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8章 伦敦雅奏英雄曲,往昔追思壮志情

作品:《贝多芬重生华夏

    《重生的贝多芬 238 话》

    伦敦爱乐乐团所筹备的曲目竟然是贝多芬那部极具影响力的第三交响曲——《英雄》,此般安排,堪称精妙绝伦。

    鉴于贝贝于大赛第一天已然指挥演奏过相同曲目,且其演绎所产生的震撼力余波未平,众人皆满怀期待与好奇,渴望一探究竟,想看看伦敦爱乐究竟会呈现出一场怎样别具一格的演奏。

    在大师阿图罗·托斯卡尼尼那沉稳且内敛克制的指挥手势引领之下,演奏的大幕徐徐拉开。

    这部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伟大作品《英雄》,乃是贝多芬挣脱传统古典音乐形式桎梏、精心构建属于自我独特音乐世界的登峰造极之作,此刻经由顶级乐团的精彩演绎,仿若穿越时空,重现于世人眼前。

    丰富多元的乐音相互交织,彼此呼应。

    那贯穿整个乐章始终、如丝线般绵延不绝的渐进动机,更是为乐曲增添了无尽的张力与活力。

    然而,此曲绝非仅仅是简单的音乐模式变换,亦非多种乐音的杂乱拼凑组合,其内部所有音乐元素皆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音乐洪流,持续不断地向着高潮奋勇奔腾而去。这般音乐上的高度完整性与统一性,足以让世人清晰透彻地领悟到,为何自贝多芬之后,无数音乐家皆将其视作一座难以逾越的巍峨高峰,只能望其项背,自叹弗如。

    坐在观众席中全神贯注聆听演奏的贝贝,因目睹《英雄》以一种自己曾经梦寐以求、心心念念所期望的理想形态完美奏响,不禁情难自禁,缓缓闭上双眼,沉浸于深深的沉思之中。

    致亲爱的克拉默:

    不知你旅途是否顺遂平安。

    数年前起,我因耳部突遭变故,出现严重问题,致使我的生活仿若瞬间崩塌瓦解,陷入无尽的痛苦深渊,难以自拔。

    然而,你可还记得数年前在法国爆发的那场惊天动地的革命?

    世界的变化犹如风云变幻,如此迅猛,令人猝不及防。

    无论黑夜何等漫长,仿若永无尽头,黎明总会如期而至,驱散黑暗。而我亦通过那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深刻领悟到,自己能够凭借双手去奋力争取心中所热切期盼的一切。

    在那令人心生厌恶的贵族们精心构建的不合理社会结构土崩瓦解,全新秩序即将降临的伟大时刻。

    那些高呼斗争的激昂声音仿佛具有神奇魔力,深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且敏感的角落。

    能够抗拒那些为自由而英勇无畏战斗者坚定有力声音的爱,想必不会太多。

    我坚信,身为音乐家的我,定能与他们的崇高精神产生强烈共鸣,而你,作为我的挚友,亦定然能够理解我此刻的所有心境与感悟。

    多谢。

    待你顺利抵达维也纳之时,望你能不辞辛劳,前来我的工作室一聚,畅叙别情。

    1811 年,我于此处满心期待你的到来。

    贝多芬在给路德维希·克拉默写完这封饱含深情的信件后,将那缓缓流淌的烛泪小心翼翼地滴落在信封之上,使其迅速凝固,仿若封存了一段珍贵的历史与情感。

    寄出信件后,在返回途中所遭遇的凛冽刺骨寒风,亦无法冷却他内心深处如熊熊烈火般炽热的热情。

    回到家中的贝多芬,刚在那架陪伴他度过无数个日夜的钢琴前轻轻坐下,便即刻全身心地投入到乐曲创作之中。

    仿若在那一刻,他终于清晰明确地知晓自己应当前行的道路方向,内心深处汹涌澎湃的渴望与时代那振聋发聩的呼唤似乎在他耳畔轻声诉说,指引着他前进。

    他高声疾呼:“安于现状即是罪过。”

    “不能再如往昔那般碌碌无为,虚度光阴。”

    怀着这般坚定不移的信念,他毅然决然地打破了曾经那个消极萎靡的自我,以无畏的勇气冲破了海顿与阿玛迪斯所确立的传统音乐形式框架束缚。

    历经约一年的艰苦卓绝挑战,在写完最后一个乐章之后。

    他在第一乐章庄重地写下了如同这个时代鲜明象征般的伟大名字。

    1) 贝多芬在创作完第三交响曲后,本欲将其献给拿破仑·波拿巴,故而命名为波拿巴。

    Bonaparte

    当他轻轻推开窗户,与昨夜那如刀割般严寒刺骨的天气截然不同,此时微风轻柔和煦,仿若春天温柔的抚摸。

    “春天已然来临了吗?”

    他微微低下头,便能清晰地看到嫩绿的草芽如一个个充满生机的小精灵,开始奋力破土而出,迎接崭新的世界。

    仿佛在深情呼应着这首宣告新时代来临的伟大乐曲的圆满完成。

    1804 年,在 6 月来临之前的美好时光里。

    贝多芬与他的学生费迪南德·里斯满怀激动与期待的心情,为拿破仑的首演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此时克拉默神色匆匆地走进工作室。

    “路德维希,你听闻那消息了吗?”

    “什么消息?你且说得清楚明白些。”

    “就是那消息啊。”

    “大声点说。大声!”

    “拿破仑称帝了的消息啊!”

    “……什么?”

    “似乎已然过去半个月之久了。大街小巷皆热闹非凡,众人皆在议论纷纷。”

    怎会如此。

    怎会如此代表新时代希望与曙光的人物会做出这般令人瞠目结舌的行径!

    那些“公民”们究竟为何而浴血奋战!

    “不可能!难以置信。到底是哪个家伙在肆意散播这种谣言!站出来!”

    “别激动,朋友。来,看看这个。”

    克拉默将一份皱巴巴、满是褶皱的传单递到贝多芬手中。

    上面详细讲述了拿破仑接受教皇加冕的盛大场景,以及他打着自由、平等、所有权的旗号,实则建立帝国的惊人之事。

    贝多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反复仔细,每读一次,手中的纸张便被他因愤怒而揉得更皱,他怒火中烧,最终将传单愤怒地撕得粉碎。

    “一边宣扬自由与平等,一边堂而皇之地登上皇位!那个矮个子蠢货简直是疯了!”

    “嘿,朋友!说话注意点。”

    桌上的墨水瓶映入眼帘,贝多芬怒不可遏,将其用力扔向一侧墙壁。椅子也被他一脚踢倒在地,发出巨大的声响。

    随后,费迪南德·里斯精心抄写的写有波拿巴的第三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映入他的眼帘。

    “哦,你这是干什么!”

    “先,先生!”

    贝多芬将其狠狠撕碎,但怒火仍如熊熊燃烧的火焰,丝毫未平息。

    当时的他显然想错了。

    他原以为在法国发生的那场震撼世界的革命是由一个充满肉欲与野心的蠢货引领。

    他曾将拿破仑视为英雄的化身。

    并为了歌颂这位英雄而呕心沥血创作了《英雄》。

    然而,在得知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后,他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自己的无知与浅薄。

    革命并非由一英雄成就。

    那些不屈服于贵族掠夺与畸形社会,英勇无畏抗争的人们,皆是英雄的谱写者。

    在明白这一点后,贝多芬才为《英雄》添加了副标题。

    起初他想写“歌颂所有英雄”,但又觉得此表述略显冗长且不够精准凝练。

    为了能让人们深刻铭记参与革命的每一个鲜活人物,他怀着希望所有人都能被尊称为英雄的美好愿望,添加了副标题。

    伦敦爱乐的演奏终于落下帷幕。

    其演奏忠实于乐谱,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皆精准无误,足以唤起人们对那个遥远而又伟大时代的深刻记忆。

    作为指挥或演奏者,虽内心深处不太倾向于完全依照乐谱进行刻板演奏,但作为《英雄》的伟大创作者,贝多芬深感这是一场令人动容、震撼心灵的精彩演出。

    被称为与富尔特文格勒和马里·扬斯齐名的古典音乐界巨匠中的巨匠,阿图罗·托斯卡尼尼克制内敛的指挥风格与伦敦爱乐精湛绝伦的演奏实力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难以磨灭的印象。

    尤其是担任首席小提琴的雷蒙·多内克,更是在演奏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表现相较于在柏林时更加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他所带领的弦乐部对阿图罗·托斯卡尼尼的指挥配合默契十足,如臂使指,令人惊叹不已,也正因如此,使得整首乐曲更加丰富饱满,富有层次感与感染力。

    “他在那里也努力了啊。”

    实际上,贝多芬与雷蒙·多内克的交流往来并不多。

    他从柏林返回时,看起来比以前更加急躁不安,还刻意与贝多芬保持一定距离。

    但贝多芬认可他的卓越实力,所以对他前往伦敦一事深感惋惜,如今看到他如此巨大的进步,不禁觉得他也需要一个关键转折点,并果断勇敢地做出改变。

    之前还担心他儿子的健康问题,如今看到他这般出色的演奏,可见作为音乐家的他并未因外界因素而动摇对音乐的执着追求与热爱。

    贝多芬由衷地鼓掌,掌声如雷鸣般响亮。

    “啊,真的很棒。”

    坐在旁边的杜鹃花似乎被深深打动,情难自禁,轻声呢喃着。

    聆听伦敦爱乐演奏的观众们,各自皆沉浸在激动不已的情绪漩涡之中,难以迅速平复内心的波澜。

    他们闭上眼睛,细细回味着演奏的每一个细节,全身心地感受着音乐留下的悠长余韵,内心被深深触动,仿若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与升华。

    “不愧是伦敦爱乐啊。”

    《观众席》主编李弼浩轻声说道,语气中满是赞叹与钦佩。

    “真的太了不起了。”

    记者郑世允附和着,而彩恩因倾向于国际演奏公司,对与柏林爱乐对立的伦敦爱乐并无好感,所以一直紧闭双唇,沉默不语。

    但他也清楚这种无端的偏见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判断力,明白若如此撰写乐评,便与海因里希·申克等人毫无二致,沦为狭隘之人。

    这是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公正客观的态度。

    “他们确实有资格自称古典音乐的代表。刚刚的演奏和首演相似吗?”

    “或许吧。像托斯卡尼尼这般执着于时代风格演奏的指挥可不多见。”

    李弼浩微微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如今听来都如此令人感动,当时想必更是轰动一时。”

    “并非如此。”

    “啊?”

    记者郑世允对李弼浩的回答感到十分诧异。彩恩也好奇他的话意,皆全神贯注地等待着他继续说下去。

    “我知道这首曲子在 1805 年首演,当时因为曲子太长,反响并不好。乐曲长度是其他曲子的两倍有余,且比之前海顿、莫扎特的曲子复杂得多,听众一时难以理解与接受。”

    “难以置信。”

    “大家都轻易认为贝多芬的所有曲子都大获成功,实则不然。他一生都在不断挑战与变革,当时很多曲子并不受大众欢迎,历经岁月沉淀才被奉为经典。”

    彩恩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我曾听说贝多芬起初也经历了很多失败。”

    “是吗?听谁说的?”

    “贝贝哥哥。”

    “没想到贝贝先生对音乐史也颇有研究。是在大学学的吗?”

    李弼浩喃喃自语后,看着郑世允和彩恩,继续说道:

    “我觉得这便是贝多芬转变的契机。当时观众觉得贝多芬早期的曲子太难,而贝多芬本人也在自己想传达的音乐与大众之间苦苦纠结挣扎。人们通常将《英雄》视为贝多芬的转折点,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它打破了传统形式,音乐内涵深邃,即便听众不能完全理解,也能用心去感受其蕴含的力量与情感。我认为这便是贝多芬最大的优点。”

    “啊。”

    彩恩听了李弼浩的话,终于明白了自己此前一直未能清晰认知的贝多芬与贝贝的共同点。

    自幼便反复聆听贝贝音乐的彩恩,唯一能接受的古典音乐家便是贝多芬。

    此前只是模糊觉得两人相似的彩恩,李弼浩的话成为梳理两人共同点的良好指引,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心中的疑惑。

    媒体总是将贝贝比作莫扎特,但彩恩对此向来不以为然,如今像是得到了不错的线索,思路逐渐清晰。

    “写一写贝多芬与贝贝哥哥也会很有趣呢。”

    彩恩决定通过此次 OOTY 管弦乐团大赛,撰写关于贝贝与贝多芬的文章。

    “可写的内容太多了。”

    他还打算写一写在评价方面略显不足的李胜熙、李胜勋、谭允静,彩恩已然干劲满满,对未来的创作充满了期待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