有了保障。于是乎,这些有权有势之人毫不犹豫地加大了对华尔的支持力度,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和资源,全力协助他进一步扩充训练“洋枪队”。 1861 年的年底。洋枪队已然发展壮大到了一千二百人多人,这只是能参加战斗的一线士兵,加上后勤补给的人员,洋枪队已经快三千人了。 随着杭州被李秀成的部队攻陷,上海当局一次又一次急切地催促出兵参战,华尔却表现得异常冷静和沉稳。这位精明的指挥官深知之前失败的惨痛教训,明白在时机尚未成熟之际贸然行动只会重蹈覆辙。因此,尽管外界压力如山,他依然坚持己见,以练兵尚未完成作为托词,继续按兵不动,耐心等待,他和他的部队要卖出一个好价码! 这支部队的饷银来自商人杨坊为首的上海商人资助,在明面上因为有清朝的苏松太道吴煦支持,所以这支部队注定要为清朝卖命。 1861年1月15日苏松太道吴煦在会客厅会见杨坊,吴煦说道:“如今那太平军已经打到上海了,我们花300万两银子养的精兵什么时候能上战场啊?” 杨坊说道:“大人,我也正是为此事前来的。华尔那洋夷一直说兵未练成,此时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何况他们只有一千多人的可战之兵。” 吴煦说道:“哎!是不是洋人和咱们这里一样,打仗钱要发饷银,要发开拔费?” 杨坊说道:“这个草民确实不知啊。” 吴煦说道:“该给钱给钱吧,不给也没办法!除去“洋枪队”整个上海能战部队也不过二万人,且武器陈旧老弱不堪!” 杨坊无奈,真是花钱养了一堆不干活的大爷。杨坊来到驻扎在黄埔区的洋枪队的军营就要往里进,这时站岗的人拦住了杨坊,一名白人军官说道:“军事重地,非请勿入!” 杨坊见此人正是自己认识的乔治,于是说道:“乔治,我是给你们发银子的杨买办,你连我都不认识了吗?” 乔治说道:“杨先生,Sorry,我们队长下令了,我在执行军令!” 杨坊此时压不住心中的怒火,跳起来喊到:“乔治,你就进去通禀,看看华尔见不见我!” 华尔听到有人喊叫就出来查看,一看是杨坊于是就说道:“快请杨买办进来。” 杨坊来到华尔的会客厅说道:“华尔,你好大的威风啊!” 华尔哈哈一笑说道:“杨买办,现在太平军已经打到上海外围,我几个月前还和他们死战差点把命都丢了,这么做也是战时要求的,你不要多想。” 杨坊想了想然后笑到说道:“华尔,中国有句古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你这半年花了我们上海商人三百万两白银,如今太平天国的部队打到家门口了,你不出战是不是说不过去?” 华尔笑到:“我很喜欢你的率直,这么直接的方式我很喜欢,你这么直接我也直接一点,我们就是一伙雇佣兵,我们愿意做最危险的事情,我们所有的行动都是有价格的,经过这半年的训练我可以战斗了,只要有钱!” 杨坊说道:“平时的军费我们紧衣缩食的供应你们,现在你告诉我要涨钱吗?为什么不早说?” 华尔说道:“杨,我不是要涨军饷,你要知道,军饷只是非战时的基本工资,我要的是赏银!我如果攻下太平军的城池你们怎么给钱?我们之前谈好,省的将来扯皮,这也是有句古话说的:先小人后君子。” 杨坊笑道:“你放心,我们会给你满意的赏银,你什么时候出动!” 华尔说道:“必须先谈好,否则我拒绝参战!” 杨坊想了想说道:“我们上海商贾得商议一下,我明天给你答复!” 杨坊回到商会召开董事会,一面把消息传递给吴煦。这些商人听到华尔战前又提条件,心中暗骂不已,可又没办法,就全权委托杨坊前去办理。 之后杨坊、吴煦和华尔达成了协议,洋枪队战时的一切开销由上海富商支出,每攻克一处城镇根据城镇大小赏金从两万两白银到五万两不等或者5——15万美元。 赏金谈妥,华尔的洋枪队要迎来他的战斗了。 正文 第66章 吴淞渡口战斗(一) 经过上海外围的战斗,清军损失了两万多人,剩下的两万多人龟缩在上海的主城区防守,英法军队看着渐渐逼近的太平天国军队,为了保护本国在上海的贸易也给太平天国捎去态度,希望太平天国不要进攻上海的租界、码头防止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李秀成看着天王洪秀全发来的诏令:“上海一地,控长江之口,扼东海之滨,我必得之,为保天国海运畅通,财源广进,尔应速速行动,不得有误。钦此。一八六二年元月十日” 又看看英国驻华海军司令发来的书信:尊敬的李秀成将军: 您好,我写这封信是出于对当前局势的深切关注。我了解到,您的军队您的领导下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我对此表示敬意。 然而,我必须提醒您,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商业港口,对各国都有着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我必须明确指出,任何对上海的军事行动都可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英国及其他国家在上海拥有众多利益,我大英帝国皇家海军有义务保护我国利益不受损害。因此,我恳请您慎重考虑对上海的任何军事计划。我理解太平天国起义的初衷是为了追求公正与自由,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我建议我们可以通过外交途径来探讨和平解决争端的可能性,以避免无谓的流血和牺牲。并希望我们能够找到一条和平共处的道路。请相信,我们的立场并非出于对任何一方的偏袒,而是为了维护上海的稳定与繁荣。 此致 敬礼何伯 1862年1月10日 李秀成看着两封书信犹豫不决,太平天国的部队在攻占上海外围后一是在蓄力进攻上海,二对因为列强的态度而左右为难。 华尔这个冒险家看着练兵初见成效的精兵,信心满满,他作为有实战经验的军官知道现在的手下军事素质没问题,缺少的只是实战的洗礼。 在洋枪队总部的作战室,华尔和副队长白齐文看着沙盘。 白齐文是法裔美国人1836年出生现年25岁,白齐文参加过法国军队,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当知道华尔招募雇佣兵的时候就前来参加,正规军参加过战争,和华尔的成长经历类似,华尔通过接触感觉白齐文是一个人才,后来提拔成副队长。 华尔说道:“白,现在上海外围皆被太平军攻克,你怎么看?” 白齐文说道:“尊敬的队长阁下,清军的战斗力实在不行,且分散防守,太平军攻击一处时往往集中十倍于守军的部队攻击,守军还是老式武器,而太平军通过上海买了许多新式武器清军不败才怪。” 华尔说道:“咱们该出击试试咱们部队的战斗力了!” 白齐文说道:“我愿意带队出征。” 华尔说道:“现在太平军在吴淞渡口有个据点,我们应该趁他们立足未稳先把这个据点拿下,否则他们一旦发展起来,控制住吴淞口架起岸炮封锁住黄浦江我们就被动了!” 白齐文指着地图上的吴淞渡口说道:“吴淞渡口东面是黄浦江,南面是蕰藻浜,黄浦江是上海联系外界的交通要道,而蕰藻浜的水路能直达昆山、苏州,此地太重要了。” 此时洋枪队驻地在松江。 华尔说道:“我决定黎明前组织我们的轮船逆流而上,到达吴淞渡口。天亮时发动攻击一举拿下吴淞渡口!你留守,我带人去干这一票!” 白齐文说道:“队长,你应该在队里坐镇指挥,我带人上。” 华尔说道:“第一仗,我带头!我已经决定了!你组织人员和物资吧!明天凌晨三点出发!” 白齐文立正说道:“是,长官!”敬礼后离去。 1 月 12 日凌晨时分,万籁俱寂,整个世界仿佛都沉浸在深深的梦乡之中。然而,对于华尔和他所率领的部队来说,这个时刻却是行动的开始。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来到了凌晨三点。在微弱的月光下,可以看到华尔正站在码头上。他身旁是六艘轮船,静静地停泊在水面上。 经过长时间的精心挑选,每一艘轮船上都装满了各种军需物资以及武器装备。这些轮船上还载有足足一百五十名训练有素的士兵。他们神情严肃紧张,这是他们大多数人的第一场战斗。 三点,随着华尔说的:“上船”一声令下,全副武装的士兵们有条不紊地登上轮船,脚步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不一会儿,所有人员和物资都已安置妥当,轮船缓缓驶离顾黄浜的码头,向着吴淞渡口全速前进。 江水掀起阵阵浪花。这次航行赶上了退潮。海水逐渐向后退去,给轮船创造了更为有利的行驶条件。就这样,在凌晨五点多一点的时候,华尔带领的船队顺利到达了吴淞渡口码头。 此时,天边已经泛起了一丝鱼肚白,黎明的曙光悄然洒落在大地上。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华尔迅速指挥部队展开行动。士兵们动作敏捷地下船。 没过多久,整个码头就完全落入了这支精锐部队的掌控之中。而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一场怎样激烈的战斗呢? 正文 第67章吴淞渡口战斗(二) 上海自从开放通商以来,外国无数的退役军人来此淘金,当看到洋枪队招募外籍士兵高额的军饷时,混的不如意军官士兵纷纷要求加入。 而有一次失败经验的华尔这次招募外籍军官士兵的条件尤为苛刻。加上这次从一千二百名官兵里选拨一百五十名队员进攻吴淞渡口,这一百五十名士兵退役的外国官兵竟然占了一半。 自古以来,战争的双方都注重交通要道的占领,吴淞渡口位于两条水路交汇的地方关键异常,驻守吴淞渡口的太平军总数有两千人,只是黄浦江西岸全被太平军占领,黄浦江上的浅滩和复杂的水文条件,使得夜间行船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守军轻敌大意根本没想到会有敌人趁夜色航行来攻击码头。 太平天国士兵做梦也没想到会被突袭,武器的代差和士兵训练的差距在战斗中被放大了。十分钟太平天国守卫码头的二十名士兵被全歼,而华尔洋枪队没有士兵伤亡。 占领了吴淞渡口,洋枪队迅速开始了布防防止太平天国守军的反扑。 华尔冲着正在布防的士兵们喊道:“小伙子们!你们是勇敢的!我们要在这里守住!太平天国他们根本不是你们的对手,你们接受了最系统的训练,他们不过是一群刚拿起枪的农夫!你们是战士!战无不胜的勇士!” 在有经验的军官带领下,士兵们快速的布防好码头工事。这里将成为华尔的洋枪队楔进太平天国的一颗钉子。轮船两艘留下来机动,剩下的四艘折返回去运送物资。这里将成为洋枪队的一个据点! 太平天国防守吴淞渡口的兵营在码头的西北方约五百米的地方,凌晨五点码头传来枪声的惊醒了兵营的士兵,临近年关他们本来想着攻克上海外围以后年后才会攻打上海,这一路北上势如破竹连攻连克根本没想到会有人敢攻打他们。 太平天国的军队编制以“军”为最高建制单位。每军设军帅一员,军分前、后、左、右、中五师每师设师帅一员;每师又分前、后、左、右、中五营,五营长官称旅帅。旅帅下分一、二、三、四、五五个卒长统带。每卒长下分东、西、南、北四个两司马统带。每两司马下分刚强、勇敢、雄猛、果毅、威武五个伍长统带。每伍长下分冲锋、破敌、制胜、奏捷四伍卒。 驻守吴淞渡口的主帅叫洪文理是天王洪秀全的一个远房亲戚。现在洪文理是忠王李秀成左二路军的军帅,负责守卫吴淞渡口。 洪文理跟随李秀成已经五年多了,1856年天京事变后,天王洪秀全对于外姓王忌惮了许多,于是将自己的亲戚洪文理安插给李秀成做参谋,李秀成自然知道天王洪秀全的心思为了防止洪秀全起疑心虽然感觉洪文理资质平平,但是为了平衡天王的心思,慢慢也将洪文理提拔起来。直至让洪文理做到军帅的位置。 每次安排洪文理的任务李秀成也是煞费苦心,这次安排也是将洪文理安排到重要但是不危险的地方,没想到华尔的奇袭选的就是这里。 一次次便宜的安排使得洪文理养成了自负的性格,他的手下也认为他们很能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得知吴淞渡口码头被占领,洪文理就说道:“哪个不长眼的前来送死!探马速来报告!” 探马打探完回禀道:“禀军帅,是“洋枪队”占领了吴淞渡口码头。他们大概有二百人装备精良江面还有两只轮船,他们的防御工事已经修建差不多了!” 洪文理哈哈大笑道:“区区二百人前来送死,我就成全了他们!” 洪文理扫视一下周围的人说道:“我命令,前师从码头正面攻击码头正门,中师留守,后师做预备队在码头正门待命,左师从码头南面沿江推进攻击码头南面,右师从码头北面沿江推进攻击码头北面,现在是早晨六点,各位师帅回去做好准备九点前到达攻击位置,九点准时攻击。” 军师李福听到洪文理这么安排,感觉不妥于是说道:“启禀军帅,本人觉得现在应该趁“洋枪队”立足未稳,立马召集人马加紧攻击,要是等三个小时之后,只怕“洋枪队”构建好防御阵地徒增伤亡啊!” 李福是李秀成安排给洪文理的军师,洪文理本来就看李福碍眼,见李福当众推翻他的计划当众发难说道:“李福!这里本军帅说了算!“洋枪队”此次敢偷袭我军驻地,我要让所有人看到我们“天军”怎么靠实力碾压这伙大胆之徒的,务必不让他们一人逃脱!” 李福见洪文理发怒了心中委屈万分但想起李秀成的叮嘱于是又耐心说道:“军帅,本人只是感觉现在有多少人派出去多少人去袭扰敌人,最后再一举攻之能减少伤亡!” 洪文理说道:“本军帅说的不够详细吗?这次可能多伤亡几个人,但能让敌人、洋人看到我“天军”的战力,就是为了以后少伤亡!吴淞渡口码头巴掌大的地方,看我三面合围,堂堂正正的把他们赶下黄浦江喂鱼!” 会议室的将领听到洪军帅这么说都大笑起来。 正文 第68章 吴淞渡口的战斗(三) 左二军军帅洪文理见众军官都附和他不由的脸面露出得意之色,于是又爽朗的大笑起来! 接着洪文理又说道:“军师啊!“洋枪队”就是一伙儿来中国捞金的外国人,他们根本不会死战的,你看江面的那两艘轮船就是他们逃跑用的,他们一开始就想好退路了,你感觉他们会和我们死战到底吗?待我们集合好人马来个“围三阙一”指不定我们刚摆开要攻打的样子,这伙清妖就仓惶水遁了!” 众人又大笑起来! 洪文理见众人笑的差不多了,于是重重的咳嗽一声说道:“众将官听令,按刚才我的吩咐,九点准时进攻!贻误战机者定斩不饶!” 众将官起身拱手齐声说:“是!”然后就去准备了。 太平天国这边开始摆开阵势本来也是想吓跑洋枪队,于是任何行动没有隐蔽。华尔一看这么明显的排兵布阵都有些发懵了,观察结束没有发现有诈于是思量对策。 吴淞渡口码头是一个客船码头,码头背靠黄浦江而建。码头东西纵深80米,南北长度130米,码头除了靠江的东面没有围墙,其余四周都被高两米的砖墙围起来,一旦布防起来易守难攻。 华尔把一百五十人分成十五个班,每班十个人。其中两个班上船在江面袭扰沿江进攻的太平军,十个班把住各个路口,各个制高点也安排了士兵。余下三个班在码头机动。让四艘轮船回去运洋枪队士兵前来支援。 时间来到九点,太平天国的士兵开始进攻,而“洋枪队”这里也早也准备好防御,一场恶战就这样开始了。 随着太平天国的军帅洪文理在码头正门前说道:“开始进攻!”一个太平军士兵点燃一支红色的孔明灯,随着孔明灯升空,三面的太平军开始进攻。 码头正面的太平军第一次冲锋组织了二百余人,太平军沿着路冲向渡轮码头,他们手持长矛和大刀,呐喊着冲向洋枪队的防线。洋枪队的士兵则背靠着码头,沿街构成了一道坚固的工事。 这条马路宽度仅有区区六米而已,然而就在这样狭窄的空间里,洋枪队整齐地排列着霸占着马路。他们以每八人为一排,整整站成了三排。 太平军战士们如猛虎般冲锋而来,迅速逼近洋枪队。当他们距离洋枪队仅仅剩下两百米的时候,只听见华尔大声的喊道:“FIRE!”刹那间,洋枪队第一排的士兵拉动枪栓,举起步枪射向太平天国的部队,密集的枪声瞬间打破了战场原有的宁静,冲在前排的士兵一个个的倒下。 洋枪队士兵手中所握持的武器乃是最为先进的恩菲尔德步枪。这种步枪的弹匣容量为10 发子弹,如此设计无疑极大地增强了该枪支在实战中的持续火力输出能力。特别是在射击速度方面,李-恩菲尔德步枪更是凭借其卓越性能脱颖而出,被公认为那个时代射速最快的旋转后拉式枪击步枪之一。且有效射程达到了200—300米。 当第一排士兵打完子弹后,迅速蹲下换装新的弹夹,第二排士兵就开始了射击。然后就是第三排,依次射击。 二百名太平天国的士兵在如此狭窄的路上根本展不开,而“洋枪队”的火力在此狭窄的空间发挥到了极致,一个个太平天国的士兵中枪后倒下最后剩下五六十人就仓惶的退了回去,受伤倒地的一片的哀嚎。 沿江进攻码头的太平天国士兵遭到陆地和水面两方打击也败下阵来。 忠王李秀成的部队火器普及率在太平天国里算是高的,能达到1/3,但是大都是老式的燧发枪或是鸟铳,先进的步枪也有占比很小太平军也不懂的集中使用,在那个年代,受材料的限制和技术水平限制单支步枪的准度也就100米,不集中使用大概率150米以外根本打中不了目标。所以,洪文理的部队虽然伤亡惨重,而洋枪队这里没有人受伤。 洪文理看三面进攻都受阻,气急败坏让三位师帅前来议事。 洪文理说道:“为什么我们三面进攻还打不下来这个小小的码头?” 前军师帅说道:“这伙洋兵所用武器之精从未见过,连续射击不用换弹,我人数优势发挥不出啊!” 左军师帅说道:“他们的枪射程之远,一百丈开外还能击伤我们的士兵!” 洪文理说道:“够了!这次全面出击,我不信攻不下下个小小的码头!” 一小时后,余下所有太平军士兵准备进攻,这时一声汽笛传来,远处四艘轮船带来了二百名洋枪队士兵。 正文 第69章 吴淞口的战斗(四) 所有人都听到汽笛声,放眼望去,只见江面驶过来四艘船和“洋枪队”巡弋在黄浦江的两艘船只涂装的一样,守卫吴淞渡口“洋枪队”这边一阵欢呼,刚刚鼓动起士气的太平天国这边顿时像卸了气的皮球一样萎靡不振了。 洪文理见状也知道对方援兵将至,不甘心失败的他举起帅旗大声喊到:“太平天军,战无不胜!”每当全军冲锋前,太平军的将帅都会这样鼓舞军心,众军士听到洪文理这么喊也齐声喊到:“太平天军,战无不胜!”这样喊了三遍,洪文理战刀一挥指向吴淞渡口码头说道:“将士们,给我冲啊!” 听到军令,太平天国的士兵开始了慢慢向前推进,1800余人的太平军只能从三个不到六米的街道冲锋时,人数的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 “洋枪队”这边,三名狙击手正悄无声息地藏匿于码头的引航灯塔上。这座灯塔是方圆十里内的最高建筑,它高约十五米,视野开阔这就是最好的狙击阵地。 他们所配备的狙击枪乃是赫赫有名的夏普斯单发步枪(Sharps Rifle)。这款夏普斯步枪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击发式后膛设计,其性能卓越。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没人重视狙击手,而华尔感觉狙击手的作用不可替代,在雄厚资金和华尔的支持下,这些最先进的狙击步枪最终落入了“洋枪队”之手。成为巷战的利器! 这种狙击枪所使用的是 0.52 口径的可燃弹匣。不仅装填弹药的速度大幅提升,而且发射时的效率也极高。由于子弹与枪管之间能够实现近乎完美的贴合,因此射击精度得到了极大保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落在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专业人员手中,这种步枪完全具备在千米之外甚至更远的距离精准命中目标的能力。 一名叫做乔治的狙击手说道:“这和点名没什么区别,我们现在视野开阔,只需要瞄准射击就行了。” 另一名狙击手约翰说道:“这是我从军十年来最佳的狙击位置,不用担心对方的枪炮打到这里。除了有点冷!” 狙击手的任务就是判断有价值的目标自主攻击,当太平军向码头时集结的时候,这三名狙击手隔着五百米就开始自主射击。太平军的军官或旗手中弹后突然流血倒下,虽然给太平军带也带来一定的混乱但是太平军还是慢慢集结到了距离码头三百米的地方,“洋枪队”的士兵开始严阵以待举枪朝着太平军的位置。 太平军的战鼓忽然急促的响起来声音震天动地,太平军的战士们听到冲锋打鼓声高呼着口号:“天兵所向,刀枪不入!”他们的身影在战火的硝烟中若隐若现,连喊三声后向着洋枪队叫喊着冲去。这支农民军步伐坚定,尽管知道前方危险重重,但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他们也希望自己刀枪不入! 洋枪队的士兵们冷静抬着枪,指向太平军过来的方向。 他们的眼神中没有恐惧,这些兵士在训练中已经养成了服从的性格,随着指挥官的“FIRE!”一声令下,一排排的枪有条不紊的对准了冲锋的太平军开火。他们重复这开火装弹开火的动作,枪声响起,硝烟弥漫,太平军的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但他们的同伴们没有退缩,他们继续前进,他们的呐喊声在战场上回荡。太平军的战士们挥舞着手中的武器,他们的身影在枪林弹雨中显得格外悲壮。他们知道,每一次冲锋都可能是生命的终结,但他们依然勇往直前,因为他们相信,他们的牺牲能够为后来者铺平道路。最终会有人冲过这弹幕攻下码头! 战斗持续着,太平军的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尸体越堆越高! 洋枪队的火力在极小的空间里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太平军的冷兵器在现代火器面前显得无力。太平军仅有的枪支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于是到码头的二百米成为太平军的天险,他们始终没能越过这道天险。 看着太平军损失过半前进了不过50米,随着路上的尸体越来越多进攻更不顺畅了。 李福冲着洪文理说道:“军帅,不能这样了打了!我们从长计议吧!” 随着四艘轮船靠好码头,一队队荷枪实弹的士兵鱼跃而出直接奔赴到码头周围增加防御。四艘轮船靠好码头也一直响着汽笛以壮声势。 洪文理眼看攻下码头没有一点希望,长叹一声一言不发。李福见状说道:“速速撤退!” 太平军士兵开始撤退。 华尔见太平军士兵开始撤退向着手下命令道:“刚下船士兵开始追击,其余人就地防御!” 顺风仗谁都会打,这些刚下船的士兵叫喊着冲向太平军。太平军撤向自己的大营。 正文 第70章 吴淞渡口的战斗(五) 尾随着太平天国的溃兵“洋枪队”追击前进,在码头的战斗中,太平天国已经损失过半,剩下的部队也全无斗志。面对洋枪队的猛烈攻势太平军士兵开始撤退,试图寻找更有利的地形进行抵抗。然而,洋枪队的追击迅速而有效,太平军的撤退逐渐演变成了溃败。这样“洋枪队”追击到了太平军大营门口,“洋枪队”的士兵就这样攻陷了太平天国左二路军的大营。太平天国在吴淞渡口的据点被洋枪队占领。 太平天国左二路军军帅洪文理这么多年在天王洪秀全的庇护下未曾尝过如此失败,一时间精神有些接受不了如此惨败竟然拔剑自刎。军师李福和几位师帅收拢溃兵,最后只聚集起残兵六百余人然后朝罗店方向撤退。 华尔和随从走进在太平军的军营的帅帐。华尔一把坐在帅椅上环顾四周,周围清一色的洋人军官。 华尔说道:“英勇的军官们你们干的漂亮,我想我可以去清廷的长官那里要取一些赏金了。”众人哈哈大笑起来,大家来这块土地就是求财的。 苏松太道乃是清朝时期所特别设置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划官职,其全称叫做“分巡苏松太兵备道”,亦有称之曰“苏松太仓道”者。此一官职最早创立于雍正二年之时(即公元 1724 年),它所肩负的职责颇为关键且繁杂,主要在于统辖并管理苏州、松江以及太仓这几处地域的行政与军事方面诸多事务。 伴随着时代的演进以及上海地区的蓬勃发展,鸦片战争后其办公驻地已然移至了上海县境内。正因如此,人们对于苏松太道又有着各式各样较为简便的称呼,例如“上海道”“沪道”“江海关道”或者“关道”等等。 苏松太道身负的责任可谓至关重大,其所涵盖的具体事务范围广泛而多样。其中,海防工作乃是重中之重,要时刻警惕来自海上的威胁,确保一方平安;同时,对于当地的财赋征收与管理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需保证财政收支平衡有序;再者,商业贸易的监管与促进同样落在其肩上,以推动地方经济繁荣昌盛;此外,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及维护亦是不容忽视的要点,关乎民生福祉与农业生产稳定。总而言之,苏松太道作为一个身负多重使命、职责重大的官职,在当时的社会治理体系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苏松太道苏洵得知“洋枪队”拿下了吴淞渡口这个要塞,大喜过望这次可以向朝廷有所交代了。 在杨坊家客厅里杨坊接待了华尔。 华尔说道:“杨,我们这次攻打下吴淞渡口,能得多少赏金?” 杨坊说道:“华尔,你辛苦了,赏金多少我还需要和其他人商议。” 华尔说道:“尽快给我一个答复吧,我们“洋枪队”的士气需要金钱来鼓舞!” 杨坊见完华尔就去找苏松道台苏洵。杨坊见到苏洵说道:“大人,华尔去找我了,他直接朝我要攻克吴淞渡口的赏金。” 苏洵思量片刻说道:“给他!只要打下地方,何愁没有税赋收入!大不了多加点税!” 杨坊说道:“赏金多少合适?” 苏洵说道:“你看着谈好了!你谈多少就是多少,你有随机应变之权,咸丰帝在的时候不让我们借洋兵剿灭长毛,现在新帝继位不久,朝廷的态度还不甚明朗,我作为大清道台不方便去直接去谈,你我相识多年你谈就好!” 杨坊赶忙应道,脸上满是谄媚之色,他弓着身子,谦卑地说道:“感谢大人对小人的信任啊!您放心,小的一定会尽可能地少谈一些,绝对不会误事的!” 站在一旁的吴煦点了点头,满意地说道:“此次一战,真可谓是大获全胜,振奋人心呐!所以这次咱们可以大方一点,多给“洋枪队”们一些赏赐。不过一定要切记,必须让他们牢牢地守住渡口,不得有任何闪失!” 杨坊连连点头,拍着胸脯保证道:“一定一定!大人您就瞧好吧,这件事情交给小的去办,保准妥妥当当的!”说罢,杨坊便转身离去。 杨坊见到了华尔。两人一见你来我往,好不热闹。经过一番激烈的商讨之后,最终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由华尔带领手下的“洋枪队”守住吴淞渡口整整半月的时间;而在这半个月里,杨坊则要负责前去筹集五万两赏银,并在半个月之后按时交付给华尔。 华尔谈完马不停蹄地赶回了吴淞渡口。他到达目的地后,立即召集所有剩余的“洋枪队”士兵,将他们从后方全部调至吴淞渡口的据点。紧接着,华尔亲自指挥众人开始紧张有序地修筑工事,并且积极部署防御力量。一时间,整个吴淞渡口被洋枪队打造成了一个要塞。 正文 第71章 新军派出观摩团去上海(一) 1862年1月20日紫禁城内,慈禧接见了议政王奕?和醇郡王奕環,慈禧对醇郡王奕環说道:“都是自家人,我说话就不见外了!你们也见识到洋枪洋炮的威力了,如今我们的武器和和战法已经落伍了,我们要学习西洋战法,武装西洋兵器。奕環你作为皇室成员如今统领步兵衙门,军事改革的事情就交给你了!” 醇郡王奕環说道:“如今改革自上而下,大家都支持改革。现阶段也聘请了一些洋人训练军官士兵。” 慈禧说道:“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如今上海正进行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争,你从你的军官里挑选出五十人可塑之才,新军里挑选二百人左右,都要识文断字的年轻人。去上海观摩华尔的“洋枪队”是怎么战斗的,记住,安全第一!你们过去是观摩作战!不是过去参加战斗的!你们是新式陆军的种子!你也不要以醇郡王的身份过去,也要微服私访在部队里当一个小军官,只看不说,更不能干预“洋枪队”和地方官员的作战方案。” 醇郡王奕環这段时间也参与了练兵,知道自己军队和外国军队的差距。于是点头说道:“太后说的极是。我遵旨办理!” 慈禧又说道:“醇郡王,你半个月内要挑选好人选!” 慈禧又转向议政王奕?说道:“如今京城南下的道路流寇颇多!议政王你从洋人那里协调几艘大船,从天津走海路将观摩战法的士兵军官运送到上海。额尔金大使、布尔布隆那里一定搞好关系。” 议政王奕?说道:“定不辱使命。” 英国驻华大使馆会客厅额尔金见到了议政王奕?。 在会客厅议政王奕?向额尔金说道:“大使阁下,我们大清想学习西洋战法,上次的草案贵国女王什么态度?” 额尔金撇撇嘴说道:“你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才过去不到一个月时间,国内的回复还没有到。” 议政王奕?接着说道:“我想从天津运一些新军去上海观摩战斗,需要贵国轮船帮助运送。” 额尔金说道:“尊敬的议政王阁下,这个事情很难办!太平天国与我们已经达成协议,我们也与你们政府达成协议,我们大英帝国保持中立!所以,我们不会帮任何一方运送战斗人员!对,你听好了!是战斗人员!”额尔金和议政王奕?很熟悉,议政王奕?知道洋务运动少不了这位大佬的支持,私下里议政王奕?没少给额尔金古玩、字画。吃吃喝喝更是家常便饭。 议政王哪里还听不出额尔金的言外之意,于是掏出一张银票塞到额尔金手里边塞边说道说道:“贵国的态度真是不偏不倚啊!我想雇佣贵国的轮船运送一批工人去上海学习码头建设您看可否?” 额尔金见一万两的银票立马喜开颜笑的说道:“那你这属于商业活动,你只管自己去找我们的商船船主谈就好,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天津海军司令阿思本是我的好友,为了保护我大英帝国商人的利益,我会建议阿思本派军舰护送我们的商船的。” 议政王奕?听完也高兴的连连答谢说道:“谢公使大人,大人对我国的支持我铭记于心!” 额尔金说道:“议政王阁下稍等,我给阿思本上校写一封信,待你们的工人从天津出发的时候把这封信交给阿思本上校,他会尽可能的提供帮助!” 议政王奕?知道这阶段的政治外交没有白做,等到额尔金写好书信道谢后回宫复命。 同时,议政王奕?命令天津知府潘霨在天津租商船准备前往上海。 醇郡王奕環年方二十二,正值青春韶华,意气风发。他目光炯炯地凝视着手中紧握的军权,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璀璨印记。因此,对于新军建设之事,他可谓殚精竭虑、全力以赴。 经过一番精心筛选和严格考核,奕環最终从众多候选者中挑出了两百名来自第一军的优秀官兵以及一百名旧军军官。这些被选中的将士们个个身强体壮、英姿飒爽,他们满怀豪情壮志,期待着能在新军建设中一展身手。 人员选拔结束后,紧接着便是繁琐而重要的登记造册工作。每一个名字都被认真记录下来,详细信息无一遗漏。随后,奕環又马不停蹄地与兵部进行沟通协调,顺利取得了开关防所需的印信。 十日之后,阳光明媚,微风轻拂。一支身着便衣的队伍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缓缓从步军统领衙门西郊兵营走了出来。这支队伍人数不多,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坚定的神情。他们背负行囊,踏上了一段充满未知挑战的旅程。 一路上,这支队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尽管路途艰辛,但他们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仅仅过了三天时间,他们便抵达了繁华热闹的天津码头。 码头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等待在这里的人们好奇地注视着这支神秘的队伍。只见这部分人迅速登上了四艘早已准备就绪的轮船,随着一声汽笛长鸣,轮船缓缓驶离港口,向着遥远的上海进发。 令人意外的是,此次行程竟然还得到了英国海军司令阿思本的特别关照。他亲自派出了一艘威风凛凛的军舰为船队保驾护航。在这艘强大军舰的护卫下,船队如同一支利剑般劈开波涛汹涌的海面,勇往直前。 然而,对于船上的大多数士兵来说,这次出海之旅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平生从未见过如此广袤无垠的大海。起初,当他们第一次看到那波澜壮阔的蓝色海洋时,无不兴奋异常,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但随着航行的持续,颠簸的船只让许多人开始感到不适,恶心呕吐的症状逐渐蔓延开来。 正文 第72章 新军派出观摩团去上海(二) 冬日,渤海湾的北风呼呼的刮着,运送士兵的船自西向东从天津开向山东成山头,风给了船一个横向的推力,于是船在惯性的作用下开始左右摇摆。这样最容易晕船船上吐的一地狼藉。航行了两日终于到了成山头海域。 转向后,北风成了吹向船尾的动力终于不那么颠簸了。这样又航行了三天到达了长江口,然后进长江转黄浦江一行人就到了上海靠码头登岸。 这次领队的是兵部参将索力,这位三品的武官是正白旗,被醇郡王奕環看中担任此次的领队,之前醇郡王告诉他,这次醇郡王只当做普通一员切记不能泄露醇郡王身份。 苏松太道苏洵早早来这里迎接索力。寒暄过后苏洵让随从将士兵带去兵营,然后想拉着索力去吃饭,索力想起来醇郡王嘱咐新军要有新气象,于是按下心中想去的念想,说道:“感谢苏大人,北方我太后现在都在削减用度,宫中花销现在已经不足原来的两成!新帝也明告天下官员要节约用度,醇郡王也嘱托我们此次只是学习不能打扰地方,我这次就和士兵同住了。” 虽然苏松道台是四品官,见惯了十里洋场的繁华内心自然看不起三品的索力。但是表面的功夫还要做足。 于是苏洵说道:“索大人不要客气,我也是略备薄酒。吃一些家常便饭而已。” 索力想到醇郡王奕環不能同去,为了自己的乌纱帽自然不敢去,于是坚决说道:“苏大人,临行醇郡王交代在下了,要和士兵同吃同住,本官不敢不从,不要让本官为难了!”说完拱手告别跟随学习的士兵到了军营住下。 苏洵看看左右来迎接的官员,于是说道:“那各位也回去吧,大伙这段时间都消停点,毕竟这是京城过来的人。” 苏洵又交代左右,好生招待这批来观摩的将士。 苏洵回到官府招来杨坊,问道:“杨会长,给“洋枪队”的赏金准备好了吗?” 杨坊说道:“大人,已经准备好了,只是他们攻下一地就要赏金,有多少钱够给他们的啊?” 苏洵说道:“目前只有先这样了,谁让我手下的兵士都不堪重用呢?朝廷这次派来三百余人观摩作战,朝廷也越来越重视新式部队的建设了。我们也要训练自己的部队了,以免处处受制于洋人!“洋枪队”这次得了赏金,定然会扩兵练兵,多找一些可用之人,他们招募之时参加他的“洋枪队”待学成之日再召回来组织自己的力量!” 杨坊说道:“那赏金就给他们送过去!” 苏洵说道:“朝廷既然这次派兵来学习战法,太后对“洋枪队”应该不反感,后天我亲自给洋枪队赏银。以朝廷的名义给他们赏银!” 杨坊刚刚辞别而去,苏洵便马不停蹄地前往拜会索力。待来到索力军前,苏洵整了整衣冠,深吸一口气,方才上前求见。门人通报之后,苏洵被引入客厅之中。 只见索力端坐在主位之上,见苏洵到来,他微微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之色。 苏洵赶忙快步上前,躬身行礼道:“下官见过索大人!” 索力放下手中茶杯,微笑着点了点头,问道:“苏大人今日前来所为何事啊?” 苏洵直起身子,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回索大人,下官此次前来乃是为商讨如何观摩‘洋枪队’之战斗一事。不知大人对此可有什么想法或指示?” 索力轻抚下巴,略微思考片刻后说道:“本官能想到的便是距离战场越近越好,如此方能真切感受到那‘洋枪队’作战时的威猛气势。若有可能,最好能与他们同吃同住,深入了解其训练及作战之法。” 苏洵闻言眼睛一亮,连忙附和道:“大人所言极是!下官也认为如此才能对‘洋枪队’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只是……”说到此处,苏洵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有些犹豫该不该继续说下去。 索力见状,眉头微皱,追问道:“只是什么?苏大人但说无妨。” 苏洵咬咬牙,鼓起勇气说道:“上海商会日前已筹集到白银五万两,下官寻思着能否后天请大人您以朝廷之名将这五万两白银赏赐给‘洋枪队’。而后趁此机会,向他们提出同吃同住的请求。想必他们得了这笔丰厚赏赐,应不会拒绝我们的要求吧?”说完,苏洵看着索力,等待他的答复。 索力微微皱起眉头,眼神闪烁着思索片刻方才缓缓开口说道:“此事关乎重大实在不能草率行事。容我仔细斟酌一番,明日再给您一个确切的答复吧。” 苏洵听闻此言,脸上露出钦佩之色,连忙躬身施礼道:“大人果然思虑周全,下官深感敬佩。既然如此,那下官便不再叨扰,先行告退了!”说完,苏洵再次深深行了一礼,而后转身离去。 待苏洵的身影消失在门外,一名亲兵立刻快步上前。这名亲兵乃是醇郡王奕環,此次暗中观察事态发展,只见索力立即站立起来站在醇郡王奕環面前,等待着主人的指示。 醇郡王奕環轻声自语道:“这个苏洵倒真是个妙人,身处鱼龙混杂的十里洋场之中,竟然能够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着实不简单呐!也罢,就按照他所说的去做吧。” 索力说道:“那奴才明日再去和苏洵商量一些细节!” 正文 第73章 索力发赏金 第二天上午索力踏入了苏松太道苏洵那庄严的官衙,杨坊也早早在此等候了。苏洵将索力、杨坊带到自己的书房。 进入书房后,索力开门见山地说道:“苏大人,我已决定可以亲自出席赏金发放仪式。不过在此之前,还望你派人前去与华尔商讨一下朝廷派来观摩并进驻‘洋枪队’之事。” 苏洵微微点头略作思索之后,他将目光转向一旁站立的杨坊引荐道:“这位是上海商会的会长,杨坊,杨会长!他一直负责和洋枪队的沟通,此事就交由你来处理吧,务必尽快与华尔将军取得联系,并妥善协商相关事宜。” 杨坊恭敬地应承下来,领命而去。他马不停蹄地赶往吴淞渡口,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 当杨坊抵达吴淞渡口时,华尔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一见面,华尔便迫不及待地开口问道:“杨,请问我的赏金究竟何时才能送过来?我和我的兄弟们在这里坚守已然半月有余啊!”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焦急。 杨坊说道:“华尔,赏金没问题,现在朝廷派来了一位参将,我们想明天给你们发赏金。由这位参将代表朝廷发赏金给你们。” 华尔双手抱胸,一脸淡漠地说道:“谁给我赏金,这一点对我来说其实都无关紧要。但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金额绝对不能少!”说罢,他还轻轻地耸了耸肩,表示出自己对此事满不在乎的态度。 站在一旁的杨坊连忙赔笑着应道:“那是自然,那是自然啊!哈哈……”紧接着杨坊又继续说道:“我们远在北京城的太后,都听闻了你华尔将军治军有方、纪律严明!你也听说了朝廷现在正在编练新军,朝廷有意让你来负责训练国家的新军。这不,此次特意派遣了一个观摩团过来,想要进驻到你的兵营里进行学习和参观,不知道你意下如何呀?” 华尔听后微微皱起眉头,沉思片刻之后才开口问道:“让我负责训练新军会给我一个什么官职?过来的观摩团仅仅只是参观而已吗?说实话,你们清朝那一天被太平军灭了都不一定,我可不愿意当你们清朝的官,还是多给点银子上算。” 杨坊赶忙点了点头,回应道:“我大清肯定能打败长毛!没错没错,就只是单纯的参观学习!他们也就是过来观察一下你们平日的训练情况,顺便向你学习!关于给你官职的事情得从长计议我做不了主啊!” 杨坊没想到,虽然华尔表面上显得对清朝的官职不在乎,其实那个男人没有一个将军梦?华尔只不过想获取更大的利益,现在身处乱世,没有什么比黄金白银更实在了。华尔也知道杨坊不过是一个商人,杨坊只不过随口一说,如果涉及到官员任命的事情肯定是朝廷的官员和自己谈。 华尔摇着头说道:“我可不希望他们就这样随随便便地进驻到我的兵营里面来哦!这样肯定会干扰到我的正常训练以及后续可能发生的战斗安排的。不过呢,如果只是参观学习倒也未尝不可,但必须得缴纳一定的费用才行!毕竟在中国可是有着一句古话说得好‘技不轻传’呐!” 杨坊一听这话,脸上立刻堆满笑容,拍着胸脯保证道:“钱方面完全不成问题的啦!只要你能够答应传授我们练兵之法,其他相关事宜统统由我去跟上面沟通协调便是。” 就在第二天清晨时分,阳光刚刚洒落在大地上的时候,索力亲自带领着苏洵还有杨坊一同来到了华尔所在的军营门口。 华尔、索力、苏洵和杨坊四人端坐在阅兵台上。整个训练场聚集了洋枪队的士兵。 索力站起来发言道:“洋枪队统领华尔率众人,助我大清,平定乱贼,攻克要塞。功勋卓著。今特赐金帛,以彰其忠勇。尔等外国友人远涉重洋,不辞劳苦,为国效力,实为可嘉。中国之勇士,奋勇战斗,吾心甚慰,特颁赏如下: 一、华尔统领,赐白银百两,以示嘉奖; 二、洋枪队副统领,各赐白银五十两,以表其功; 三、洋枪队士卒,各赐银十两,以资鼓励。望尔等再接再厉,继续为我大清效力,保境安民。” “洋枪队”的那些军官和士兵们一听说有这般丰厚的奖励,一个个都激动得满脸通红、心跳加速,仿佛已经看到了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正在朝自己招手呢!他们纷纷交头接耳地议论着,眼睛里闪烁着贪婪而兴奋的光芒。 就在这时,华尔对着杨坊大声道:“嘿!我那五万两白银可不包含在你们给出的这份赏赐里面哦!”他一边说着,一边还伸出一只手在空中比划着数字五,生怕别人不明白他的意思。 杨坊赶忙陪笑着回答道:“那当然啦,华尔你放心好了!您的五万两白银我们可是另外准备着呢,绝对不会少了您一分一毫的!这些只是给其他兄弟们的额外奖赏罢了。”说完,他还不忘朝着华尔连连点头哈腰,表示出十足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