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钱大昕七岁背历法

作品:《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之七:才艺智慧

    钱大昕,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出生于公元1728年,嘉定(今上海市)人。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初为举人,后中进士。授内阁中书,历任编修、侍讲学士、广东学政,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他小的时候,有一个“七岁背历法”的故事,久传不衰。

    钱大昕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很有名气的学者,尤对文学有广博的研究。钱大昕资质颖悟,记忆力很强,又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自幼勤学苦读,到他去学校读书之前,就已经读了不少经书和诗词,在作诗和写文章上已经小有名气,被冠以“神童”称号。

    在学校读书时,钱大昕有个同班同学,名叫王鸣盛,字凤喈,号礼堂,也是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喜欢学诗,并且也很有才气。他的父亲见他有大器之才,从四岁开始,便为他请了个叫沈德潜的学者,专门教他学诗。所以,他在去学校念书之前,其诗作也已很有名气,但是他没有“神童”称号;他年龄比钱大昕大六岁,因此,对钱大昕很不服气,常常想和钱大昕比试比试,看看谁的才华更高一些。

    有一天课后,王鸣盛得到一本讲历法的书,预先看了几遍,然后对钱大昕说:“这是一本讲历法的书,对于推算日月星辰运行和怎样定出时岁节气的方法,讲得都很明白,你我比比看,咱们同时都只看半个时辰,看谁能把这两种方法一字不漏地背下来?”钱大昕向以背书为长,岂肯示弱,于是立即点点头说:“比就比。别看你年龄比我大,可要论背书,我可不怕你!”

    同学们知道他们两人都是班里的学习尖子,一个诗作有名,一个号称神童,他俩进行比赛,那才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有趣得很,所以,便都留下来观看。

    首先是王鸣盛,只看了一遍,就熟练地背了出来;接着是钱大昕,却看了又看,最后在王鸣盛的一再催促下,才背了出来。

    当钱大昕的声音一落,有些同学欢呼跳跃说:“王鸣盛赢了,王鸣盛赢了,神童输了!”

    钱大昕并没有因此难堪,而是谦逊地对王鸣盛说:“看来我的记忆力不如你强!”

    钱大昕这样一说,王鸣盛倒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因为他知道,自己预先已经背过几遍,心中有些发虚,便也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彼此彼此!”

    可有的同学却提出,这次比试,没有人看着书监督,你们背是都背下来了,可有背错的没有?漏字没有?谁错得多?谁错得少?应该重新比一比才是。

    正在这时,老师走了过来,听后对大家说:“这个意见很对,现在由我监看,让他们二人重新比赛!”老师说罢便又让王鸣盛先背。

    王鸣盛由于背过多次,因此这次重背,就十分流利地背了一遍。

    接着,钱大昕也背了一遍。

    老师说:“王鸣盛背得虽然熟练,可是由于粗心,背错了几个字。”

    随后便指出了王鸣盛背错之处,王鸣盛听后,承认是这几个地方错了。

    老师又说:“钱大昕尽管背得不如王鸣盛流利,可他心细,无一错处。比赛结果,钱大昕为胜。”

    结果宣布后,大家对他们二人的才华都很佩服。

    王鸣盛心情激动地来到钱大昕面前说:“神童就是神童,我实在不如你啊!”

    王鸣盛自从比赛后,更加认真学习。不久,他又拜著名学者惠栋为师,学习经义,遂通汉字,长大后也中了进士,初授编修,后迁侍讲学士,官至光禄寺卿。

    在学术方面,钱大昕主研经史,对文学、音韵、训诂、天算、地理等都造诣深厚,其著作有《唐石经考异》、《经典文字考异》、《二十四史考异》、《通鉴注辨证》、《诗集》等。

    王鸣盛则著有《尚书后案》、《十七史商榷》、《诗文集》。后记

    《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是一套展现中华历代有为少年机智灵活的头脑、锲而不舍的毅力、英勇无畏的精神以及高尚纯洁的品德的通俗故事性读物,对广大少年朋友了解历史、增进知识、开阔思维、树立榜样、增长智慧有着积极的教育与启迪作用。该书的编辑出版,除了编委会成员的辛勤工作外,还得到了教育界许多老师的大力支持与悉心指导,延边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石兴利及崔宏图、王金平、李亚杰、郑凤芝老师也提出了宝贵意见与建议,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多,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借鉴并引用了大量的参考文献资料,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一一联系,在致以万分感谢的同时,谨表深深的歉意。希望作者朋友在见书后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敬奉稿酬。

    编者

    二〇〇五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