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水利家高超
作品:《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之七:才艺智慧》 高超,约出生于公元1033年,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北宋治水专家。
他小的时候,曾以“合龙门埽”三节沉压法,治住了黄河泛滥成灾的局面而被称为神童,其故事亦被世代传诵。
高超出生在一个世代为普通河工的家庭。他的父亲虽然也是河工,但读了不少有关治水方面的图书,以熟知水性而成为一名技术员。高超自幼聪明机警,父亲教他读书识字,能过目不忘。父亲见此,便一家人省吃俭用,供他读书,一心想让他长大成才,入仕做官,为高氏家族增添光彩。但是,小高超受他父亲治水思想的影响很深,每天上学时,在学完老师的讲课内容后,便一头扎在《水书》之中。他还时常跟着父亲去治水工地,看河工们挖渠疏河,断流改道。他时常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既省工又省料,大都得到采纳。因此,河工们常常称赞他说:“别看高超年龄小,他脑子里装的治水方法不少;他提出的一些建议,有的比他父亲提的还高明呢!”
因此,12岁的时候,小高超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时人称他为“小河工”。
公元1048年,黄河在澶州商胡决口,造成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水灾。宋仁宗闻报,急派郭申锡为钦差大臣,前往治理。
郭钦差来到澶州,陶醉在当地民众的欢呼声中:
“朝廷派大官来治水了!”
“听说这位大臣是治水专家,经验丰富。”
“这下我们有救了!”
“真是大禹传人,李冰再世!”
“……”
郭钦差的治水方法是:从决口两头筑堤,最后用“塞埽堵决法”。所谓“塞埽堵决法”,就是用树条、秫秸、竹索编成长长的圆筒,塞进泥土石块,捆成埽,一只只沉下去,堵住决口。
成千上万民工被组织起来了,运砂子,挑石子,编圆筒,热火朝天。
郭钦差在地方官员们的簇拥下前来视察,这里指点一番,那里评论一通,脸上一直露着得意的笑。
大埽做好了,堵口就要开始。这可是关键,成败在此一举。
合龙开始了,郭钦差在前呼后拥中来到现场,坐镇指挥。
郭钦差捋了一下胡须,大喊一声:“开始!”
五个大埽被一下推入河中。
但是,凶猛的河水转眼间就把大埽冲走了。
“塞埽堵决法”失败了。郭钦差灰溜溜地走了,民工们难过得哭泣起来。
就在这时,小高超因父亲有病,代替父亲来到治水现场,提出了“三埽合龙法”,即根据浮力和阻力的关系,把大埽分成三个小埽,减少大埽下水时的阻力和水的向上浮力,就不会被冲走了。当有人把高超的意见报告给郭钦差时,郭钦差却冷笑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懂什么?大埽尚且不能减流,分成三个小埽就能减流?真是胡说八道!”
高超的意见未被采纳,郭钦差一意孤行,下令做更大的埽,浪费了很多的财力和人力,结果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失败。
郭申锡治水无能,最后终被撤职。
新任钦差来到了,小高超再也不愿看到国家的财富和百姓的心血白白浪费,便硬闯钦差府,力陈“三埽合龙法”的道理。
新任钦差望着滚滚河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又不想再步郭钦差后尘,决定试用小高超提出的方法。
高超详细地给民工们讲解操作要领,现场给民工做示范:每节埽只做十丈长,每三节合成一组。
民工们将泥土、石块塞进圆筒。
一个个“三节埽”终于做成了。
合龙又要开始了,新任钦差来到现场。高超指挥大家抬来“三节埽”。千万个民工的心提到了喉咙,全神贯注着这一关键时刻。
钦差一声令下,一只“三节埽”被堆入水中,没有冲走;接着,两只、三只、接二连三地又推入了数只“三节埽”,也没被冲走。
急流被遏止住了,决口终于堵住了。
“成功了!”民工们高声欢呼。
“奇才!神童!”钦差也高兴地称赞小高超。
皇帝听说后,为他记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