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任伯年冒名拜师

作品:《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之七:才艺智慧

    任伯年,是清朝后期著名画家,上海人。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大画家,完全是靠他自己自幼刻苦勤奋得来的。

    任伯年的父亲也是一位画家。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两三岁开始读书的时候,就喜欢看父亲作画。不久,任伯年对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六岁开始到一家私塾读书。由于他天资聪慧,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很快就学会了;然后,他便凭着记忆,私下去画父亲画过的画。有时画到一半,忘记了,他便待下学后,回到家中,水不喝,饭不吃,也要立即把父亲画过的那幅画找出来,临摹着画完。

    但是,他的父亲认为,靠作画当官发财的自古以来就没有几个人,还是靠读经书才能走上仕途。因此,当他发现任伯年私下学画后,竟不管他画得如何,全给他翻了出来,一把火烧掉了;并限制他今后只可专心学习经书,不准再学画画。

    对父亲这种专横的做法,任伯年虽然很不满意,但理解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情。所以,当父亲烧他的画的时候,他虽然心疼得眼泪汪汪,也没有说出一句反对的话来。

    尽管如此,任伯年仍没有放弃画画,只不过是比以前更隐蔽些罢了。为了不被父亲发现,他每天照常专心攻读经书;而到了晚上,看见父亲房中的灯光没有了,他才开始画画。有时候,他正在画着,父亲去上厕所,他听到了父亲房子的门响,便以为父亲来检查他了,于是,赶紧把画收起,翻过来,压在床席下;有时候,父亲真来检查他的学业,实在来不及收起,便赶紧把画纸翻过来,放在一旁,也没有被父亲发现。

    不料,在他12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了。父亲去世后,家中也随之贫寒下来,任伯年因此也失学了。后来,任伯年为生活所迫,被介绍到一家扇子店当学徒。

    在扇子店里,任伯年和他的小伙伴干不了重活,只能做刮扇条和糊扇面一类的轻活。即使这样,一天干活下来也是很累的。但是不管多累,他每天仍坚持画上几笔;没有钱买纸,他就用废纸作画;画完之后,就像从前那样,习惯性地画面朝上,压在床席底下。

    有一次,任伯年调换住处,小伙伴们帮他搬床铺。当拿起他的床席时,小伙伴竟像发现什么重大奇迹一样,不由得惊呼道:“你的床席下压着这么一堆废纸做什么?”

    但是,当他们收起那些废纸的时候,却发现废纸的另一面全是画:有山水花草,有人物动物,五光十色,很是逼真。大家不由得又惊呼道:“真了不起,没想到你还是个小画家呢!”

    店中老板知道后,认为他的画的确不凡,便从此不再让他干粗活了,专门为扇面作画。

    自从店主发现任伯年会画画后,就专门让他画扇面。从此,他学有所用,画画的积极性也就更高了。有时候为了画一张好的扇面,他竟翻阅几十种资料,反复观察,认真琢磨,取众家之长,补自身之短,力争画出的作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然而,尽管他的人物画、山水画都画得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店主也十分满意,可扇子卖得并不快,他为此大伤脑筋。

    后来,经过调查,他终于弄清了原因。原来,扇子卖得不快,并不是他的画画得不好,而是因为他没有名气。当时,上海画家不少,而最有名气的,则是任渭长。为了使扇子好卖,他灵机一动,便在他画的扇面上,落款全署上了任渭长的名字。

    这一招果然有效,扇子卖得快了,有时竟供不应求。

    可是不久,这件事被画家任渭长本人知道了,便来到店中订货,并点名扇面上必须是任渭长画的“仕女图”,约定三天后来取。

    任伯年不知底细,以为这是笔“大生意”,赶紧四处奔走,搜集来了任渭长画的“仕女图”,连夜绘制。

    三天到了,任渭长来到扇子店取货。当任伯年把扇面交给任渭长后,任渭长看了看,显出很满意的样子说:“画得好,像任渭长画的!”

    任伯年一听,不高兴地说:“怎能说像不像呢?本来就是任渭长画的么!”

    任渭长道:“据我所知,任渭长近日不在上海,他怎么能画得这么快?你认识任渭长吗?”

    任伯年随口答道:“笑话!他是我的叔叔,我怎能不认识?前两日他是外出了,这是他昨天回来后,连夜赶出来的。”

    任渭长一听,忍不住笑了,不由得说道:“好你个小不点儿,这谎撒得可够圆的;你知道我是谁吗?”

    任伯年见客人如此一说,不由得瞪大了眼睛,无语地摇摇头。

    任渭长继续道:“我就是你冒认的叔叔任渭长啊!”

    任伯年一听,顿时羞得面红耳赤,低下了头。

    任渭长见任伯年机警聪慧,又有作画的天赋,也很喜欢他,于是就笑着对他说:“孩子,你既然冒认我是你的叔叔,就说明我们之间有这个缘分,那我也就认了你这个冒充的侄子吧!”

    任伯年一听,十分高兴,当即跪倒在地,求任渭长收他为徒,任渭长也高兴地收留了他。

    从此,任伯年在这位名师“叔叔”的悉心教导下,技艺日高,最后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