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郑板桥为老师改诗文

作品:《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之七:才艺智慧

    一个春天的早晨,陆先生觉得今日天气十分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他决定带他的学生到郊外踏踏青。

    陆先生率学生数人一边饱览春天的美景,一边出题目考学生的诗文水平。不久,众人走上了座小桥。陆先生站在桥上望望四周的景色,只见竹标苍苍,溪水潺潺。这的确是个引发诗感的好地方。

    突然,有一个学生叫道:先生,你看,河中淹死了一个人。

    陆先生顺着学生指的方向一看,果然看见一青年女子淹死在河中。先生兴致大减,不由悲从心来,随即吟诗一首:

    二八女多娇,

    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

    七魄泛波涛。

    老师吟完了,别的学生都夸老师诗作的好。只有一个学生倚着桥栏,看着河水一声不响,若有所思。陆先生是晓得这个学生的,知道此时他一言不发是对自己作的诗有看法。

    陆先生走近这个学生,和蔼地问他:“你认为这首诗作的怎样?”

    学生望望老师,又看看河中央的女子,问道:“先生,您认得这个女子吗?”

    陆先生摇摇头:“不认得,不认得。”

    学生又问:“您看见她被风吹下河去的吗?”

    陆先生又摇摇头说:“没有看见。如若是看见他被风吹下河,我能见死不救吗?就是我陆先生不会游泳,喊叫几声救命还是会的。我一喊,不就有人来救?”

    学生接着问:“人死了,魂魄看得见吗?”

    陆先生十分诧异,摇摇头。

    陆先生是善于启发学生的,对学生的问从来不吱唔塞责。此时见这个学生问得有理,忙赞道:“问得好,问得好。接着讲下去,接着讲下去。”

    “先生您不认识这个女子,当然不会晓得他的年龄。女子死的时候先生又没有看见,不会知道她是怎么死的。魂魄是看不见的,先生哪能看见她的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呢?”

    学生这么一说,真的把个先生给启发了。他不耻不问,对学生说:“依你看,这诗如何写好?”

    学生对先生鞠了一躬说:“依学生愚见,这诗应该这样写,不知对不对,请先生指教。”

    这时只听见学生吟道:

    谁家女多娇,

    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浪转,

    粉面泛波涛。

    陆先生一听,连声夸赞:“改得好,改得好。你用谁家二字替二八,用何故代替风吹既符合实际,又表现了发现淹死女子后人们的同情和疑惑的心境。青丝粉面这些看得见的东西替代看不见的三魂七魄,更着意描景,贴切地表达了淹死女子的年龄和身份。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好好学习吧,将来必有大成。”

    这个敢于替老师改诗的学生就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被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

    郑板桥1697年生于江苏省扬州府兴化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的名字叫郑燮,学克柔,板桥是他的号。郑板桥出生的时候,郑家已经衰落,从中小地主降为破落的贫困户,家境十分困难。童年时代的郑板桥同一般劳动人民的孩子生长在一起,深晓劳动人民的疾苦。

    郑板桥的父亲郑立庵是个品学兼优的生,在家先后教过几百名学生。儿子出世后,他寄予儿子很大的希望,望他读书取仕,振兴家业,光濯祖宗。因此,他花了大量心血来教育儿子。板桥3岁时,立庵先生就教他识字,五六岁时教他读诗背文;6岁以后教他四书五经,并要求抄写熟记。平时带儿子入塾堂,同学生们一起读书联对,做游戏,把郑板桥完全置于一个读书学书的环境之中,让他耳濡目染地学知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上进心。

    八九岁时,郑立庵又送郑板桥入了陆种园老先生办的塾学。陆种园是板桥父亲的好友,兴化一带有名的塾师。当时陆种园正在当地一位有权有势的富豪家里设塾学,教财主的儿子读书识字。立庵先生送儿子入陆先生的塾学是有用意的,他希望板桥多长见识,博他人之所长,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板桥不负父望,在塾学学习时十分刻苦,天资又聪慧,深得陆老师的赏识。陆老师也有心提拔于他,尽心辅民间,启蒙板桥的才能,任其自由发挥。八九岁时,板桥在作诗联对上就显示了他的天才。幼年的板桥除了跟随父亲和陆老师学习外,还常在外祖父家聆听外祖父汪翊文的教导。汪翊文奇才博学,隐居不仕,是位颇有造诣的文学家。板桥自称“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可见,郑板桥幼年的老师是很多的。他能博众家之长,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这更难能可贵。

    郑板桥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3岁丧母,14岁时继母又病逝,板桥很少得到母爱。因此,年幼的板桥好独自静坐沉思,常一个人跑到离郑家二三里外的一个古板桥上玩耍。站立桥头,观看附近的竹子,默思良久。由于对这个桥的喜爱,他后来画竹时就以“板桥”、“板桥道人”的印章盖在画上。因为他的画有名气,人们记住他画上的印章,就叫他郑板桥而不叫他的名字了。

    童年的贫困和丧母使郑板桥变得孤癖;父爱、师爱又使板桥振奋进取。幼年的郑板桥立志学习“乡先贤”,象明朝宰相李春芳一样走科举致仕的道路,渴望有所作为。他勤奋攻读四书五经,做八股文章。他20岁中了秀才,诗文、绘画都有了一定的名气。尤其是他的画,以其独特的风格被兴化的人民所喜爱。

    由于清朝官场的腐败,郑板桥没当几年的官,就辞职归家隐居,专攻诗文、绘画。他的诗文、书法、画被称为“三绝”,尤其是他的画,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徐悲鸿先生曾在一幅板桥画的《兰竹石轴》上题字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代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大意是说郑板桥先生是中国300年来难得的一个人才,不仅他的思想奇特、诗文独特,而且他的书画更为奇特。他的诗文和书画不仅高雅别致、构思奇妙,而且寓意深刻,是我国古往今来少见的佳作。