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1章 柏林坚守传统韵,伦敦探寻创新风
作品:《贝多芬重生华夏》 《重生的贝多芬 251 话》
贝贝的声音仿佛余音缭绕,在大厅里每个人的耳畔不断回响。
一片寂静。
“究竟是为了什么?”
雷蒙·多内克难以轻易作答。
登上舞台的初衷是为了演奏,是为了给予听众诸如愉悦、悲伤、绝望、欣喜等各种形式的感动。
“真是混乱啊。”
就在这时,一个低沉粗重的声音在大厅里沉重地响起。
“暴君”威廉·富尔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乐团站在一旁。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富尔特文格勒看了一眼雷蒙·多内克,然后转过头望向贝贝。
他缓缓走上前来。
“辛苦了。”
他带着贝贝,经过雷蒙·多内克时,很快便停住了脚步。他没有回头,只是直视前方。
“长高了啊。”
大厅里的所有人都清楚他这句话是对谁说的。
富尔特文格勒再次迈步前行,记者们兴奋起来,开始分别涌向伦敦爱乐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
“大师!雷蒙·多内克与柏林爱乐乐团之间真的有不和吗?”
“贝贝指挥!请解释一下您说伦敦爱乐乐团的演奏像摇篮曲这番言论!”
“大师!柏林爱乐乐团受到牵制是因为追求的方向不同吗?”
“率先发起攻击却不做任何解释,原因是什么?”
雷蒙·多内克在喧闹的大厅中央呆呆地站着,仿佛被往昔的记忆所吞噬,动弹不得。
“老师的贝多芬作品无论何时聆听都极为精彩。这次的演奏会真的堪称完美。”
“我本就一直很出色。别说这种废话,整理一下思路。”
“哈哈。明白了。那这份乐谱我会好好保存。”
“为什么要保存?”
“因为下次还会用到啊。要让团员们反复练习,以便能演奏得更好。”
“把它放在办公室档案室吧。下次会有不同的演绎。嗯……《热情奏鸣曲》很不错。”
“啊?如此完美的乐谱也要搁置?”
“啧,已经连续演奏了一周,还会出唱片,为什么还要再次演奏?下次换种方式,人们才会更享受。”
“但是这么好的乐谱……”
“总会有再次使用的时候。但雷蒙,不是明天。即使拿出那份乐谱,也不会再有相同的演奏。”
“不觉得可惜吗?肯定会有人怀念这份乐谱的演奏。”
“一点也不。再好的曲子,反复演奏也只会变得乏味。”
“话说回来,这部分还是有些难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并非如此。这是非常完美的结构。”
“不存在完美的音乐。贝多芬创作这部分时,难道是期望人们惊叹于结构的完美吗?”
“这……”
“你听力不错,想象力也丰富,表现力也很好,但这正是问题所在。好好记住。”
“是。”
“指挥的秘诀在于让听众即使不懂这些理论也能有所感受。要深深印刻在他们心中。听众也无需复杂地思考,只需随心享受就好。”
“不太明白。”
“再说一次。解决难题看似简单。伟大的音乐家是要从乐谱中探寻作曲家的意图,并将其轻松地传达给听众。自然而然地,由灵魂引领。如果只是演奏乐谱,那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贝贝、富尔特文格勒与托斯卡尼尼、雷蒙·多内克的争论被实时转播,传遍了世界各地。
由于这是去年竞争中就备受争议的两大乐团,其引发的波澜自然不小。
舆论再次分裂为柏林与伦敦两派,争论不休,媒体也不愿错失良机,迅速行动起来。
随之而来的,古典音乐粉丝们通过网络各抒己见,相互争辩或试图说服对方。
“贝贝说话真痛快。要是演奏很无聊,那还办演出干嘛?”
“看了多篇报道,说到底伦敦方面是深入挖掘乐谱,追求其中的完美,而柏林则侧重于时代与作曲家的意图,让音乐更通俗易懂。”
“柏林的音乐确实更能打动人心。”
“深入钻研乐谱好像也不是坏事。”
“我也这么认为。”
“不过我听伦敦爱乐乐团的音乐感觉像在学习,不太喜欢。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更容易感受。”
“那是因为局限于乐谱。说实话,现在作曲家的意图很难清晰地展现出来,毕竟我们听过太多刺激性的音乐了。”
“说是时代演奏法,但也不是听不懂。是没文化才这样。不懂就去学。”
“我只想轻松地聆听。”
“说到底,柏林爱乐乐团追求的也是这个。只是进行直观且有效的改编,让大家能轻松聆听,我觉得这是正确的。”
“说是专注乐谱,但我不太理解。只是柏林的音乐更感人,难道只有我不明白?”
“嗯,只有你不明白。”
“说实话,越是懂音乐的人越能明白伦敦爱乐乐团有多了不起。将乐谱中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演奏,你以为很容易吗?”
“所以每次都一样啊。要是那样,何必花大价钱和时间去现场聆听,直接在家听唱片不就好了。”
“那是因为你没品位。现场聆听和听唱片能一样吗?”
“直接聆听和通过音响设备聆听肯定不同。但本质上重要的是演奏的音乐是什么。如果毫无变化,那众多乐团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都没必要,用成绩就能证明。柏林爱乐乐团重建后,数字音乐厅的访问人数急剧增加。和伦敦爱乐乐团根本无法相比。”
“只追求刺激也是个问题。”
“为什么,难道这是毒品吗?”
“回顾音乐史,伟大的音乐家都追求变化。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都是如此。因为他们,新时代才得以到来。虽然现在这些曲子被归为古典音乐,但在当时都是具有创新性的。”
“那为什么要改编呢?”
“原曲本身就很出色。”
“根据时代特点,每次演奏会有不同的演绎,这怎么能算改编呢?难道这样原曲就变了吗?”
“一样啊。所有乐团在所有演奏会上都演奏相同的曲目,那还有什么乐趣?”
“超越时代的价值固然存在。但过去音乐家留下的曲子也需要保存。不过越是深入研究,想法就会改变。理解了过去大师们的创作思路,就会自然而然地专注于此,并追随他们的精神。”
“话虽好听,但都是主观的。”
“你说得对。那么艺术有标准答案吗?演奏音乐的人通过主观展现特色,如果没有这个,那音乐还有什么意义?”
“这话有道理。”
在争论中,也有认同对方观点的人。
然而,柏林爱乐乐团和伦敦爱乐乐团都无法舍弃各自所追求的价值。
因为他们将其奉为信念,数十年来每天都为之奋斗十多个小时,他们所能做的,唯有登上舞台。
对于立志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威廉·富尔特文格勒、马里·扬斯、坂本良一、索尔蒂、布鲁诺·瓦尔特、阿图罗·托斯卡尼尼以及贝贝来说,言语已毫无意义。
评判对错的事情,唯有时代与大众能够做到。
而最终,这漫长的争论迎来了暂时停歇的时刻。
“让大家久等了。今天的最后一场,有请钢琴家格伦·古尔德与柏林爱乐乐团 A 队。演奏曲目是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
主持人介绍完毕后,柏林爱乐乐团的成员们登上舞台。
完成最后的检查后,所有成员一动不动,庄严地闭上了眼睛。
“好严肃啊。”
“发生了那样的事情,难免如此。”
观众们被柏林爱乐乐团的气场震慑住时,威廉·富尔特文格勒与钢琴家格伦·古尔德一同现身。
欢迎两位大师的声音充满了音乐厅,富尔特文格勒向观众们致意后转过身。
掌声停止。
“暴君”从右侧开始,与自己的乐手们逐一交换眼神。
在当代最伟大的大师给予的信任目光中,乐手们忘却杂念,充满自信,心中只想着演奏。
富尔特文格勒的视线从凯尔巴·斯坦因移到老朋友格伦·古尔德身上。
格伦·古尔德点了点头,富尔特文格勒有力地伸出双拳。
贝多芬留下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
宣告《皇帝》的开始。
柏林爱乐乐团奏响如鞭炮般热烈的音乐,格伦·古尔德的钢琴如飞鸟般灵动。
这次更加激昂。
柏林爱乐乐团发射出更猛烈的炮弹,钢琴的灵动则愈发绚丽。
再一次,更加宏大。
仿佛无数飞鸟冲向布满美丽烟花的天空。
音乐盛宴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