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白居易年少书古原
作品:《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之七:才艺智慧》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最丰富的时期,它造就了许多优秀诗人,为后代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白居易就是许多著名诗人中的一个。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到下(今陕西省渭南县)。他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无论写文章,还是写诗都必须反映社会现实。论诗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为此他领导了“新乐府”运动。他写的诗歌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大多数诗在当时口耳相传,几乎是妇孺皆知。他的许多诗篇一直流传至今,很受人们的喜欢。
这位大诗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与他从小就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的家里,他的父母读过书,有文化,这样他从小就受到了家庭文化的熏陶。还在刚刚懂事的时候,他就爱读诗文,5岁就能写诗歌了。由于他学诗写诗都较早,加上他天资聪明,到9岁时他已掌握了诗歌的音韵。他不仅有良好的天赋,而且勤学好问。为了把诗歌写好,他常常白天刻苦学习功课,晚上专心读诗写诗。诗写好后,他总要读给父母听,看父母是不是能懂,让父母指出缺点,然后进行修改。他在当了大官、成为大诗人以后,仍然保持着这种求实的优良作风,这使他的诗歌具有朴实、明晰、通俗的特点。这在诗坛上一直传为美谈。
白居易对诗歌的喜爱达到了入迷的程度。每当他读诗写诗时,他就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境地。他常常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忘了周围的人和事,好象世间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他一直写啊,读啊,再写,再读,甚至到公鸡报晓、东方发白。他读诗习惯于一边朗读一边用心记,还要不断地默写、抄写,他长期坚持“口到”、“心到”、“手到”这种“三到”的学习方法。表现出非常坚强的毅力。有时他读诗歌读得嘴唇舌头磨破长疱成疮,抄诗歌抄得手上握笔的地方与两肘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然而白居易却没有退却,一直坚持不断地读,不断地记,不断地写。白居易就是凭着这种“苦学力文”的精神使自己在少年时代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并给后人留下了“走遍天下‘白居’也‘易’”的动人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788年白居易16岁那年。16岁是多梦的年华,也是敢闯敢干的年华。16岁的白居易带着美好的梦想,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怀揣着他用心血写成的诗歌,独自一人来到了京城长安,他满怀信心却又带着几分羞涩地去拜谒当时的著名老诗人顾况。
年过花甲的老诗人顾况在当时是很有名望的。他一直在年轻人当中寻找人才,以便使诗坛后继有人,但总没有找到。他为此忧心忡忡,并从而对年轻后生不大看得起,显得很傲慢。当他看到站在他面前这个稚气十足的小白居易时,还以为是正在玩耍而走错了门的孩子呢。还没有等顾况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白居易已谦恭地递上了自己的诗作,希望得到老前辈的指点和赏识。老诗人瞧瞧站在自己面前的小毛孩,又瞧瞧诗稿,眼中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好象在说: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子,和我玩什么游戏。他慢腾腾地拿过诗稿,看到扉页上写着“白居易”三个字,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随即风趣地对白居易说“你的名字叫‘白居易’,是吗?长安这个地方米很贵啊,你要‘白居’下去可不‘易’呀。”他一边说一边随手翻着诗稿,不料看到了题为《古原草》的一首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前四句通过描写原野上的小草,冬季枯萎春季生长,年年循环的自然规律,赞美了小草野火烧不尽,一遇春风就又生长起来的顽强的生命力。后四句表达了对朋友的浓厚情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绝不屈服,坚韧不拔的精神。
顾况手拿诗稿,掩不住内心的喜悦,拍案叫绝。这时他才发现站在面前受到他讥讽的少年,原来就是他盼望已久的才华横溢的诗坛新秀。他把这首诗反复吟诵了好几遍,于是改变了刚才的口气,诚恳地对白居易说:“你的诗才让人佩服,不仅在长安,而且走遍天下,‘白居易’也不难啊!”
少年白居易凭着自己的才华赢得了前辈诗人的赏识。通过顾况的推荐,过去默默无闻的白居易诗名远扬,很快就步入诗坛崭露头角。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抱负、有理想而且刻苦攻读的人的。27岁那年,白居易第二次到长安,他参加了进士考试,结果是一考即中,在全国几千名考生中名列第四。当他和其他新科进士一起到城南的慈恩寺题名留念时,他满怀豪情地吟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九人中最少年。”意思是:新科进士十九个人中,他白居易是最年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