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2章 协奏盛临迎众望,乐坛热议起纷纭
作品:《贝多芬重生华夏》 《重生的贝多芬 202 话》
柏林爱乐 B 队与崔智勋的协奏备受瞩目,演出当日,观众如潮水般涌来。
这场协奏为期两天,共安排了四场演出。仅仅是为了聆听今日首场演出,前来柏林市内的观众便将大街小巷挤得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诸多知名人士纷纷现身,其中,风格独树一帜的钢琴家尼娜·凯贝里希也在其列。
因古典音乐的蓬勃复兴,催生了专注于古典音乐领域的专业杂志。《施皮格尔》的记者比利·布兰特趁此机会,对尼娜·凯贝里希进行了独家专访。
他之所以选择尼娜·凯贝里希,是因为深知她与今日的两位主角关系匪浅。
“很高兴见到您,尼娜·凯贝里希。”
“您好。”
“在成功举办波士顿、纽约、费城等地的演奏会之后,您首次出现在这样的公开场合。这段时间您过得如何?”
“行程满满,颇为疲惫,但也总算能有足够的时间休息调整。”
“您休息的时候通常会做些什么呢?”
“弹奏钢琴或者聆听音乐。”
“哈哈,工作与休息都围绕着音乐,真的很了不起。那您最近在听的音乐是?”
“贝贝与加旺的双钢琴协奏曲。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在华夏与洪合作的现场录音版本。总有一天,我希望能与贝贝一同演奏这首曲子。”
“那可是经典之作,而这首曲子的主角之一如今已成为柏林爱乐的指挥。对于贝贝指挥与崔智勋的独奏演出即将上演,您有何看法?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尼娜·凯贝里希稍作思考。柏林爱乐指挥试音之时,对自己颇为喜爱的崔智勋曾大发雷霆的场景浮现在脑海。
“没有比他们更契合的组合了。这两人,关系真的非常亲密。”
“他们二人的友谊广为人知。那您平时对他们有什么印象呢?可以和我们说说。”
“贝贝在音乐之外,平时真的很随性。比如一周必须吃三次咖喱,早上冲泡咖啡时必定要数出 60 颗咖啡豆。还有,他做饭的手艺实在糟糕。”
这出乎意料的回答让记者们对尼娜·凯贝里希的话充满了兴趣。
“崔智勋呢,怎么说呢。平时温文尔雅,但一涉及音乐就充满了激情。每次看他弹奏钢琴,我都会被他的热情所感染,内心也跟着火热起来。”
“尼娜,我们该进去了。”
与尼娜·凯贝里希在一起的林秀英提醒她演出即将开始。
听到这话,记者急忙追问。
“最后再问一个问题!近期部分评论家对贝贝指挥发表了一些负面言论,您对此有何看法?”
原本打算转身离开的尼娜·凯贝里希停下脚步,看向记者,然后平静而又坚定地回答。
“贝贝一直以来都用音乐说话。我相信今天也不例外。倘若那些人在聆听了贝贝的演奏会之后仍不改变看法,那只能说明他们自身的鉴赏能力存在问题。”
“尼娜,我们进去吧。”
虽然语气平静,但尼娜·凯贝里希的回答足以表明她对当下状况的愤怒。
通过直播转播,她的这番言论传向了全世界,林秀英担心她会不会因言辞过激而遭受不必要的伤害。
聚集在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的人们也开始纷纷议论起来。
“尼娜·凯贝里希失误了啊。”
“尼娜·凯贝里希说得没错。最近伦敦的一些评论家持续对贝贝和柏林爱乐发表负面言论,这显然是别有用心。实际上,自从贝贝指挥加入柏林爱乐,其成长有目共睹,令人惊叹。粉丝和市场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些否定这一切的哈曼·肖伊克及部分评论家根本没有资格进行评论。”
“我不太懂这些复杂的事情,但就音乐而言,用音乐本身来评判才是正确的。贝贝一直都是如此,从未让人失望过。”
“这里又不是中国或者日本,大家的想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诋毁贝贝显然是没有资格的,是尼娜·凯贝里希的想法有误。”
“想法不同可以,但故意传播虚假信息并将其伪装成事实就是犯罪。”
“想法不同罢了,还装什么正义,真是个蠢货。最起码的礼仪和知识都不具备,还出来丢人现眼。”
“明明知道多元、包容的理念,却为了利益故意诋毁他人,难道不知道这是犯罪吗?”
“看到这种言论,只能说他们见识短浅。”
“呵呵,肯定是害怕得不敢说话了。这难道不是媒体控制吗?”
“简直是胡言乱语。”
“这不是媒体控制。正是因为有像你这样愚昧、无知、没有人性的人在肆意诋毁努力的音乐家,才需要进行纠正。”
“他们肯定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犯罪。”
在演奏会即将开始前,崔智勋正在聆听巴赫的《康塔塔》,努力平复内心的情绪,这时,一阵敲门声响起。
“请进。”
崔智勋开门走了进来。与几天前满脸的不安不同,此刻他看上去稍微放松了一些。小时候上台前他的手总会颤抖,如今似乎已经找到了让自己镇定的方法。
“我有个问题想问你。”
“什么问题?”
“你应该察觉到我最近演奏状态不佳,为什么却什么都没说?”
如今觉得可以坦诚相告,于是崔智勋如实说道。
“因为你当时已经很疲惫了。”
“……原来如此。”
崔智勋似乎理解了,微微点头。
对于正深陷低谷且自我认知清晰的他来说,再多说些什么可能只会带来负面影响。
同时,我信任我的兄弟。
很多人在遇到困境时都会努力去突破。一次、两次、三次……
然而,真正能坚持努力直至突破困境的人却少之又少。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努力过了,但我却不这么认为。
作为音乐家,谁都会遇到瓶颈。
就连我自己,数年时间都未能完成一部大型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或许因天赋差异,遇到瓶颈的时间点以及突破所需的时间会有所不同,但只有在不放弃并成功克服的那一刻,我才会将之前所花费的时间和努力视为真正的努力。
而崔智勋比任何人都更加努力地坚持着。在目睹了我、彩恩、尼娜等人的天赋之后,他依然坚定地前行,最终成长到能够与我一同登上舞台的程度。
我坚信他未来也会如此,从未有过丝毫怀疑,所以才没有多言。
与现在仍通过联系给予我指导的真·马尔科纳、中川亮子等人不同,我认为崔智勋已经不需要我过多的照顾,可以与我并肩而立。
“我……不知道以现在的状态与你站在同一个舞台上是否合适。我所期待的舞台并非如此。”
崔智勋说道。
我理解他自幼便渴望作为我的曲子的独奏者与我同台的心情,也明白他此刻的遗憾。
“我在大学里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崔智勋突然说起故事,眼睛睁得大大的,像是在询问。
我拿起乐谱,念出名字。
“拉赫玛尼诺夫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赋。据说他从 4 岁开始学习钢琴,10 岁就开始作曲。”
因为演出即将开始,我们慢慢走向门口。
“然而,他在 20 多岁时发表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却遭到了颇为严苛的评价。此后,拉赫玛尼诺夫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低谷,甚至患上了抑郁症,可见当时情况之严重。”
我轻轻捶了一下崔智勋的胸口。
“但就是经历了这些的拉赫玛尼诺夫,凭借一部成功的作品走出困境,那就是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我……”
“你可以的。”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是他在经历低谷时积压的情感的激烈宣泄。
这位自幼一帆风顺的天才遭遇的首次失败。
尽管因恐惧而饱受折磨,但他对音乐的热情却无法阻挡。
历史记载拉赫玛尼诺夫在低谷的 4 年里未曾创作一首曲子,但那段时间必定是他生命中最为激烈的内心斗争。
所以,我认为他的那 4 年并非是“没有作曲的时间”,而是“创作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时间”。
如今的崔智勋并非如他自己所想的那样停滞不前,而是在思考与沉淀。
“嗯。”
崔智勋点头。
打开门,走向舞台。与兄弟一同站在这里,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踏实感,未来还会有比此刻更安心的时刻吗?
来到柏林爱乐音乐厅的粉丝们用热烈的掌声迎接我和崔智勋。
小索向团员们做出起身的手势,我与她轻轻握手。
接着崔智勋也与小索握手,然后走上指挥台。他向不断热情欢呼的粉丝们低头致意后,转身面向团员们。
崔智勋与我目光交汇。
他的表情平静,但内心或许仍残留着一丝不安。
我深知他对这个舞台的渴望,也明白他想要完美呈现的迫切心情。
若仅凭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那便称不上是低谷,他现在肯定也在内心不断地思索。
思考该如何行动,该有怎样的心态等等。
但我相信,崔智勋一定会根据我的指挥,完美地诠释出我们一直以来共同练习的这首曲子。
崔智勋微微点头。
第一乐章,中板(Moderato:适中的速度),C 大调。
崔智勋将手放在钢琴上,弹出低沉厚重的第一个音符。气氛逐渐升温,钢琴的旋律开始奔腾。
此时,管弦乐队加入进来。
命运的乐章已然奏响。
???
在黎明破晓前那幽深湛蓝的夜晚,凛冽的冬风悄然钻进衣领。
在黑暗中,一位背负使命的男子在被雨水浸湿的大地上狂奔,眼前的道路漫长无垠,仿佛没有尽头。
在仿佛诉说着使命的管弦乐的压迫感之下,钢琴声默默坚守,坚定地向前推进。
哪怕道路狭窄。
在这广袤无垠、甚至没有方向标识的大地上,唯有钢琴声似乎知晓前行的方向,毫不犹豫地奔腾着。
小提琴奏响,试图动摇男子坚定的意志,突然,一阵狂风呼啸而至。
刹那间,万籁俱寂。
男子缓缓转身,回望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他憧憬着曾经的辉煌,甜蜜的回忆既是痛苦的折磨,亦是重新出发的动力,在这瞬间,他领悟了这一切。
原本轻柔弹奏的钢琴声,在圆号的配合下,重新焕发生机。
小号奏响,为男子的再次奔跑呐喊助威,男子再次全力冲刺。
“太棒了。”
崔智勋仿佛将所有情感倾注其中,尽情演奏。一直以来忠实于乐谱演奏的他,终于开始展现自我。
是克服低谷的决心使然吗?
他的演奏中充满了坚定的意志。
在小提琴引领的宏伟而神秘的旋律间穿梭的钢琴声。
能够共同演绎这首激情澎湃而又细腻入微的宏伟乐章,心中满是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