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积极劳动,草原打草
作品:《老许,你要老婆不要?》 而充足的草料储备则是保证牲畜在漫长冬季能够存活和繁衍的关键。因此,打草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农事劳动,更是关乎整个族群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初秋的敕勒川,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洒在草原上,给每一株牧草都镀上了一层金边。此时,草原上的牧民们早早地起身,开始为一天的劳作做准备。
男人们检查着钐镰、绳索等工具,女人们则准备好了丰盛的食物和水。孩子们也兴奋地跟在大人身后,期待着能为这场盛大的劳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晨雾,打草的队伍便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他们骑着骏马,或是驾驶着牛车,向着那望不到边际的草原深处前行。
到达目的地后,人们分散开来,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劳作。打草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充满了技巧和经验。
熟练的牧民们手持钐镰,弯腰贴近地面,一挥一割之间,牧草便整齐地倒下。他们的动作流畅而有力,仿佛在草原上演奏着一曲独特的乐章。
每一次挥镰,都带着对未来的期许;每一次弯腰,都承载着对生活的责任。收割下来的牧草需要及时捆扎。
牧民们用长长的绳索将牧草紧紧地捆成一捆一捆,以便于运输和晾晒。捆扎牧草也是一门技术活,既要捆得结实,又要保证牧草之间有足够的通风空间,以便在晾晒过程中能够快速干燥。
在打草的现场,人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草原上空。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协作,共同为了丰收的目标而努力。
年轻人向长辈们请教着技巧,长辈们则耐心地传授着经验。这种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一种团结精神的体现。
随着太阳逐渐升高,草原上的温度也逐渐升高。但人们的劳动热情丝毫未减,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却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一辆辆牛车装满了捆好的牧草,缓缓地驶向远方的牧场。对于敕勒川草原的牧民来说,打草不仅仅是为了储备草料,更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在这片草原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们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劳作,从不过度索取。
打草的过程中,他们精心挑选着成熟的牧草,留下一些给草原上的野生动物,以维持生态的平衡。
打草的意义远不止于物质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社区的凝聚力得到了增强。
大家共同为了一个目标努力,分享着劳动的喜悦和成果。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勤劳和坚韧,明白了生活的来之不易。而这些宝贵的品质,将伴随他们一生。
当夕阳西下,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程。草原上留下了一排排整齐的牧草茬,仿佛是大地书写的丰收诗篇。
夜晚,篝火燃起,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食,讲述着一天的经历。歌声、笑声在草原上飘荡,温暖了整个夜晚。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现代化的设备逐渐应用于打草的过程中。但无论如何变化,打草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始终不变。它是敕勒川草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
敕勒川草原的打草,是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劳动画卷,是一首传承千年的草原之歌。它见证了草原的兴衰,承载了人们的希望与梦想。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打草将继续书写着人与自然的美丽篇章,让这片草原永远绽放着生命的光彩。
许灵均和郭諞子以及董大爷一起,前往了草原上打草的地方,这处地方不在牧场周围,而是在牧场外边大约 30 公里的所在。
尽管此时的天气依然炎热,但在敕勒川草原上,微风不时拂过,众人倒也并未感受到特别难耐的酷热。尤其是到了夜晚的时候,丝丝凉意袭来,甚至晚上睡觉还需要盖上棉被。
众人随着董大爷一起骑马前行,而郭諞子则带领着其他赶车人员赶着牛车,缓缓地朝着那片打草的地方移动。
由于牛车行驶的速度较慢,许灵均和董大爷骑着大青马迅速地往那片打草的地方奔去。当他们率先抵达目的地,眼前的景象让人心生欢喜。
这处打草的场地,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波涛荡漾。牧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大自然的秘密。
许灵均放眼望去,只见那茂密的牧草中,夹杂着丰富多样的植物。有散发着独特香气的野香葱,叶片细长而翠绿;还有那野韭菜,粗壮的茎秆上长满了饱满的叶片。
波棱谷子在风中舞动,纤细的穗子轻盈摇摆。荠荠菜绽放着白色的小花,星星点点地点缀在草丛之间。
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植物,还有一些小动物在草丛中穿梭。偶尔能看到野兔从草丛中一跃而出,瞬间消失在远处。草丛中的昆虫也在欢快地鸣叫,为这片草原增添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天空湛蓝如宝石,洁白的云朵像棉花糖一样飘浮其中。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这片绿色的草原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董大爷作为第一分队的小队长,开始安排众人的工作。大家全都听从董大爷的指挥,每个人都认领了一块区域,准备迅速展开收割。
董大爷分配给许灵均的地段紧挨着自己,显然是有意照顾他。毕竟,虽说许灵均来到敕勒川牧场已有多年,但在董大爷心中,始终把他当作自家孩子一般对待。
许灵均自然深知董大爷的好意,他心怀感激,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他紧握着手中的钐镰,弯下腰,开始熟练地准备收割牧草前的准备动作。
就这样,许灵均以及董大爷包括其他骑马赶到的牧民开始了紧张的劳作。毕竟,今天一天的打草进度决定着大家返回的早晚。
此时的许灵均没有丝毫的迟疑,他迅速地将自己的钐镰和磨刀石拿了出来。他蹲在地上,把磨刀石稳稳地放在身前,双手握住钐镰,刀刃在磨刀石上来回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
许灵均专注地磨着,目光坚定,每磨几下,就停下来查看刀刃的锋利程度。十几下之后,他觉得满意了,便站起身,准备大干一场。
许灵均左手紧握钐镰杆子,微微弯腰,像割麦子一样,有力地挥动着右手臂。钐镰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每一次落下都准确地割倒一片青草。
那敕勒川草原的青草高约 60 厘米,有的地方甚至高达一米多,人站在其中,半个身影几乎完全被遮挡。
许灵均动作娴熟,步伐稳健,他左手拢住一把青草,右手的钐镰顺势一挥,“唰”的一声,青草整齐地倒下。他的手臂肌肉紧绷,每一次动作都充满力量。
割倒一片后,他便向前迈一小步,继续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额头上渐渐渗出了汗珠,但他丝毫没有放慢速度。
每一次挥刀,都能带起一片整齐倒下的牧草,那刷刷的声音仿佛是他与这片草原的交流。
而董大爷这边,他经验丰富,动作沉稳。只见他不紧不慢地握住钐镰,每一下都恰到好处,割下的青草整齐地堆放在一旁。他的姿势熟练而轻松,仿佛这不是辛苦的劳作,而是一场与草原的默契舞蹈。
董大爷也不闲着,他一边收割,一边不时地关注着许灵均,提醒他注意节奏,不要过于劳累。
在他们身旁,其他的牧民们也都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整个场地充满了劳动的热情和欢乐的气氛。
毒辣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但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对未来的期待。这片肥沃的牧草,是他们生活的希望,是牲畜们过冬的保障。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茂密的牧草逐渐被收割成一捆捆整齐的草堆。许灵均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望着眼前的成果,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劳动,更是对这片草原的敬意和对生活的热爱。在他们的身后,被收割后的草原露出了土地的本色,仿佛是大地在微笑,感谢着人们的辛勤付出。
其他的牧民们也各自忙碌着,有的年轻力壮,动作敏捷,充满活力;有的则经验老到,稳中求进。他们的身影在草丛中时隐时现,钐镰挥舞的声音交织成一曲独特的劳动乐章。
而远处,郭諞子和赶着牛车的牧民们也终于赶到,即将加入这火热的劳动之中。
许灵均在持续不断地收割谷草的同时,还不忘留意周围的野香葱、野韭菜以及各种各样的蔬菜,甚至是一些水果,比如野葡萄的幼苗。
由于高大的草丛十分宽阔,许灵均的行进速度比较快。他犹如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迅速地割倒了一大片,远远超过了董大爷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