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禹五岁咏莲

作品:《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之七:才艺智慧

    王禹是我国北宋初年著名诗人,曾一度占据诗坛领袖地位。他的诗风格清新朴素,表现现实生活,反映民生疾苦,同情人民,抨击时弊,敢于冒犯权贵,具有强烈的士大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人们所推崇和称赞。他还针对当时诗坛文风华靡的倾向,倡导继承杜甫、白居易以及韩愈、柳宗元的现实主义传统,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王禹,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他出生农民家庭,父亲以磨面来养活全家,日子过得不很宽裕。但是父亲立志要把小禹培养成能有一番作为的人,于是全家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供他念书。小禹天生聪慧,刻苦好学,五六岁就能写诗作文,被乡亲们誉为“神童”。

    相传,在王禹5岁的那年夏天,太守府里满池的荷花开了,荷叶碧绿如玉,紧密相连,宛如绿绒毯子铺在池面上,荷茎从中亭亭直立,上托一朵朵莲花,有红的,有白的,相互交错,美丽极了。太守带着僚属们前来观赏,想借此机会赋诗作联,饮酒娱乐。可是面对如此美景,大家都嘟囔着嘴,吟不出佳辞丽句来。看到如此冷清尴尬的局面,一位名叫毕文简的僚属向太守推荐说,附近有个叫王禹的小孩会写诗,不妨让他来试一试,也活跃一下这里的气氛。太守一听5岁的孩子会写诗,有了兴趣,马上派人把小禹找了来,当即叫他咏白莲花。小禹在众多官员们面前一点儿也不紧张,沉着老练、思索片刻,微笑着提起了笔,挥毫写下一首五言《咏白莲》:

    昨夜三更后,

    嫦娥坠玉簪。

    冯夷不敢受,

    捧出碧波心。

    这首诗构思新奇,形象鲜明,语言凝炼,用典精巧,把白莲花比喻成嫦娥的白玉簪子,贴切生动。诗的大意是:昨天三更深夜后,月中嫦娥梳妆时不小心把白玉簪子掉到了水中。水中神仙冯夷拾到了这样名贵的首饰,却不敢占为己有。于是双手把它捧出水面,成了万顷碧波中的美丽莲花。这里,小禹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地把优美的神话溶入诗句当中,自然新巧,不露痕迹,使诗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增强了诗歌的感人魅力。

    太守和僚属们反复吟诵咀嚼,连连叫好。他们惊诧于小禹沉着端庄的仪态,惊诧于他的天资聪颖,才华早露。相形见绌,他们也为自己深感羞愧难容。

    最使他们吃惊的是:小禹穿着极其简朴,一看就不是富家子弟,而是农家孩子。农家孩子怎么能如此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呢?他们同时发出了疑问。

    原来,小禹除读书学习以外,还常常跟着父亲到济州太守府去送面粉。他羡慕富家子弟的良好学习条件,一有机会便去看他们上课,想跟他们学点新鲜东西。

    一天,太守府的从事毕文简正在给孩子们讲授如何写诗作对,忽然看见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农家孩子在课堂外站着,目不转睛地听他讲课。他略感几分扫兴,便背着手走出课堂来到小孩的面前,带着鄙夷不屑的神情问他:“你在听我讲课,你能听得懂吗?”没想到小孩出语惊人,作了意想不到的回答:“这些道理我早就知道了,我还会写诗呢!”毕文简有些不相信,就把他刚才准备给孩子们讲授的内容拿来当场考一考这个小孩,没想到这孩子对答如流,什么虚实对应,平仄对仗,都非常熟稔。他还当场为毕文简表演赋诗作对。毕文简非常惊异。这孩子就是王禹。

    今天,毕文简把小禹推荐给大家,小禹的超人智慧博得大家的一致好评,给毕文简带来了格外的欣慰。

    毕文简非常器重小禹,认为他前程无量,他喜爱小禹,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倾注无穷无尽的爱。他把小禹请到家里,让他跟自己的孩子一起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也希望小禹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互相砥砺帮助,共同提高。

    岁月悠悠,小禹求知的欲望一直不减。他深知父母的苦心,感念毕文简的厚爱,利用官府书多的良好机会,孜孜不倦,顽强刻苦地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小禹的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他的“神童”佳话越来越为更多的人传诵。

    王禹7岁那年,毕文简想到王禹家以磨面为生,便以磨为题让王禹写一首诗。磨虽然是平常之物,但要以它为题作诗,却难以写出诗意。可是,小禹略为思考,便写出了《磨诗》一首:

    但存心眼正,

    何愁眼下迟。

    得人轻借力,

    便是转身时。

    毕文简看了,拍拍小禹的后脑勺,夸他学问大有长进。

    这首《磨诗》立意新颖,意蕴深刻,体现了小诗人功底深厚,才高学富。诗的意思是说,磨的关键是磨心要正,那怕磨眼上的东西下得迟也无所谓。磨心正了,只要有人轻轻一推,就能转动自如。这首诗寓意深远,小诗人把自己比作磨,要求自己的心像磨心一样正直,即使眼前穷困一点、知识提高慢一点也没关系。磨要人推才能转动,像我这样出身贫寒的孩子,需要像毕文简这样的好心人扶持,才能有良好的条件使自己进步提高。

    小禹注重品行,知书达礼,越来越受毕文简的喜欢和推崇,并称他为“小友”。

    有一天,济州太守宴请宾客,席间高兴,便出了句上联让众人来对。联文是:

    鹦鹉能言难似凤

    座上宾客众多,又都出身于书香门第,平日里夸夸其谈,自命不凡。可此刻,却被太守难住了,有的故作沉思,有的摇头晃脑默声吟哦,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抓耳挠腮,但却没有一个人能上前应对。很久很久,大厅里的空气像凝固了一般,一片死寂。毕文简想起了小神童王禹,便跟上次一样向太守推荐,太守马上派人把小禹找了来。只见小禹若有所思地笑了笑,便挥笔写出了下联:

    蜘蛛虽巧不如蚕

    众宾客对小禹的经伦之才早有耳闻,有的曾经目睹,今见他再显奇才,更是从心底里佩服。想一想那些穿着华贵衣服,吃着精美食品的官家子弟反而平庸无能,更是惊叹这位农家孩子了不起。毕文简再次看到宾客们的赞许表情,心里又一次暖融融的。

    小禹虽一再受到人们的赞誉,但他从来不以“神童才子”自居,而是当作奋进的新起点,努力地向知识的巅峰攀登。他忘不了自己是个农家孩子,忘不了父亲那期盼他成才的目光,忘不了家里为供他念书而拮据的生活,也忘不了毕文简这位恩人的厚爱和他那语重心长的话语。在他成长的道路上,他铭记着这一切,把它们作为奋斗的动力来鞭策和鼓励自己。

    王禹终于不负众望,于公元983年,28岁时考中进士,任过右拾遗、翰林学士等官职,以刚直敢言著称。在文学上,他主张“传道而明心”的现实主义创作,反对浮靡浅俗,提倡平易朴素,为后来的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道路。在政治上,他主张仁政,反对搜括民脂民膏,侵渔百姓。他还提出政治改革措施,要求首先整顿“士风”,成为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先驱。

    由于他直言谏诤,曾3次遭到贬谪。他在《三黜赋》中立誓:“屈于身分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最后,他又因直言无隐而得罪宰相,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不久病死,终年4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